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雪瑜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临床病理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免疫
  • 5篇病理
  • 5篇病理分析
  • 4篇肿瘤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2篇蛋白
  • 2篇愈合
  • 2篇子宫
  • 2篇细胞
  • 2篇细胞癌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鳞状
  • 2篇鳞状细胞
  • 2篇鳞状细胞癌
  • 2篇骨密度
  • 2篇骨折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山梨大学
  • 1篇泉州医学高等...

作者

  • 13篇庄雪瑜
  • 6篇曾冰微
  • 4篇吴春林
  • 2篇魏剑锋
  • 2篇何立江
  • 2篇黄种心
  • 2篇林娜
  • 2篇吴文华
  • 2篇徐艳娟
  • 1篇刘秀华
  • 1篇吴佩琴
  • 1篇欧阳宛炯
  • 1篇潘地铃
  • 1篇许海刚
  • 1篇林丹玫
  • 1篇谢若腾
  • 1篇庄洵荣
  • 1篇王佳蓉
  • 1篇蔡思清
  • 1篇吴荔香

传媒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校医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宫颈癌病例,从中筛选出3例宫颈ISMC,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例患者年龄38~48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接触性出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3例均伴18型阳性。镜检ISMC细胞呈复层排列,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巢,细胞巢最外层细胞呈有极向的栅栏状排列,内层细胞极向紊乱,胞质内富含黏液。3例ISMC均伴发宫颈普通型腺癌,1例同时伴发鳞癌。免疫表型:P16弥漫阳性,P40、CK5/6示巢外层细胞阳性。特殊染色阿辛兰提示内层细胞胞质内黏液丰富。1例术后1个月肺部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盆腹腔多发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且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并需要与宫颈非角化型鳞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进行鉴别。
徐艳娟林娜陈少华庄雪瑜吴春林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比较妇女绝经期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病理确诊、住院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子宫内膜癌68例,其中绝经组34例,未绝经组34例,对其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未绝经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比例较高,病理分期未绝经组的Ⅰ期比例较低,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绝经组患者特殊病理类型较少,组织分级低,G1级所占比例较高,肌层浸润深度较低,宫颈受累较少,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低,深肌层浸润少见,预后较好,生存率高。
曾冰微庄雪瑜吴春林
关键词:成年人绝经前期绝经后期
胃癌组织中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4年
目的探讨高尔基体磷酸化蛋白(GOLPH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5月至2012年7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组织标本40例,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OLPH3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GOLPH3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GOLPH3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29)、分化程度(P=0.036)、浸润深度(P=0.002)、淋巴结转移(P=0.030)和TNM分期(P=0.006)相关。结论 GOLPH3在胃癌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有望成为胃癌新的独立预测指标。
谢若腾黄荣富庄雪瑜
关键词:胃癌
中肾管附件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中肾管附件肿瘤(WA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2例WAT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的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肿物均位于左输卵管系膜,界限清楚,最大径分别为7.0cm及11.0cm,实囊性,实性为主切面灰白或淡黄。2)镜检示肿瘤细胞主要呈紧密的小管状、弥漫实性片状、筛状或囊状排列,管腔内常可见红染物,细胞形态较温和,大部分呈立方上皮样或梭形,核分裂罕见。3)免疫组化标记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广谱细胞角质蛋白(CKpan)、细胞角质蛋白(CK7)、波形蛋白(vimentin)、抑制素α(α-inhibin)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99阴性,Ki-67指数低。4)患者均手术切除肿物,随访5~8年,至今无复发或转移,健在。结论 WAT是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罕见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但需长期密切随访。
潘地铃马宏庄雪瑜吴荔香林丹玫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预后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诊治体会被引量:1
2011年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s)临床上少见。现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09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4例PNETs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魏剑锋欧阳宛炯庄雪瑜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利塞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利塞膦酸钠灌胃治疗组(B组)、去卵巢模型+股骨干骨折模型+生理盐水灌胃组(C组),每组20只。骨折模型建模后第3周和第6周时动态观察股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影像学及骨组织显微形态学的改变。结果①通过X线检查结果可知,B组在第3、第6周时,骨折处骨痂形成,局部骨密度越来越高,前3周骨折出现愈合加速,后3周出现明显延迟愈合情况;同时期B组、C组骨折处相比较,前3周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好,但在第6周时,B组大鼠出现骨折处骨连续性较A组、C组差,骨折处局部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情况;②同时期各组大鼠病理切片结果对比,B组大鼠在前3周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较A组、C组多,骨小梁较密集,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较好,骨皮质厚度更大,骨折愈合情况更好;但在后3周时,B组大鼠较A组、C组骨折处增殖的软骨细胞少,骨小梁稀疏,骨小梁相互之间连接性差,骨皮质厚度变化不明显,出现骨折愈合延迟现象;在同时期前后对比中,B组大鼠在前3周局部骨折处出现明显加速现象,后3周则出现明显延迟愈合现象;③各组大鼠BMD、BMC组间、组内对比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利塞膦酸钠在前3周可显著提高大鼠骨折处BMD、降低大鼠骨折处BMC,且显著提高骨折处BMD增加速度,延缓骨折处BMC降低速度,但在后3周出现延迟骨折愈合情况。结论早期骨质疏松性非典型性骨折患者愈合过程中建议使用利塞膦酸钠,中、后期则不建议使用。
何立江柯呈辉戴章生蔡思清庄雪瑜吴文华
关键词: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利塞膦酸钠
扁桃体软斑病1例
2022年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中年女性扁桃体的软斑病。患者女,43岁,因“右侧咽部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查体:右侧扁桃体Ⅱ度肿大,下极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蒂部无法窥及。术前诊断扁桃体肿物,在全身麻醉下行低温等离子辅助下右侧扁桃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侧扁桃体乳头状新生物,大小3.5 cm×2.1 cm×0.9 cm,下至扁桃体下极,部分累及舌根。术后病理诊断为软斑病。术后予盐酸莫西沙星片治疗,好转出院。1个月后:患者右侧咽部见一苍白乳头状肿物、颈部levelⅡ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3.5 cm×3 cm×2 cm。颈部CT平扫+增强:右颈部多发囊实性占位,考虑炎性改变可能。临床诊断:右侧咽部软斑病,右颈部肿物软斑病可能性大。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后,右颈部肿痛好转,办理出院。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诉颈部肿痛复发,就诊外院(具体不详),之后患者失访。
曾冰微庄雪瑜王佳蓉
关键词:咽部异物感软斑病肿物切除术右颈部实性占位CT平扫
地舒单抗在大鼠脆性骨折愈合中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研究地舒单抗在大鼠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选取6月龄SD雌性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股骨骨折)、B组(去卵巢+股骨骨折+地舒单抗治疗组)、C组(去卵巢+股骨骨折模型组),每组20只。B、C两组大鼠行去势手术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三组大鼠分别行股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对比分析各组大鼠骨折术后3、6周的愈合情况,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检测股骨骨密度(BMD),生物力学检测仪测量股骨最大载荷值、最大载荷回复率变化,DR摄影和HE染色观察影像学以及组织显微形态学差异。结果:骨折术后第3周时,B、C两组大鼠股骨骨密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含量均低于A组大鼠(P<0.05)。骨折术后第6周时,三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均升高,表现为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术后第6周时各组大鼠间生物力学测量值(最大载荷值、最大载荷回复率)较第3周时均有明显增加,但仍表现为A组>B组>C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及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B组较C组骨膜反应更深,骨痂体积更厚实,骨小梁更密集,骨细胞密度更高。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应用地舒单抗不干扰骨痂的形成,具有更快提升患处骨密度,增加骨强度,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庄洵荣吴文华庄雪瑜郑剑锋何立江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骨密度生物力学
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肾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5例MESTK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均为女性,年龄44~62岁,平均51.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部疼痛及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脏囊实性占位。病理大体表现为肾脏界线清楚的囊实性肿瘤,多位于肾中极;组织学特征: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混合构成,上皮排列成小管、微囊、大囊、乳头等结构,间质由梭形细胞组成,疏密不一,可见卵巢样间质、间质水肿及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及间质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K_(pan))、CK7、PAX-8、P504S,间质细胞大多表达结蛋白(desm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D10,Ki-67增殖指数低。结论MESTK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女性,影像学检查常误诊为囊性肾癌,有独特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肿物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庄雪瑜徐艳娟曾冰微林娜黄种心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ur,SF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位于肺、前上纵隔、腹壁、盆腔、颈前、软腭及眼睑。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肿块及压迫症状。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密集区及稀少区交替出现,细胞呈短梭形及卵圆形,排列方式多样。间质见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及较多薄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99、Bcl-2及波形蛋白(Vimentin)均阳性,CD34阳性(8/9),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阳性(3/9),S-100阳性(1/9),结蛋白(Desmin)不表达。结论 SFT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SFT多为良性,但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料,应长期随访。
庄雪瑜曾冰微魏剑锋吴春林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99CD34BCL-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