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华
- 作品数:8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心肌自身抗体的研究被引量:2
- 1995年
- 用间接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组织交叉免疫试验和免疫转印技术检测抗心肌抗体。发现2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器官特异性抗心肌抗体(8例阳性),抗心肌线粒体30000肽抗体(11例阳性),抗心肌细胞膜52000、59000、87000和48000肽抗体(分别是12、5、7和4例阳性),而冠心病和风心病患者(20例),以及正常人(20例)血清均为阴性。提示这些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诊断的重要指标。
- 廖玉华涂源淑李淑莉易建华
- 关键词:心肌病抗体抗心肌抗体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内NO合成酶及其意义被引量:8
- 1996年
- 目的和方法用四氮唑兰(NBT)组化法检测14份HBV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病人肝组织中一氮化氮合酶(NOS)的活性。结果及结论慢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病人肝组织内NOS活性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及胆管样上皮细胞内;肝细胞坏死及纤维组织分布区域NOS活性低或不能测出;肝衰竭尸检肝组织内NOS活性显著降低。肝组织内NOS含量与Knodell评分呈负相关(r=-0.87,P<0.01)。
- 倪若愚易建华曾令兰罗端德
- 关键词:乙型肝炎慢性
- 肝衰所致胃肠运动障碍的大鼠模型
- 本文用同位素和硫酸钡示踪的方法,研究了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大鼠肝竭模型的胃肠运动情况。发现在肝衰状态下,实验大鼠胃肠运动功能减弱,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实验组90分钟胃排空率为20.64%,对照组为43.05%(P<0.05)...
- 倪若愚罗端德曾令兰易建华
- 文献传递
- 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水平及其意义被引量:2
- 1999年
-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及分组 123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6例,慢性病毒性肝炎45例,肝炎肝硬变37例,重型肝炎15例(其中慢性重型肝炎1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 标本及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后进行肝功能常规指标测定。对重型肝炎患者还同时测定补体C3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PT)。其中肝功能和血清TBA均在日立717O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TBA试剂为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生产的全自动酶法胆汁酸分析试剂盒。
- 易建华杨晓明曾令兰张佩弦
- 关键词:肝炎血清总胆汁酸
- 肝衰竭所致胃肠运动障碍的大鼠模型被引量:10
- 1997年
- 肝衰竭所致胃肠运动障碍的大鼠模型倪若愚,罗端德,易建华,曾令兰临床上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哀竭均伴有胃肠运动障碍的表现,处理极为困难[1]。为探讨其形成机制。寻找有效治疗手段,有必要建立一种可靠的动物模型供实验研究使用。作者选用硫代乙酰胺(TAA)大鼠...
- 倪若愚罗端德易建华曾令兰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胃肠运动障碍病因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丙型肝炎的影响被引量:4
- 2000年
- 为了研究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对丙型肝炎的影响 ,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法 (NISH)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法分别检测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PBMC中的 HCV- RNA及其 T淋巴细胞亚群 ,同时检测这些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结果显示 8例 (4 0 .0 % ) HCV患者的 PBMC中的 HCV- RNA呈阳性结果。HCV- RNA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胞浆中。 HCV- 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 CD+4 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 ,CD+4 / CD+8比值下降 ;而 HCV- RNA阳性组的 CD+4 T细胞比例则又低于阴性组 ,CD+8T细胞比例高于阴性组 ,CD+4 / CD+8比值出现倒置 (P<0 .0 1)。两组的肝功能检查结果之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提示 HCV感染 PBMC后引起 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变化 ,使 CD+4 和 CD+8T细胞功能下降或不能很好地协调作用 ,从而成为 HCV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HCV感染
- 高勇贺永文曾令兰刘薇易建华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肝病患者腹腔感染的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研究肝病患者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致病菌感染谱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并按照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 :1996年以来自肝病腹腔感染患者腹水中共分离致病菌5 3株 :( 1)致病菌的构成大多为肠道内正常需氧菌群 ,且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多见 ;( 2 )出现了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的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 ,并具有多重耐药特性 ;( 3) 1996年以来大部分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上升明显。结论 :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产生了程度不等的耐药性 ,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特别注意耐药现象 ,并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最新动态。
- 易建华曾令兰罗端德李淑莉
- 关键词:药物耐受性细菌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病
- 肝衰竭所致肠道菌群上移及易位被引量:46
- 1996年
- 用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的方法对大鼠肝衰竭模型的胃肠道、胆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内的细菌进行了检测;另对4例肝衰患者胃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消化道内细菌大量上移,胃、空肠、回肠内细菌含量分别为4.7×104/ml、2.1×105/ml、5.5×106/ml;对照组分别为4.6×102/ml、6.1×101/ml、2.4×103/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大鼠胆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内均可培养到细菌。患者胃液中亦有大量细菌存在。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衰竭大鼠胃肠胀气明显,肠壁松弛,管腔扩张;局部粘膜糜烂、出血;近端小肠粘膜病变最为明显。结论:肝衰竭时可以出现肠道菌群上移,引起胃肠胀气、内毒素吸收增加、细菌易位、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这种肠道菌群引起的内源性感染是肝衰竭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始动原因。
- 倪若愚李淑莉易建华罗端德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肠道菌群内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