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萍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论夏目濑石汉诗所反映的作者心像
- 2018年
-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而被世人所知,但使其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的汉诗文的研究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本论从夏目漱石的汉诗心像世界中分析、探究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夏目漱石的文学世界。旨在为客观了解素颜的夏目漱石提供参考。
- 张彦萍
- 关键词:夏目漱石汉诗
- 日语里“もの”的应用与分析
- 2009年
- 在日语教学中,有关“もの”的句型多而复杂,由于容易混淆,大部分学生都感到难以掌握而经常出错。但是由“もの”所组成的语法项在国际日语能力测试2级、1级中,几乎每年必考,非常重要。所以由这个语法项组成的,如“~ものだ”“~ものか”“~たものだ”等等,以及和它们近义的语法项,是区别的重中之重。本文就“もの”的应用分别进行详细归纳、分析、解说,以供参考。
- 张彦萍
- 论中日汉语汉字的交融和发展
- 2013年
-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汉字充当着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使者功能,汉字是继承和发展中日两国文化所不可欠缺的媒体。在古代,中国汉语汉字传入日本,时至近代,中国又大量吸收日本汉语汉字,中日两国的汉语汉字融合成为水乳交融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中日两国在语言上相互影响,互为补充。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
- 张彦萍
- 关键词:汉语汉字交融
- 论日本汉诗文的价值及意义
- 2021年
- 在日本人与汉诗文交往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各种流传千古的美谈佳话。本文以日本汉诗文作为视点,诠释了汉诗文在日本的价值及意义。
- 张彦萍
- 关键词:汉诗文
- 论明治汉学在“文明开化”狂风暴雨中的逆流
- 2018年
- 在日本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背景下,整个日本在思想观念上转向学习欧美,西洋化差不多席卷了整个日本和日本的各个阶层。作为旧时代学问核心的汉学,往往被认为应该随之衰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时期恰恰相反出现了汉学,汉文学的高潮。到明治中期,可以说一直是"汉学"的时代。那么,是在什么样的独特背景下形成了这样的景观和逆流呢?本论就此进行了探讨、分析与研究,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张彦萍
- 关键词:文明开化
- 日语里「こと」的用法和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在日语教学中,有关「こと」的用法和意义多而复杂,由于容易混淆,大部分学生都感到难掌握而经常出错。但是由「こと」所组成的语法项在国际日语能力测试2级、1级中,几乎每年必考,非常重要。所以由这个语法项组成的,如:「~ことだ」「~ことか」「~こととて」等等,以及和它们近义的语法项,是区别的重中之重。本文就「こと」的用法和意义分别进行详细归纳、分析、解说,以供参考。
- 张彦萍李广志松野志步
- 关键词:用法
- 钱钟书对黄遵宪诗歌评价论考
- 2022年
-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诗人,在外交、政治、教育方面的功绩均得到一致公认,因此有关其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视点。国内外学者在“黄学”研究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就钱钟书的《谈艺录》中对黄遵宪诗歌的评价进行论考,通过梳理、考察、概括其要点,目的是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参考。
- 张彦萍
- 关键词:黄遵宪诗歌
- 论“素读”在信息时代的意义
- 2019年
-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诵读为主的“素读”,提倡按字面读,不去理解意思,只照字面放声朗读的方法,与“速读”不同的阅读学习法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及必要性。“素读”作为一种返璞归真的阅读方式,正引起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及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就“素读”的意义及作用进行了论述,旨在提示“素读”学习法的意义及重要性。
- 张彦萍
- 关键词:素读信息时代
- 幕末明治期的学术教学与汉学研究
- 2024年
- 在日本“知”的形成中,汉学既有基础学的意义,也有关于中国学识的意义。在明治西洋化风潮的时代背景下,旧时作为基础学及学问核心的汉学,往往被认为已经衰败,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以另一形式再现且存续至今。该文对幕末明治期近代化进程中的日本汉学动向进行梳理,主要通过教育界代表性人物、以东京大学为主导的教育制度等进行考证,对其摇摆不定摇篮期的学术、教学实态进行扫描,从而论证汉学在日本彰显的与旧时代不同的价值及意义,了解汉学在明治期的传播实态,旨在为汉学与幕末明治学术及教学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域和阐释维度。
- 张彦萍
- 关键词:教育制度
- 中日姓氏异同的比较研究
- 2010年
- 姓名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特定称谓。人一旦出世,不久就会得到姓名且作为一名公民必须申报户口。这个姓名可以代表自己、区别他人。因此,也可以说姓名是人的符号。姓名也是倾注家人特定愿望和特定意思而取,同时也是区分男女性别的。但是,姓是家族固有的、传统的东西。中日两国在姓氏的数量方面都是大国。
- 张彦萍
- 关键词:中国姓氏氏族部落母系氏族社会血缘关系姓名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