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5例MESTK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女性,年龄44~62岁,平均51.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部疼痛及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脏囊实性占位。病理大体表现为肾脏界线清楚的囊实性肿瘤,多位于肾中极;组织学特征: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混合构成,上皮排列成小管、微囊、大囊、乳头等结构,间质由梭形细胞组成,疏密不一,可见卵巢样间质、间质水肿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及间质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_(pan))、CK7、PAX-8、P504S,间质细胞大多表达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10,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MESTK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影像学检查常误诊为囊性肾癌,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肿物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