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伟达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心房
  • 4篇心房颤动
  • 4篇阵发
  • 4篇阵发性
  • 4篇房颤
  • 3篇电图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心包
  • 2篇心包积液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钠素
  • 2篇引流
  • 2篇离散度
  • 2篇积液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复律

机构

  • 11篇上海市第二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朱伟达
  • 9篇楼丽娜
  • 9篇蒋金全
  • 4篇陈炼
  • 3篇沈菁原
  • 3篇祝军
  • 2篇刘娟
  • 2篇吴琦
  • 1篇张家友
  • 1篇倪琦
  • 1篇韩伯群
  • 1篇曹琳
  • 1篇刘红
  • 1篇范竹萍
  • 1篇陈金梅
  • 1篇叶复来
  • 1篇李秀芝
  • 1篇范欲晓
  • 1篇施洪礼
  • 1篇陈雷旻

传媒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苏州医学院学...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综合医学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后前胶原及透明质酸的变化及氯沙坦的干预作用
2006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肽Ⅱ受体Ⅰ拮抗药(ARB)氯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血清Ⅰ、Ⅲ、Ⅳ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的影响,及对心功能、心腔大小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住院AM I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治疗,不用ACEI及ARB,另一组从AM I后当天开始服用氯沙坦,分别于AM I后当天、1周、1个月、3个月抽取静脉血,放免法测定血清Ⅰ、Ⅲ、Ⅳ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AM I后1个月行心动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结果AM I后血清Ⅰ、Ⅲ、Ⅳ型前胶原及透明质酸均升高,前胶原Ⅰ/Ⅲ型比例失调,且后者与心功能恶化呈正相关(r=0.856,P<0.05),与心腔扩张呈负相关(r=-0.730,P<0.05)。氯沙坦治疗很好地抑制了这一改变。结论血管紧张肽Ⅱ受体Ⅰ拮抗药氯沙坦抑制AM I后胶原重建过程,有利于维持心脏结构及保护心脏功能。
朱伟达陈炼倪琦沈箐源陈雷旻朱鸣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氯沙坦透明质酸
阵发性心房颤动53例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
2001年
蒋金全朱伟达楼丽娜张家友
关键词:P波离散度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否为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从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挑选 12 7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病史、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为冠心病的 111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 ,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为感染标志 ,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脂质过氧化物浓度。 结果 冠心病组Hp感染率(6 1% )高于正常对照组 (39% ) (P <0 .0 0 1) ;Hp感染是独立于其它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2 .785 ,x2 =14.82 ,P <0 .0 0 1) ;冠心病组CagA阳性感染率 (98.5 % )高于正常对照组 (6 7.4% ) (P <0 .0 5 ) ;冠心病组Hp阳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LPO浓度高于Hp阴性者 (P <0 .0 5 )。 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炎症引起脂质过氧化物、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 ,促进血栓形成可能是Hp感染诱发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楼丽娜朱伟达范竹萍李秀芝蒋金全陈炼祝军沈菁原曹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冠心病病例对照研究
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对心钠素释放的影响
1999年
朱伟达刘娟楼丽娜蒋金全吴琦祝军
关键词:心包积液穿刺术引流术心钠素
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被引量:1
1997年
近年来,国外学者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检测室壁及二尖瓣环运动,并以频谱多普勒曲线作定量分析,观测室壁及瓣环运动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报道甚少。我院自1996年4月-11月,应用DTI技术,观测50例高血压病人及30例正常人的室壁及二尖瓣环运动,探索其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实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张爱宏范欲晓韩伯群刘红朱伟达施洪礼楼丽娜
关键词:多普勒组织成像左室舒张功能二尖瓣环运动DTI高血压病人病理状态
胺碘酮不同给药途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胺碘酮不同给药途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胺碘酮5mg/kg静脉注射15min,接着以1.5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6h,再以0.7~1mg/min静脉滴注24~48h,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d。B组:胺碘酮600mg/d。给药后心电及血压监测48h。比较两组转复时间及24h,48h,7天,1个月的转复率。结果两组房颤转复率没有差别(P>0.05)。A组的房颤转复时间明显缩短(734±128minvs1428±242min,P<0.05)。给药后7天、1个月两组未转复仍保持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明显降低(P<0.05)。A组的血压在给药后24h内明显下降,而B组的血压一直保持稳定。A组有5例浅静脉炎。结论胺碘酮静脉给药可显著缩短房颤的转复时间,但增加低血压及浅静脉炎的风险。
沈菁原蒋金全陈金梅朱伟达楼丽娜陈炼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胺碘酮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
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的随访观察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 :观察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转复后维持窦律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病程 18m o内的 32例房颤患者用胺碘酮片 6 0 0 m g/ d,用药的前 3d加用 40 0~ 6 0 0 mg/ d胺碘酮注射液 iv gtt,复律后维持低剂量 (2 0 0 m g/ d)的胺碘酮治疗且随访 3a。结果 :有 30例患者复律成功。维持窦律的有效率 :6 mo为 6 9.7% ,12 m o为 93.3% ,2 4m o为 86 .7% ,36 m o为 73.3%。结论 :胺碘酮是房颤转复及维持窦律的有效药物。
楼丽娜朱伟达蒋金全祝鋆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复律维持窦律
潜水反射治疗1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993年
用18~20℃自来水作潜水反射治疗1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转为窦性心律,成功率76.5%。本方法简便、迅速、安全、为无创性的。文中讨论了潜水反射的机制与水温对潜水反射的影响,并且提出地下水常年水温接近18℃,是做潜水反射的最佳浴水温度.对于第一次潜水反射失败者,应该重复试验,可以获得转律成功.
朱伟达叶复来
关键词:心动过速反射疗法
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应用心电图P波离散度有效地预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概率及危险度,以及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方法:将106例病人分为两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观察组(n=53),非心房颤动患者53例为对照组(n=53)。对患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和非心房颤动的病人进行12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isp)。同时对患心房颤动的病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给予可达龙600mg/d静脉滴注,连续7天,观察治疗前后Pdisp的变化。结果:P波离散度≥40ms时,预测心房颤动敏感性达81%,特异性80%,阳性预测准确度达85%。结论:P波离散度对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抗房性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也有较好的作用。
蒋金全朱伟达楼丽娜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P波离散度心电图危险度
56例患者激素电极低能起搏的时机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2002年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低能起搏的时机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VVI起搏器的激素电极,应用起搏系统分析仪和体外程控仪测定植入即刻和植入后1月、2月、3月、6月、12月的慢性起博阈值,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结果:激素电极的慢性起搏阈值与植入即刻阈值差异无显著性,低能起搏安全有效。结论:激素电极适合长期低能量起搏,使起搏器即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
蒋金全朱伟达
关键词:安全性起搏阈值心脏起搏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