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液
  • 3篇血液流变
  • 3篇血液流变学
  • 2篇丹参
  • 2篇血浆
  • 2篇血浆内皮
  • 2篇血浆内皮素
  • 2篇银屑
  • 2篇银屑病
  • 2篇银屑病患者
  • 2篇湿疣
  • 2篇皮素
  • 2篇微循环观察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素
  • 2篇尖锐湿疣
  • 2篇斑秃
  • 1篇丹参注射液
  • 1篇液氮
  • 1篇液氮冷冻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8篇徐倩
  • 5篇沈亮亮
  • 3篇陈德利
  • 2篇施伟民
  • 1篇陈洁
  • 1篇叶元康
  • 1篇朴英兰
  • 1篇潘胜利
  • 1篇武济民
  • 1篇梅兴宇
  • 1篇高清云

传媒

  • 3篇中国新药与临...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2001年中...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斑秃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临床56例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 进一步观察并探讨斑秃的临床分期及中医的辩证分型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血液粘度仪测定了5 6例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6项指标,按临床表现分为活动期与静止期,根据中医辩证分型分为实症组与虚症组。与正常对照组35例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斑秃患者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及RBC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仅血浆粘度升高不显著外,其余5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除RBC变形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余4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活动期39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 5 ) ,静止期17例仅全血还原低切粘度、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 ,中医实症组35例6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 <0 .0 5 ) ,中医虚症组2 1例全血低切还原粘度、RBC压积、RBC变形指数与聚集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斑秃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变化,血液粘度增高,微循环障碍与其病因或发病机制有关。且与病情的分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我们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提高斑秃的治愈率。
徐倩施伟民沈亮亮
关键词:斑秃中医分型血液流变学
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了探讨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作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了35例银屑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其中寻常型银屑病30例,掌跖脓疱病5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浆内皮素值为46.27±9.40...
徐倩陈德利
文献传递
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对解脲脲原体四环素耐药株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Bp3对解脲脲原体四环素耐药株的作用及其与四环素的相互作用。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单用Bp3、四环素及两者联合使用时对20株四环素耐药解脲脲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结果单独用药时Bp3及四环素对解脲脲原体四环素耐药株MIC的几何均数值(GM值)分别为1.234 mg.L-1和0.948 mg.L-1,联合用药时Bp3和四环素的GM值分别降低为0.692 mg.L-1和0.271 mg.L-1。2种药物单用和联合使用时MI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时在20株耐药株均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结论五环三萜类柴胡皂苷单体Bp3对解脲脲原体四环素耐药株有抑制作用,且与四环素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徐倩沈亮亮叶元康潘胜利武济民
关键词:柴胡解脲脲原体四环素体外抗菌活性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徐倩沈亮亮陈德利
关键词:红斑性肢痛病血液流变学丹参注射液
银屑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1年
为探讨内皮素 (ET)在银屑病发病机理方面的作用及关系,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35例银屑病患者的 ET含量,并与 30名健康者进行了对照。结果银屑病组的 E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但寻常型进行期与静止期、病程≤ 1年与 >1年,局限型与泛发型、寻常型与掌跖脓疱型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05)。
徐倩陈德利
关键词:银屑病内皮素发病机理血浆
艾达乐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45例外生殖器尖锐湿疣患者8周,分别于第2、4、6、8周末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完成治疗,基本治愈率为42.9%,有效率达97.6%。男女患者基本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73.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轻度红肿、糜烂。结论5%咪喹莫特乳膏可有效治疗外生殖器尖锐湿疣,不良反应较轻,男女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梅兴宇施伟民朴英兰高清云徐倩陈洁
关键词:尖锐湿疣咪喹莫特
20%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20%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尖锐湿疣患者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感染分布情况。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20%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对照组先外用0.5%鬼臼毒素酊,再根据皮肤情况选择CO2激光或冷冻治疗,连续治疗3周。两组治疗结束后均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使用PCR膜杂交法检测21种HP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3次治疗后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7.1%和78.4%,治愈率分别为96.4%和76.9%,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1、P<0.05)。HPV基因型检测结果:108例尖锐湿疣患者共检出16种基因型,治疗组的HPV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尤其是针对伴有高、中危型和混合型感染时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 20%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疣体清除率及临床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微,在尖锐湿疣治疗中尤其是对伴有高危型HPV及混合型感染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
徐倩沈亮亮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尖锐湿疣HPV基因型
丹参在斑秃的临床应用及微循环观察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斑秃的临床分期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及途径。方法采用血液黏度仪监测56例斑秃患者的6项指标,并分活动期与静止期、中医实症组与虚症组,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再将斑秃患者随机分为丹参治疗亚组(A组)及非丹参治疗亚组(B组),观察两个亚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结果斑秃患者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与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以活动期及中医实症者为甚。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除红细胞变形指数为上升外,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而B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P值均>0.05)。A组的临床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斑秃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丹参注射液对斑秃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徐倩沈亮亮
关键词:斑秃血液流变学丹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