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桂玲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玉米
  • 2篇栽培
  • 1篇地膜
  • 1篇地膜覆盖
  • 1篇定额
  • 1篇诱变
  • 1篇诱变技术
  • 1篇玉米地
  • 1篇玉米地膜
  • 1篇玉米地膜覆盖
  • 1篇玉米高产
  • 1篇玉米种
  • 1篇玉米种植
  • 1篇玉米自交系
  • 1篇杂种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栽培措施
  • 1篇栽培区划
  • 1篇生态区
  • 1篇生态区划

机构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6篇徐桂玲
  • 2篇郝建平
  • 1篇张俊卿
  • 1篇兰彦平
  • 1篇高玲玲

传媒

  • 4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遗传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紧凑型玉米不同肥力水平密度定额的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紧凑型玉米春播,在不同肥力水平的产量,低于每亩6000株定额时,随着密度的增大,均为增产的趋势.但有的增产不明显,本试验研究以掖单13号作材料,从产量性状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认为在山西晋中平川地区,中肥力最适宜的密度是每亩4600株左右,高肥力水平每亩5000株左右为宜.密度再大,穗粒数、千粒重、雌花总花数和和成粒率等影响产量的性状显著降低,败育率明显增加.密度过低,虽单株生理指标较高,但产量不及适宜密度定额的高。
徐桂玲刘克治
关键词:玉米肥力
山西省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区划与效益的探讨
1993年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对多种农作物都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山西省在“七五”期间,曾以此项技术作为促进玉米大幅度增产的战略措施来抓,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全省平均从多年徘徊在公顷产3750公斤增加到公顷产4650公斤。但地膜覆盖和其它任何技术一样,是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本省地形复杂,生态条件多变,采用地膜覆盖后的效果也不一样。从区域来看,以高纬度、高海拔和生育期短的地区效益最佳。
徐桂玲刘克治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
紧凑型玉米高产肥料配方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案,方案Ⅰ采取三要素均变、方案2固定P肥只变N、K比例,经统计运算,找出方案Ⅰ的最高产量及最大利润的N、P、K配方是:高水肥地(900公斤水平)最高产量施肥量N23.6公斤,P2O515公斤,K2O16.7公斤;最佳经济施用量N13.5公斤,P2O57公斤,K2O12.5公斤。中水肥地(750公斤)最高产量施肥量N22.5公斤,P2O516.6公斤,K2O27公斤;最佳经济施用量N19.86公斤,P2O510公斤,K2O17.8公斤。方案Ⅱ最高产量投肥量N27.54公斤,P2O512.5公斤,K2O22.6公斤;最佳经济施用量N16.7公斤,P2O512.5公斤,K2O15.75公斤。从配方中看出K肥无论高肥地还是中肥地,均起着重要作用。基础较好的高肥地获高产以增施P、K肥为主,而中肥地以增施N、P、K肥为主。而中肥地以增施N、P、K肥为主。
刘克治徐桂玲
关键词:紧凑型玉米肥料
山西省中晚熟玉米模式化栽培的初步研究——玉米综合栽培措施数学模型
1990年
本研究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将影响玉米产量的若干主要栽培措施一一密度、氮肥、磷肥、定苗时间等进行多因子综合组装试验;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建立了玉米产量与综合栽培措施关系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解析了单因子主效应及双因子互作效应,分析了各因子对玉米产量贡献的大小排序;采用"最佳模拟配合法"及"边际产量分析法"等方法,优选了可供生产上选用的水地、旱地玉米各自的最佳效益高产综合栽培措施的优化组合方案。为山西省玉米模式栽培提供了诸多有用信息。
徐桂玲郝建平刘克治
关键词:玉米模式化栽培数学模型
山西省玉米种植生态区划的研究被引量:7
1990年
为了因地制宜发展我省玉米生产,针对山西地势复杂,南北狭长、东西较窄的特点。根据多项定量和定性指标,应用系统聚类的数学方法,将全省玉米产区划为三个种植生态大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和全生育期的降水特征,以及地势地貌、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将春播早熟区分为二个亚区,春播中晚熟区分为六个亚区。
徐桂玲郝建平刘克治
关键词:生态区划玉米
玉米自交系同源四倍体诱变技术及其杂优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对玉米同源四倍体的诱变技术及其同源四倍体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诱变采用脱脂棉包细芽生长点,滴秋水仙碱液于脱脂棉的技术处理,这一技术的特点是只处理幼芽生长点,不处理根部,4个自交系的各种处理中发现幼芽在2~3mm、秋水仙碱浓度在02%、温度在16~20℃、处理24小时效果最好,平均诱变率达483%。处理后的幼芽变粗、芽长变短,经根尖细胞染色体鉴定,2n=40,同源四倍体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同功酶的测定,与二倍体均有明显差异,证明加倍成功,同源四倍体自交系杂交后,F1幼苗生长优势明显,籽粒产量亦有优势,但不同组合间差异很大。
高玲玲兰彦平刘克治徐桂玲张俊卿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四倍体诱变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