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多
- 作品数:38 被引量:125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PET/CT显像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及血栓的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又称不稳定斑块(Unstable plaque),是一种高危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它易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或斑块糜烂,继而诱发血...
- 张明多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显像特点
- 腹主动脉瘤进展预测及机制-PET/CT活体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指腹主动脉局部持久扩张,程度大于正常动脉内经的50%。AAA的发展并非线性,可在某一时间点突然加速导致破裂,破裂后往往是致命性的,因此迫切需要有效预测AAA进展的临床检测方法。近年来炎症在AAA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炎症被认为参与AAA的发生及发展。PET/CT为复合成像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及检测中,理论上PET/CT可通过检测AAA炎症状态,进而预测AAA进展。
- 闫云峰赵全明李昕禾聂毛晓冯婷婷赵欣张明多
- 18F-FDG-PET/CT活体成像探讨吡格列酮对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与钙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与钙化中的作用。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0)和对照组(n=10)。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第8周和第18周各进行一次PET/CT扫描,测量标准摄取值(SUV)。实验动物行安乐死,主动脉组织行病理免疫组化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第8周,两组间SU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8周,吡格列酮组SUV值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巨噬细胞密度为(6.27±3.37)%、钙化面积百分比为(5.04±3.20)%和对照组巨噬细胞密度[(12.31±6.20)%]、钙化面积百分比[(6.19±3.48)%]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噬细胞密度、钙化面积百分比与SUV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钙化及炎症。
- 许金鹏聂毛晓王景艳张明多闫云峰张雁胡娇娇赵全明
- 关键词:钙化炎症吡格列酮
- 防导丝缠绕止血阀
-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防导丝缠绕止血阀。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防导丝缠绕止血阀包括主管体,主管体的一端设置有阀体,相对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端子;阀体包括控制件,控制件设置在阀体远离连接端子的一端,控制件用于打开或...
- 张明多宋现涛
-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和斑块破裂的PET/CT活体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易损斑块的稳定作用及PET/CT活体成像特点。方法:所有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球囊拉伤+间断高脂喂养的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两组存活的实验动物于实验结束时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于实验中期及晚期检测血液学指标并进行两次PET/CT扫描。斑块破裂诱发试验后处死动物,取兔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吡格列酮组血清MMP-9,hs-CRP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晚期吡格列酮组SUVmean值较基线值显著降低(P=0.008)。但对照组SUVmean值较基线值显著升高(P<0.000)。吡格列酮组斑块破裂率,斑块面积,巨噬细胞密度及新生血管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以通过降低斑块炎性程度以减少斑块破裂率。PET/CT可有效进行成像监测。
- 张明多闫云峰庄须翠张玉慧王争明李德鹏李丽琴宋现涛吕树铮赵全明
- 关键词:吡格列酮PET/CT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A成像无创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血栓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A成像检测兔主动脉易损斑块和预测血栓事件可行性。方法2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球囊拉伤腹主动脉,继续间断高脂饲养14周后进行药物诱发实验,以期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在药物诱发实验前后分别行主动脉的PET/CTA成像,分段测量主动脉对FDG的摄取情况(SUV值),成像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段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资料。将PET/CTA成像所得数据与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中有8只兔死亡,存活的20只兔中有13只(65%)产生血栓,将有无血栓动脉段在诱发实验前的SUVmean及SUVmax值进行比较,结果未形成血栓动脉段显著低于有血栓形成动脉段(0.77±0.11比1.10±O.19,P=0.000)及(0.80±0.12比1.23±0.29,P=0.000);将诱发实验后的SUVmean及SUVmax值进行比较,结果未形成血栓动脉段亦显著低于有血栓形成动脉段(0.85±0.17比1.15±0.26,P=0.000)及(0.91±O.19比1.29±0.31,P=0.000)。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Vmean值对动脉段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10.857~0.939),P=0.000,截断值为0.882。结论^18F—FDPPET/CTA这一无创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易损斑块,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 赵欣赵全明冯婷婷李德鹏刘瑜李丽琴张明多庄须翠赵学成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血管造影术
- 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共19例,回顾性收集其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手术相关不良事件(4a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64,73)岁,男性13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89±8.76)%。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13例,1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仅用1个旋磨头,6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2例患者使用3个旋磨头,平均需(7.00±4.23)次旋磨通过病变,19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即刻管腔获得面积为(1.23±0.78)mm^(2)。旋磨后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旋磨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1例,经药物治疗后改善;旋磨头嵌顿3例,经操作后成功拔出。术中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痉挛、紧急转外科开胸手术、死亡等事件,住院期间也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接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未发生MACE。结论:本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既往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即刻PCI术中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情况,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长期随访未发生MACE。
- 李军山余力宋耀明马剑英栾波张明多董勇荣晶晶潘宏伟王长录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旋磨安全性
-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4月入我院心内科,采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12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抑制情况(mTEG中ADP途径的抑制率)将其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NRG)和反应组(RG)。对CR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2例中49例出现CR,发生率为40.2%;单因素分析3个变量影响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是该类患者发生CR的独立危险因素(β=0.193;P=0.033),不排除饮酒对CR的保护作用(β=-1.175;P=0.051)。结论空腹血糖与CR密切相关,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氯吡格雷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控制血糖。
- 黄婷婷陈劲松张明多张德贤任艺虹
-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空腹血糖LOGISTIC回归分析
- PPAR-γ激动剂对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糖尿病发病率在逐年增加[1]。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其发病中占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许多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3/4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糖尿病被国际学术组织定义为"冠心病等危症"[2]。尽管积极的血糖控制降低了如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但其对大血管并发症降低不明显。STENO研究[3]表明,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控制,平均随访年限为7.8年,
- 张明多赵全明
- 关键词:PPAR-Γ激动剂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 比较3种不同指南/共识评价极高风险或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和血脂达标率差异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探索3种不同标准对同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队列极高风险或超高危的危险分层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的差异,并分析差异的主要来源。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SCVD患者,分别应用2018美国胆固醇管理指南(简称2018指南)、2019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专家建议(简称2019建议)和2020超高危ASCVD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简称2020共识)评估极高风险或超高危ASCVD患者比例,LDL-C绝对值达标率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来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864例,根据2018指南、2019建议、2020共识,极高风险或超高危ASCVD比例分别为59.4%、90.7%和65.6%;LDL-C绝对值达标率分别为37.2%、15.7%和13.7%,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020共识与2018指南达标率的差异61.5%缘于LDL-C目标值不同,38.5%缘于危险分层差异;2020共识与2019建议达标率的差异仅13.2%缘于LDL-C目标值不同,86.8%缘于危险分层差异。结论3种极高风险或超高危ASCVD标准在同一队列中占比及LDL-C达标率差异显著。2020共识超高危人群比例适中,LDL-C达标率最低。2020共识与2018指南的差异主要缘于LDL-C目标值不同,与2019建议的差异主要缘于危险分层差异。
- 南楠左惠娟周渊张闽张明多张东凤田晋帆高秉钰聂晓璐梁立荣蔺洁宋现涛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