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明 作品数:8 被引量:75 H指数:4 供职机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种植模式对寒地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 2017年 采用大垄双行覆膜、大垄双行、传统小垄三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寒地春玉米(郑单958)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因素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茎秆糖分生产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覆膜和大垄能有效的调节植株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生物量的积累和出汁率;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影响玉米茎秆糖分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是取决于茎秆鲜重产量和种植密度;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茎秆糖分生产力的相关性呈显著水平,说明适宜的种植模式可以实现茎秆糖分生产力和子粒产量达到双高。 张发明 杨克军 李佐同 赵长江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徐晶宇关键词:玉米 低温对寒地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寒地不同玉米(Zea maysL.)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特性.[方法]以14份寒地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萌芽期及幼苗期对耐低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低温下(5 ~ 15℃),随着温度降低参试品种的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低温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其中,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其中,久龙2、南北4、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南北4、哲单37、海玉5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结论]南北4、海玉5、哲单37为苗期耐低温型玉米品种;垦玉7、绥玉19、唐玉15、绥玉1、德美亚1、久龙2、蠡玉18为苗期中间型玉米品种;甘玉1、克单8、泽玉16、吉单522为苗期低温敏感型玉米品种. 谷英楠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赵长江 付健 赵莹 刘承 张发明 杨系玲 刘慧迪 刘瑀 方永江关键词:玉米 低温胁迫 种子萌发 保护性酶 施氮量对春玉米花粒期干物质积累与氮素运转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田间试验,以当地经验施氮量(N5)为基准,研究了不同低氮水平(经验施氮量的100%、80%、60%、40%、20%、0%)对玉米品种郑单958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移及其对子粒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施氮量后,郑单958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最高产量出现在N4(经验施氮量的80%),产量为10 308.58kg/hm2,较不施氮增产31.90%,较当地经验施肥量增产5.81%。并且N4的氮肥农学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均大于N5。吐丝后干物质合成量和吐丝后氮素合成量对子粒的贡献率都占较大比重。 刘瑀 李佐同 杨克军 徐晶宇 王玉凤 赵长江 方永江 刘承 张发明关键词:春玉米 干物质 生物炭对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不同施用量(0、10、20、40、80 t/hm^2)对玉米茎秆中的钾含量、茎秆形态特征、茎秆质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加生物炭能够促进玉米茎秆各节的钾含量,并且生物炭的施入矮化了蜡熟期玉米茎基部3~5节的节间长,增大了玉米茎粗,增强了茎秆弹力和茎秆外皮穿刺力,增加了茎秆干物质积累,使茎秆粗壮、坚韧。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对玉米茎秆钾含量、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施炭量40 t/hm^2为最优施用量,产量达13 261 kg/hm^2,较对照提高了25.99%。当施炭量为80 t/hm^2时茎秆中的钾含量、茎秆形态特征、茎秆质量性状及产量的提高幅度略有下降。 唐春双 杨克军 李佐同 王智慧 赵长江 王玉凤 张翼飞 徐晶宇 王聪 付健 张发明 杨系玲 张文超 张静 陈天宇 吴琼 张鹏飞 范博文关键词:生物炭 玉米 茎秆性状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不同耐旱性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2015年 以抗旱性强的‘郑单958’和抗旱性弱的‘吉单522’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不同抗性玉米苗期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郑单958’和‘吉单52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 C)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吉单522’的Ci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在胁迫后2 d和复水后1 d达到最低值外,其余各指标均在胁迫后3 d达到最低值,且‘吉单522’下降幅度更大,复水后恢复缓慢,但是在胁迫过程中‘郑单958’和‘吉单522’的RWC差异不显著。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在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并在胁迫后3 d达到最大值,其中‘吉单522’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幅度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郑单958’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吉单522’。‘郑单958’在水分胁迫时受到的伤害程度要小于‘吉单522’,在复水过程中‘郑单958’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 刘承 李佐同 杨克军 徐晶宇 王玉凤 赵长江 张翼飞 李竹 孙少慧 富士江 赵莹 谷英楠 付健 方永江 刘瑀 张发明 马丽峰 石新新关键词:玉米 水分胁迫 复水 生理特性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关键词:玉米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以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2种不同种植形式(传统小垄、大垄双行)和不同播种方式(一穴单株和一穴双株)及4种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Zea may L.)光合特性、子粒干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比传统小垄更能创建有利的群体结构,改善植株间的竞争关系,提高子粒灌浆速率。一穴双株在低密度下表现较好。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子粒干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种植方式和密度间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群体结构,合理分配光资源。其中,低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C表现较好,高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E的光合能力保持较高水平,对提高子粒的干重和灌浆速率有显著影响。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 刘承 刘瑀 方永江关键词:MAY 种植密度 灌浆速率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2016年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各单因子对籽粒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要获得≥12231.97 kg·hm^(-2)的产量,氮肥、磷肥、钾肥及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 kg·hm^(-2),磷肥133.77~151.52 kg·hm^(-2),钾肥82.85~97.16 kg·hm^(-2),种植密度79 676~85 324株·hm^(-2)。 张发明 杨克军 李佐同 赵长江 王玉凤 徐晶宇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刘承 刘瑀 方永江 唐春双 王聪关键词:玉米 膜下滴灌 施肥种类 种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