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强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回声定位
  • 1篇大足鼠
  • 1篇大足鼠耳蝠
  • 1篇翼手目
  • 1篇生态位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食物
  • 1篇食物选择
  • 1篇鼠耳蝠
  • 1篇体型
  • 1篇天坑
  • 1篇天坑地缝
  • 1篇种群
  • 1篇夏季
  • 1篇回声定位叫声
  • 1篇风景
  • 1篇风景名胜
  • 1篇风景名胜区
  • 1篇扁颅蝠
  • 1篇捕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戴强
  • 3篇张树义
  • 1篇胡慧建
  • 1篇赵辉华
  • 1篇于广志
  • 1篇杨道德
  • 1篇周善义
  • 1篇周江
  • 1篇罗国华
  • 1篇蒋志刚
  • 1篇谢家骅
  • 1篇刘建昕
  • 1篇卢立仁
  • 1篇张礼标
  • 1篇马杰
  • 1篇孟智斌
  • 1篇梁冰
  • 1篇沈钧贤
  • 1篇张文刚
  • 1篇曾亚军

传媒

  • 2篇Zoolog...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03
  • 3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被引量:19
2002年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
张礼标卢立仁周善义戴强赵辉华罗国华张树义
关键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体型生态位
大足鼠耳蝠的分布被引量:8
2003年
首次报道北京、成都和广东发现大足鼠耳蝠 。
马杰戴强张树义沈钧贤梁冰
关键词:大足鼠耳蝠种群翼手目
皮氏菊头蝠夏季的捕食行为对策被引量:17
2002年
利用蝙蝠超声波探测器和CoolEditor 2 0 0 0声波分析软件研究了皮氏菊头蝠 (Rhinolophuspearsoni)的超声波信号 ,同时在野外研究了其捕食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皮氏菊头蝠是FM/CF/FM型的食虫蝙蝠。其回声定位信号的CF声波两端均附有短暂的FM信号 ,每次声波脉冲包含 2段信号 ,第 1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1 0 8±0 0 19)kHz ,持续时间为 (4 6 85± 3 72 )ms ;第 2段信号的CF频率为 (6 0 97± 0 0 3)kHz ,持续时间为 (35 12± 2 6 7)ms。在对皮氏菊头蝠的捕食行为研究中 ,通过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皮氏菊头蝠在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中主要以式捕食鳞翅目 (Lepido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等中型个体的昆虫 ,对食物种类及其体型具有选择性。此外 ,其形态与回声定位功能之间还表现出相关性。
周江谢家骅戴强曾亚军刘建昕张文刚张树义
关键词:捕食行为回声定位食物选择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
蒋志刚陈伟烈胡慧建陈毅峰戴强何德奎孟智斌皮斌田自强杨道德于广志
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内植被多为次生植被和农田。珍稀动物有云豹、大鲵、林麝、锦鸡等。我们发现“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著名的古老孑遗植物保存区--渝黔湘鄂交界区的一部分。植物多样...
关键词:
关键词:天坑地缝生物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