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东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病毒
  • 2篇神经元
  • 2篇淋巴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合酶
  • 2篇BORNA病...
  • 2篇博尔纳病病毒
  • 1篇单光子
  • 1篇毒性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营养因子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荧光定量PC...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区

机构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第三人...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张小东
  • 8篇谢鹏
  • 7篇赵立波
  • 5篇牟君
  • 4篇李亚军
  • 2篇杨琴
  • 2篇杨泽松
  • 2篇李勇
  • 2篇陈建斌
  • 2篇吕发金
  • 1篇魏有东
  • 1篇万东
  • 1篇朱丹
  • 1篇曾志磊
  • 1篇杨军
  • 1篇贾延劼
  • 1篇邹德志
  • 1篇刘琼
  • 1篇李咏梅
  • 1篇邹德智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中国肿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刺五加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MSCs。含刺五加的无血清DMEM/F12诱导MSCs的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法、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巢蛋白(nestin)、β-Tubulin III及GFAP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至第3代,CD44、CD54表达阳性已达90%以上,而CD14表达阳性下降至2.37%。刺五加诱导后,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RT-PCR均显示刺五加诱导后的细胞nestin、β-Tubulin III蛋白和mRNA表达阳性,而GFAP表达阴性。结论刺五加可以在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杨琴杨军谢鹏曾志磊李傲张小东李咏梅吕发金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刺五加细胞分化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赵立波李亚军张小东谢鹏
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神经元可塑性分子机制
重庆市山羊博尔纳病病毒P24基因的检测被引量:18
2006年
为了解重庆市山羊博尔纳病隐性带毒情况,分析博尔纳病病毒(BDV)的种系来源。采用巢式逆转录酶PCR结合荧光定量PCR(FQ-nRT-PCR)技术对重庆市60只山羊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s)及脑组织中的BDV P24基因片段进行了检测,将阳性产物测序,并与国外BDV毒株进行了比较。结果,山羊外周血检测阳性率为8.3%(5/60),脑组织检测阳性率为10%(6/60)。该 BDV P24片段核苷酸序列与马源BDV H1766株同源性最高,达96.51%,与标准株Strain V和 He/80同源性为95.35%,并且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也相同。表明,重庆市山羊中存在动物源性博尔纳病隐性带毒。该BDV P24核苷酸序列与Strain V和He/80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赵立波谢鹏牟君李亚军张小东邹德智刘庆军
关键词:博尔纳病病毒荧光定量PCR山羊
早期抗炎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抗炎治疗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16只随机分成5组,即假手术组(SC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秋水仙碱干预组(Col组)、缺血/再灌注秋水仙碱和环磷酰胺联合干预组(CC组)以及缺血/再灌注维生素C干预组(VitC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6h开始用药,每天给药1次,连续10d。检测BDNF在海马及梗死灶周边的表达情况。结果:I/R组大鼠海马及梗死灶周边BDNF阳性细胞较SC组和CC组明显增加(P<0.05);VitC组和Col组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诱导了海马及梗死灶周边BDNF表达增强,秋水仙碱与环磷酰胺早期联合抗炎治疗明显地抑制了这种诱导作用,而单独的VitC和秋水仙碱对BDNF表达则没有影响。
张小东万东杨琴吕发金牟君赵立波李亚军谢鹏
关键词:抗炎治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人脑语言区定位研究的进展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通过对人脑语言区定位研究的进展的概述,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类语言产生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以期为失语症的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01/2005-06的关于人脑语言区定位研究的进展的相关文章,检索词“languagearea,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fMRIorco-registra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近期的有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了含有主题词languagearea(语言区)、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和co-registration(图像融合技术)的文献,筛出内容重复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到关于人脑语言区定位的文献29篇及书籍1部。资料综合:异戊巴比妥实验曾被视为确定语言优势半球的金标准,测定过程为有创操作,有并发症的可能,同时获得信息少;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测的是大脑皮质组织随血氧反应而短暂变化的磁特性,为非侵入性,空间定位效果好,可快速、准确地获得结果。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对听感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图像融合可以将脑语言区解剖形态图像与功能代谢图像融合而进行定位。结论:绝大多数人存在语言优势半球,作为金标准的异戊巴比妥实验有可能被功能磁共振成像取代。颞叶、顶叶、额叶是语言功能区的主要位置。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对人脑语言区的功能定位较解剖定位涉及区域广。图像融合技术将是今后语言区定位的主导方法。
赵立波李亚军张小东谢鹏
神经干细胞的微环境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75-01/2004-12和Ovid1975-01/2004-12以及Elserve1992-01/2004-12数据库中与干细胞微环境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neuralstemcells,nicheormicroenvironment,ortransplant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0-01/2004-12相关干细胞微环境的文章,检索词为“神经干细胞、微环境或移植”,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近5年文献。②有关干细胞、移植与其微环境关系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研究、Meta分析和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收集了近50篇文章,纳入22篇符合标准的文章进行综述。资料综合: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主要依赖于周围特殊的微环境,即小生境。干细胞小生境可能提供了一种调节体内干细胞数量的手段。小生境不是几种细胞简单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整体。成人神经发生是在血管原性的小生境中进行的。基底膜在干细胞小生境中起固定各种因子、细胞和提供各种空间信号的作用。结论:小生境与神经干细胞的生存、分裂、分化及迁移均有关系,要求在移植时尽量满足干细胞的生长微环境。
张小东贾延劼赵立波谢鹏
关键词:干细胞
Borna病病毒与脑梗死后抑郁症关系初探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检测人类脑梗死后抑郁症(PD)中Borna病病毒(BDV)感染率,探讨BDV感染与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采用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结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nRT-PCR)检测35例PD患者及35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BDVP24基因片段。结果35例PD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DVP24基因片段检测均为阴性。PD患者BDV阳性率(0)等于健康对照(0),无差异。结论本实验不支持BDV感染与P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周锡国赵立波谢鹏朱丹牟君张小东邹德志魏有东
关键词:脑梗死后抑郁BORNA病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Borna病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Borna病病毒(BDV)感染与人类淋巴瘤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套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FQ-nRT-PCR),检测了经病理学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4例、霍奇金淋巴瘤(HD)6例及健康人20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DV p24基因片段。[结果]20例淋巴瘤患者与20例健康对照者的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淋巴瘤与BDV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杨泽松陈建斌牟君谢鹏赵立波张小东李勇
关键词:淋巴瘤BORNA病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为病毒性脑炎1例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杨泽松陈建斌刘琼牟君张小东李勇黄宗干
关键词:误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