宋张杨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化学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Sinorhizobium fredii WGF03中硫代谢相关基因pdxP的研究
- 宋张杨田润郭美树粟月萍赵华显申佩弘蒋承建武波
- 接种S.fredii WGF03及突变体对大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为了研究接种S.fredii WGF03及其exo D基因突变体对大豆结瘤及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影响,进一步了解exo D基因的功能,在大豆盛花期摘取每株大豆的根瘤并计数,利用PCR-DGGE电泳结合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fredii WGF03后,根瘤数比不接种组增加191.67%。而大豆接种驻exo D突变体的根瘤数最少,比不接种组减少了16.67%。与空白相比,种植大豆后土壤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接种不同根瘤菌后,细菌种类及细菌多样性也有变化;测序结果显示,土壤中细菌以Proteobacteria为主,占45.5%,土壤中土著根瘤菌为Bradyrhizobium。总之,S.fredii WGF03能够促进大豆结瘤,种植作物比接种根瘤菌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更大。
- 周燕宋张杨柳英贤蒋琼张敏欧倩申佩弘
- 关键词:突变体大豆DGGE微生物群落结构
- 不同根瘤菌中突变cysDN基因对硫酸盐同化途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硫是生物体必须的元素,根瘤菌结瘤因子的硫化修饰与其宿主范围和识别效率有着重要关系,实验室前期研究中突变费氏中华根瘤菌的cys DN基因后,突变体不能利用硫酸盐生长,这与Sinorhizobium sp.BR816的cys D基因突变后的现象不同,两株菌的硫酸盐同化途径中可能存在差异.为探讨不同根瘤菌cys DN基因对硫酸盐同化途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交换的方法构建费氏中华根瘤菌WGF03、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苜蓿中华根瘤菌14500及大豆慢生根瘤菌15606的cys DN突变体,Δcys DN-WGF03、Δcys DN-HN01、Δcys DN-14500和cys NR-15606,对突变体的硫源利用情况和植株结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Δcys DN-WGF03和Δcys DN-HN01失去利用硫酸盐的能力;Δcys DN-14500能微弱地利用硫酸盐生长,生长量约为野生菌株的1/3左右;cys NR-15606对硫酸盐的利用与野生菌株相比无明显差别.植株实验结果显示,Δcys DN-WGF03、Δcys DN-HN01和Δcys DN-14500在平均瘤数、平均瘤重、平均植株干重和固氮酶活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降低,而突变体的回补体能够恢复硫酸盐的利用能力及与植株的共生固氮能力.这说明cys DN基因在费氏中华根瘤菌WGF03、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和苜蓿中华根瘤菌14500硫酸盐同化途径中起着关键影响,而该基因在大豆慢生根瘤菌15606的影响并不明显.本研究表明,cys DN基因在不同根瘤菌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同根瘤菌的硫酸盐同化方式也存在差异.
- 宋张杨马婷婷周燕唐咸来武波李俊芳申佩弘
- 关键词:CYSDN费氏中华根瘤菌苜蓿中华根瘤菌
- Sinorhizobium fredii WGF03胞外多糖分泌相关基因exoD功能初探被引量:3
- 2014年
- 从费氏中华根瘤菌WGF03的基因组中克隆出与胞外多糖分泌密切相关的基因exoD,研究该基因对胞外多糖合成、菌株共生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的影响。利用自杀性质粒pK18mobsacB,通过同源双交换法构建exoD基因的缺失突变体ΔexoD。实验发现:与野生菌株相比,突变株在YMA培养基平板上胞外多糖产量明显减少、运动能力也有所减弱;在NaCl浓度小于350 mmol/L范围内,菌体均能维持稳定生长;接种于大豆幼苗后,产生的根瘤数量较多,但个体小、形状不一,且固氮酶活也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说明exoD基因参与S.fredii WGF03胞外多糖的合成并影响菌株共生结瘤能力和固氮效率。
- 马婷婷张健粟月萍宋张杨唐咸来申佩弘武波
- 关键词:胞外多糖突变
- 一种转化茴香脑生成茴香酸的菌株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
- 一种转化茴香脑生成茴香酸的菌株及其筛选方法和应用,从八角林土壤中采用不同浓度的茴脑浓度梯度的富集培养基进行富集,再接种到含有5g/L茴脑的筛选培养基上进行平板筛选,转接到种子培养基中于28℃摇瓶培养12h,再转接至发酵培...
- 武波申佩弘曾华贺宋张杨蒋承建唐咸来
- 文献传递
- 一株转化茴脑生成茴香醛的菌株筛选与鉴定被引量:3
- 2011年
- 以反式茴脑为惟一碳源,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纯化,从环境中筛选到320株能以反式茴脑作为惟一碳源的菌株。经薄层层析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相结合对转化液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一株相对高产茴香醛的细菌菌株WGB30。该菌最适生长温度28℃,最适pH 6.5,在复筛培养基中,30℃摇床200r/min培养12h可达到对数期,在培养60h时茴香醛的摩尔转化率达5.08%。综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Biolog EcoPlates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WGB30鉴定为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
- 梁肖仍宋张杨曾华贺申佩弘蒋承建张敏武波
- 关键词:茴香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