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府伟灵

作品数:756 被引量:5,899H指数:3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60篇期刊文章
  • 142篇专利
  • 4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9篇医药卫生
  • 36篇自动化与计算...
  • 35篇生物学
  • 19篇文化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3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5篇传感
  • 144篇感器
  • 144篇传感器
  • 92篇基因
  • 84篇耐药
  • 59篇细胞
  • 54篇核酸
  • 53篇耐药性
  • 50篇分子
  • 49篇石英晶体
  • 46篇病原
  • 45篇杆菌
  • 44篇生物传感
  • 44篇生物传感器
  • 42篇压电石英
  • 40篇医院感染
  • 39篇压电石英晶体
  • 39篇病原菌
  • 36篇蛋白
  • 35篇探针

机构

  • 720篇第三军医大学...
  • 61篇第三军医大学
  • 44篇中国电子科技...
  • 3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9篇中国嘉陵集团
  • 16篇第四军医大学...
  • 1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2篇复旦大学
  • 12篇中南大学
  • 12篇解放军第45...
  • 1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1篇北京医院
  • 1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0篇江苏省人民医...
  • 10篇昆明市第一人...
  • 10篇武汉大学
  • 10篇河北医科大学...
  • 10篇信息产业部
  • 9篇北京大学第一...
  • 9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751篇府伟灵
  • 153篇黄庆
  • 121篇陈鸣
  • 118篇黄君富
  • 115篇张波
  • 113篇罗阳
  • 74篇张雪
  • 69篇陈庆海
  • 61篇夏涵
  • 51篇王云霞
  • 50篇蒋天伦
  • 50篇刘明华
  • 49篇姚春艳
  • 47篇张晓兵
  • 38篇王珏
  • 35篇张立群
  • 34篇张晓莉
  • 29篇王丰
  • 29篇杨翔
  • 26篇匡红

传媒

  • 185篇中华医院感染...
  • 72篇第三军医大学...
  • 52篇重庆医学
  • 50篇国际检验医学...
  • 20篇国外医学(临...
  • 17篇中华检验医学...
  • 7篇检验医学与临...
  • 6篇临床检验杂志
  • 5篇中国临床药理...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5篇西南国防医药
  • 5篇中国检验医学...
  • 5篇现代检验医学...
  • 4篇医学信息(医...
  • 4篇生命的化学
  • 4篇解放军检验医...
  • 4篇中国检验医学...
  • 4篇第十届全军检...
  • 3篇生物技术通讯
  • 3篇传染病信息

年份

  • 2篇2021
  • 3篇2019
  • 6篇2018
  • 24篇2017
  • 19篇2016
  • 24篇2015
  • 25篇2014
  • 26篇2013
  • 41篇2012
  • 48篇2011
  • 45篇2010
  • 79篇2009
  • 50篇2008
  • 31篇2007
  • 54篇2006
  • 56篇2005
  • 52篇2004
  • 47篇2003
  • 45篇2002
  • 16篇2001
7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等温扩增核酸的纸质微流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等温扩增核酸的纸质微流体,包括由滤纸制成的反应层和至少一层加样层,加样层重叠放置在反应层的上方,加样层中心设有加样孔,加样层上围绕加样孔均布有多个反应孔,加样孔和反应孔的孔口上均涂覆有疏水材料;反...
王欢府伟灵黄庆王云霞张立群黄君富
文献传递
免疫PCR检测HIV-1 p24抗原的初步评价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免疫PCRHIV-1p24抗原检测体系的检出限、特异性和重复性等指标进行初步评价。方法用建立的免疫PCR体系检测p24抗原,讨论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检出限和重复性指标,将空白对照的非特异性扩增条带用荧光密度值(FI)定量,初步提出特异性扩增下限的判定方法。结果将非特异性扩增荧光密度值的(+3s)作为特异性扩增信号的判定下限,免疫PCR检测p24抗原的检出限为0.1ng/L。结论检测方法的检测限、特异性与重复性能满足HIV-1p24抗原检测的需要。
郑姬府伟灵蒋天伦
关键词:免疫PCRP24抗原检出限特异性
漏声表面波传感器检测HPV及传感器再生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应用漏声表面波(LSAW)生物传感器实时检测HPV,并对传感器进行再生性研究。方法每次实验前分别用Piranha液、1mol/LHCl和1mol/LNaOH等溶液清洗传感器反应区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再生使用20次;探讨传感器的信号响应及再生性能。结果再生使用5次时核酸杂交引起的相当于第1次的89.60%,变异系数为4.24%,再生检测10次时响应信号相当于第1次的71.56%,变异系数为10.14%;再生10次后传感器检测能力开始迅速降低。结论LSAW生物传感器可以特异性地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快速检测,并具有较好的再生性。
王云霞张立群罗阳丁毅施建峰曹亮陈鸣府伟灵
关键词:肽核酸传感器人乳头状瘤病毒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细胞中hTERC基因扩增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hTERC基因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中的拷贝数扩增情况,探讨其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集在本院就诊的95例宫颈脱落细胞,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正常10例,炎症/CINⅠ32例、CINⅡ20例、CINⅢ18例,宫颈癌15例。以生理盐水制片和TCT低渗法制片,应用荧光标记探针GLP TERC/CSP 3米,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进行hTERC基因拷贝数的检测。3号染色体着丝粒为对照,1株宫颈癌细胞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为阳性对照,正常宫颈细胞为阴性对照。结果95例临床标本中,正常宫颈细胞中表达率为1.012%(阈值);宫颈癌组的阳性率为93.3%(14/15)、CIN总阳性率为65.79%(25/38),与正常和炎症/CINⅠ组3.13%(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Ⅱ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0%(12/20),CINⅢ组的阳性率为72.2%(13/18),与正常和炎症/CIN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Ⅲ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在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正常骨髓淋巴细胞中基因扩增呈阳性;hTERC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细胞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hTERC基因参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标志物,hTERC基因的检测可作为提高宫颈癌早期诊断率的重要手段和癌前病变治疗的重要依据。
向阳府伟灵
关键词:基因宫颈肿瘤
组合靶基因自动检测仪快速检测人乳头瘤病毒被引量:23
2000年
目的 探讨检测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方法。方法 将基因芯片与压电传感器技术相结合 ,对复发型尖锐湿疣及相应的原发病例组织标本各 2 2份 ,利用HPV6、11、16、184种型特异寡核苷酸探针 ,进行HPV检测 ,并与常规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斑点杂交方法比较。结果 用压电基因传感器芯片技术检测 ,原发型组织标本 2 2份全部为HPV阳性 ,其中HPV6 17份(77 3 % ) ,HPV113份 (13 6 % ) ,HPV16 2份 (9 1% ) ,HPV18未检出 ;复发型组织标本 2 2份中 ,2 1份阳性 ,其中HPV6检出 15份 (6 8 2 % ) ,HPV11检出 2份 (9 1% ) ,HPV16检出 4份 (18 2 % ) ,HPV18未检出 ,全部操作仅需 10min。用PCR方法检测结果全部阳性 ,PCR扩增的产物经斑点杂交分型 ,结果与其基本一致。结论压电基因传感器芯片技术用于检测HPV ,具有准确、快速、灵敏的优点。
汪江华府伟灵王颖莹朱前勇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芯片生物传感器尖锐湿疣
适配子型生物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临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配子型生物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适配子型生物芯片,包括芯片基片,所述芯片基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分别镀有金或银膜电极层,其中一个表面的金或银膜电极层上固定有适配子分子层。本...
姚春艳齐永志府伟灵
文献传递
1例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对1例来自云南省的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进行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在本研究小组前期工作中对该家系已初步确定的X连锁型遗传位点——RP2和RF3处选取具有高信息量的9个微卫星位标进行精细单倍型分析。在定位的候选基因RF3基因即RPGR基因上,使用构象敏感凝胶电泳(conformation sensitive gelelectro-phoresis,CSGE)的方法对其1~14号外显子进行突变筛选的同时对已有报道的突变热点区——外显子ORF15进行直接测序以寻找致病突变。结果通过精细定位扫描及相关单倍型分析,将该例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在RF3位点。RPGR基因1~14号外显子经CSGE的方法进行突变筛选,未发现有异常电泳条带;通过直接对突变热点区外显子ORF15的测序,在该例家系中检测到1个在国内外均有报道的热点突变:g.ORF15+483_484delGA。结论g.ORF15+483_84delGA移码突变导致了该家系产生X连锁型视网膜色素变性。
朱静张晓莉府伟灵赵红霞张峰贾若愚李新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微卫星DNA单倍型
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分析我院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方法鲍曼不动杆菌源自2008年1-12月我院临床分离株,共51株。采用K-B法(CLSI 2008年标准)筛选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采用随机引物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分型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PCR方法检测TEM、SHV、CTX-M、IMP-1、IMP-2、VIM、VIM-2、OXA-23、OXA-24等耐药基因型以及Ⅰ、Ⅱ类整合酶。结果 51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除阿米卡星外,其他抗生素耐药率数据非常高;其中50株为同一克隆株;TEM、SHV、CTX-M、IMP-1、VIM-2、OXA-23、Int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8.0%、23.5%、19.6%、25.5%、19.6%、72.5%、86.3%;而IMP-2、VIM、OXA-24和Int-2基因均为阴性。结论我院碳氢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暴发流行,携带TEM型β-内酰胺酶、OXA-23、IMP-1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Ⅰ类整合酶。产生OXA-23型碳青霉烯酶和金属酶是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氢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张晓兵刘星龚雅利府伟灵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性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2013至2014年革兰阳性菌监测报告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监测我国主要城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革兰阳性菌耐药状况,掌握耐药流行趋势,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按照统一方案定点收集来自全国19座城市19家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临床分离致病菌,每家医院约140株,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作为中心实验室,统一采用琼脂或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MIC,参照美国CLSI或欧洲药敏委员会(EUCAST)2015标准判定细菌敏感、耐药,以统计软件SPSS17.0计算MIC50、MIC90、MICm目及敏感率、耐药率。结果共2382株细菌进入MIC结果统计。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分别为43.9%(330/751)和86.6%(129/14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100%(751/751)敏感,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上述3个药物均有耐药菌出现,此外,发现1株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8%(18/311)和90.1%(309/343)。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检出率2.1%(14/654),利奈唑胺不敏感率为2.6%(17/654),较前次监测略有增加。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SP)检出率按非脑膜炎、非肠道系统给药折点计算为17.9%(61/340),按口服青霉素V折点计算为72.1%(245/340)。不同病房、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标本来源菌株耐药率比较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t≤1.487,P≥0.145),儿童患者分离菌中MRSA检出率为49.4%(76/154),较2009至2010年的18.0%(25/139)持续上升。结论革兰阳性菌中主要耐药菌如:MRSA、VRE检出率稳定,糖肽类及新菌药物保持较好抗菌活性,但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和喹诺酮不敏感无乳链球菌有增加趋势,值得注意。我国儿童中细菌耐药问题不容忽
李耘吕媛薛峰郑波张秀珍胡云建金玉芬胡志东赵建宏潘世扬胡必杰俞云松邓秋连李艳刘文恩刘德华费樱府伟灵徐修礼裴凤艳孟灵季萍汤进符惠群刘健杨维维张佳
关键词:药物监测抗药性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基于颜色判定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了一种基于颜色判定的,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LAMP方法。方法针对铜绿假单胞菌OprL基因设计3对LAMP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OprL的8个独立区域来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如果在反应前添加荧光染料羟基萘酚蓝(HNB)或钙黄绿素(Calcein),其结果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反应前后颜色变化来判定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对该技术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分析,利用LAMP和PCR同时检测临床标本。结果设计出针对铜绿假单胞菌OprL基因的恒温扩增检测方法。本恒温扩增检测法只扩增铜绿假单胞菌DNA,对其他菌不扩增,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其最低检测限为17.414 pg/μl,PCR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74.414 pg/μl,LAMP方法检测灵敏度是PCR方法检测灵敏度的10倍,灵敏度高。LAMP法对临床阳性标本检出率与PCR法相当(27/27)。结论 LAMP方法用于快速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检测过程简单、实验装置简便、反应结果肉眼可辨别、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适合用于现场和基层检疫及医疗单位的快速诊断。
王欢黄庆史大川揣征然府伟灵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共7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