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孝兴

作品数:17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儿童
  • 5篇蛋白
  • 4篇球蛋白
  • 4篇丙种球蛋白
  • 3篇重症
  • 3篇小儿
  • 3篇患儿
  • 3篇病毒
  • 2篇蛋白治疗
  • 2篇毒性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正压通气
  • 2篇气道正压
  • 2篇气道正压通气
  • 2篇球蛋白治疗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心脏
  • 2篇先天性心脏病

机构

  • 16篇宝鸡市妇幼保...
  • 1篇延安大学
  • 1篇榆林市第一医...
  • 1篇宝鸡市人民医...

作者

  • 17篇张孝兴
  • 8篇李倩
  • 4篇秋艳萍
  • 4篇焦爱萍
  • 2篇穆亚宁
  • 2篇刘银娜
  • 2篇杨凯龙
  • 2篇韩鹏
  • 1篇刘莹
  • 1篇庞伟斌
  • 1篇郝莉霞
  • 1篇汤淑斌
  • 1篇高怡玢
  • 1篇韩波
  • 1篇黎建丽
  • 1篇任晓红
  • 1篇胡春维
  • 1篇席聪
  • 1篇康淑红
  • 1篇杨英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儿科药学杂志
  • 2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新医学
  • 1篇陕西中医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卡西平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儿童癫痫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2例学龄前(2~6岁)和36例学龄期(7~12岁)癫痫患儿根据脑电图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单纯部分性发作(SPS)、复杂部分性发作(CPS)和继发全面性强直阵挛性发作(SGTCS)4种发作类型,均应用OXC单药治疗。以治疗前3个月癫痫发作的平均频率作为基线,观察治疗后6、12、24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68例患儿失访4例,其余64例应用OXC单药治疗24个月后,总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9.38%和82.81%。随访64例患儿中,共有18例患儿发生不良反应/事件26例次,不良反应/事件总发生率28.13%(18/64)。OXC单药治疗GTCS、SPS、CPS和SGTCS的癫痫症状控制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期儿童组的癫痫症状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94.44%(P〈0.05),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2.86%和16.67%15(P〈0.05)。结论:OXC单药治疗GTCS、SPS、CPS和SGTC 4种不同发作类型的癫痫患儿,具有相似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而且学龄期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学龄前儿童。
秋艳萍焦爱萍张孝兴
关键词:奥卡西平癫痫儿童学龄期学龄前
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5年8月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采用经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进行治疗的35例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治疗后的急诊有效率、再次出血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35例患者共经46次内镜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5.6%(44/46),每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的量为0.2-0.6 ml,平均(0.4±0.2)ml。急诊止血率为93.4%(43/46);再次出血4例,占11.4%(4/35),4例复发出血的患者治愈周期为1.2-23.0个月,平均(12.1±10.9)个月。1例患者出现腹痛,无患者并发异位栓塞。2例患者术后死亡。结论经内镜少量多次注射氰基丙烯酸酯治疗儿童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张孝兴李倩杨凯龙韩鹏张迎旭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氰基丙烯酸酯儿童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比较儿童化脓性脑膜炎(PM)及结核性脑膜炎(TBM)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收集PM患儿70例及TBM患儿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联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2种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PM组患儿脑膜刺激征少于TBM组(P=0.004),但PM组患者脑脊液(CSF)氯化物平均值高于TBM组(P=0.020)。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意识障碍和CSF葡萄糖水平对PM患儿预后有显著影响(P=0.001,0.013,0.031);临床分期对TBM患儿预后有显著影响(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年龄(OR=1.811,95%CI 1.911-2.755,P=0.006)及意识障碍(OR=0.099,95%CI 0.017-0.584,P=0.011)是P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OR=0.227,95%CI 0.081-0.633,P=0.005)是TBM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脑膜刺激症和CSF氯化物可作为临床鉴别PM与TBM的参考指标;患儿年龄及意识障碍是PM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是TBM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秋艳萍焦艳萍张孝兴郝莉霞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
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儿肠道外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非肠道性感染患儿149例,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3天、7天、14天的粪便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比同期健康体检患儿的粪便细菌学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差异及肠道菌群失调比例。结果小儿非肠道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为64.43%,均为Ⅰ度、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无Ⅲ度菌群失调发生;婴儿组应用抗生素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比例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9,P〈0.05)。相较于健康小儿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患儿主要组成菌群比例与健康小儿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3,均P〈0.01)。结论对小儿,尤其是婴儿应尽可能使用窄谱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保护小儿正常肠道菌群。
王玉瑛张孝兴汤淑斌焦爱萍高怡玢庞伟斌刘莹
关键词:小儿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疗效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22年
目的探讨影响丙种球蛋白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宝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科收治的150例重症腺病毒肺炎并呼吸衰竭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n=120)和无效组(n=30),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住院时间、持续发热时间、早产儿比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有效组,无效组年龄较小、机械通气时间较长、营养性贫血比例较高、治疗后白介素-2(IL-2)水平较低、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抗生素使用时间较短、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介于4.265~19.047之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岁、机械通气时间≥4d、营养性贫血、治疗后IL-2<3mg/mL、治疗后C反应蛋白≥5mg/L是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3.163(1.368~7.317)、2.466(1.093~5.565)、3.000(1.160~7.757)、2.406(1.056~5.483)、2.667(1.132~6.280),P<0.05。结论年龄较小、机械通气时间较长、营养性贫血比例较高、治疗后IL-2水平较低、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是影响丙种球蛋白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效果的危险因素,需减少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加强患儿的营养调理、增强免疫力。
周巍玲魏升云张孝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儿童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视觉诱发电位对弱视早产儿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弱视是指眼球无明显器质性病理改变,但单眼或双眼均出现矫正视力不足0.8的一类疾病。弱视的发病原因包括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废用性弱视、先天性器质性弱视等,弱视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和屈光异常,该病只发生于幼儿期,但如患儿视力未得到及时干预,病情会逐渐加重,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弱视患病率约为1%~2%,不同地区、不同种族间存在明显差异,且患病率呈现逐年攀升趋势[3]。
李倩毋立新陈越张孝兴
关键词:斜视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异常视觉诱发电位
炎琥宁配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炎琥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炎琥宁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1h后经过观察,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aO2和SaO2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1h、6h后,两组的PaO2和SaO2显著升高(P<0.05),不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aO2和SaO2升高更加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BNP含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均明显上升(P<0.05),同时治疗组的血清B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结合炎琥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可使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分压迅速而显著提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作用的发挥与降低血清BNP表达有关。
张孝兴李倩康淑红杨英刘银娜
关键词:连续气道正压通气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与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6
2021年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完全川崎病(CKD)与不完全川崎病(IKD)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宝鸡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68例川崎病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川崎病类型将患儿分为CKD组40例和IKD组28例,两组均采用1g/kg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比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CKD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IKD组(χ^(2)=4.128,P<0.05),CKD组退热时间、颈淋巴结消散时间、黏膜充血时间、手足肿胀时间均短于IKD组(t值分别为4.876、3.965、3.870、4.715,P<0.05);两组治疗后Treg、Th17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17.674、16.915、26.149、24.613,P<0.05),且CKD组Treg、Th17细胞比例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IKD组(t值分别为3.674、2.655,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6.127、16.526、20.106、7.769、22.951、28.146,P<0.05),且CKD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IKD组(t值分别为3.050、2.292、2.131,P<0.05);治疗期间,CKD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IKD组(χ^(2)=4.128,P<0.05)。结论1g/kg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KD的效果相对IKD较好,对于IKD患者可考虑增大丙种球蛋白用药剂量和延长治疗时间。
张孝兴李倩周巍玲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不完全川崎病疗效
抽动障碍儿童血清S100β、CK-BB及GFAP的变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儿童血清S100β蛋白、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变化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动障碍患儿106例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分为中度组83例和重度组23例,选取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儿给予硫必利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采血测量血清S100β、CK-BB及GFAP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前,中、重度组的血清S100β、CK-BB及GFAP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均P<0.05),且重度组血清S100β和GFAP均高于中度组(均P<0.05)。治疗后,中、重度组所有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中度组血清S100β水平低于重度组(均P<0.05)。根据YGTSS评分,预后良好组共84例,预后不良组22例。2组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反复频数及治疗前血清GFAP水平3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均是发生抽动障碍患儿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抽动障碍患儿血清中3种脑损伤的参数S100β、CK-BB及GFAP均明显升高,GFAP是该疾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
秋艳萍焦爱萍张孝兴席聪
关键词:抽动障碍S100Β蛋白
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和TNF-α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于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试验组90例(常规治疗+亚低温联合纳洛酮)和对照组90例(仅使用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同时在治疗的第0、7、14天分别抽取两组患儿脑脊液,检测两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3.3%,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患儿脑脊液中CRP,IL-6及TNF-α改善的水平分别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确切,并能够降低炎性细胞因子,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脑部神经功能。
张孝兴李倩杨凯龙韩鹏
关键词:亚低温纳洛酮小儿病毒性脑炎脑脊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