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晏勇

作品数:4 被引量:1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DNA
  • 1篇多态性
  • 1篇遗传多样性研...
  • 1篇遗传学
  • 1篇鱼类
  • 1篇中华鲟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鲟形目
  • 1篇鲟鱼
  • 1篇细胞进化
  • 1篇限制性内切酶
  • 1篇内切
  • 1篇内切酶
  • 1篇扩增多态性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机构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晏勇
  • 2篇吴清江
  • 2篇张四明
  • 2篇张兴忠
  • 2篇汪登强
  • 2篇邓怀
  • 1篇危起伟
  • 1篇龙华

传媒

  • 2篇淡水渔业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Curren...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4
  • 1篇199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华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83
2000年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进行了连续3年(1995-1997)共70尾来源于长江水系中华鲟样本遗传分析。共用了40个 10bp长的随机引物,在 26种可供分析的引物中,只有OPK01、OPK02、OPK03、OPK09、OPK14和OPQ08RAPD-PCR产物有多态现象,多态引物占23%。26个引物中共扩增出108条稳定的DNA带。其中12条带为多态带,多态座位比例为11.1%。个体间遗传距离变动为0.951 0-1.000 0,平均为0.974 3。 1995、1996和1997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032 7、0.0312和 0.035 4。 3年样本的综合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33 4。比较而言,中华鲟天然群体核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仍较低。
张四明邓怀晏勇汪登强吴清江
关键词:中华鲟RAPD
草鱼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被引量:13
1994年
本文报道了用BamHⅠ,BglⅠ,BglⅡ,ClaI,EcoRI,HindⅢ,PvuⅡ,SacⅠ,XbaⅠ,XhoⅠ等十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草鱼线粒体DNA,计算出各酶切片段长度及草鱼mtDNA大小。其中六种酶有多个切点,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未发现碱基替换。
晏勇张兴忠龙华
关键词:草鱼线粒体DNA限制性内切酶
几种鲟鱼基因组大小、倍体的特性及鲟形目细胞进化的探讨被引量:38
1999年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底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底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张四明晏勇邓怀汪登强危起伟吴清江
关键词:鲟鱼白鲟鲟形目基因组大小倍体细胞进化
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在鱼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1993年
鱼类群体遗传学是要了解鱼类种群的遗传组成与变化及某些渔业实践对鱼类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所得到的研究数据最好能完全反映一个群体的遗传性状,而不掺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前的研究方法都是从鱼群的形态特性的比较检测(如侧线鳞数目或相对体高等)来了解鱼类群体的遗传特性,即从表型数据推知潜在的基因型。但是所研究的这些特性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这就必然与其遗传信息源DNA的差异不太一致。线粒体DNA分析是直接从其因水平上研究种群的遗传构成,使群体遗传研究从宏观现象进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
晏勇张兴忠
关键词:鱼类遗传学线粒体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