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伟
- 作品数:1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VEGF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8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雄性SD大鼠建立部分肝血流阻断动物模型,肝血流阻断90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再灌注后1,6 h处死大鼠收集标本。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染色,比色法、ELISA法测定血清转氨酶(ALT,AST),肝组织病理改变,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以及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肝脏MPO活性,肝组织内VEGF蛋白的含量以及ALT,AST在再灌注1 h即升高,且缺血再灌注6 h时较1 h明显升高;缺血肝脏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6 h炎症反应更为剧烈,部分肝细胞呈点状坏死。结论:VEGF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肝脏的损伤。
- 朱秋伟徐三荣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肝癌组织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和焦点黏附激酶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8年
- 目的:检测细胞骨架连接蛋白(membrane cytoskeleton cross linker protein,Ezrin)、焦点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肝癌标本79例(其中62例附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zrin,FAK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zrin和FAK的表达与肝癌的浸润、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Ezrin,FAK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它们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以及癌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
- 李杰朱秋伟
- 关键词: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 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300±20)g,随机分为A组(VEGF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手术对照组),其中A、B组建立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30min经腹腔注射VEGF(50μg/300g体重);B组于缺血前30min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术后6h,分别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染色、ELISA法、比色法分别测定血肝功能酶、肝组织病理改变、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ed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结果:A组应用重组VEGF后血肝功能酶以及肝组织MPO显著低于B组(P<0.01),肝脏局部iNOS的活性降低,肝组织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结论:外源性VEGF能抑制肝脏iNOS的活性,缓解肝功能下降,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陶政张海鸣朱秋伟徐三荣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血清AFP、AFU、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a-L-岩藻糖苷酶(AFU)、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正常健康对照组84例,原发性肝癌组69例,肝炎肝硬化组44例,均同时检测血清AFP、AFU、CEA。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AFU、CEA与肝硬化组、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AFU、CEA单独检测时的敏感性分别为71.0%、81.2%和26.1%,联合检测AFP和AFU或CEA可使检测敏感性提高到87.0%和77.0%,三者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8%,血清AFP阴性标本AFU、CEA的敏感性分别为55.0%和25.0%。结论联合检测AFP、AFU和CEA3项指标可以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尤其是AFP阴性的诊断率。
- 刘刚庞利群徐三荣朱秋伟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
- 多入路行腹腔镜肠系膜上血管根部清扫的临床运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中多入路清扫肠系膜上血管根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全系膜切除术的28例患者资料,其中接受多入路清扫肠系膜上血管根部的12例,设为观察组;单纯逆肠系膜上静脉清扫的1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清扫淋巴结数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两组间多项指标比较,观察组平均大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个数多于对照组;而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入路法行腹腔镜下肠系膜上血管根部清扫可降低配合要求,减少出血,清扫更彻底,更加符合无瘤手术原则。
- 朱剑飞朱平石俊朱秋伟
- 关键词:全系膜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入路肠系膜上血管
- 美洛昔康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研究美洛昔康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300±20g),随机分为A组(美洛昔康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手术对照组),其中A、B组建立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30min经腹腔注射美洛昔康(3mg/kg);B组于缺血前30 min经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术后6h,分别采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HE染色、westernblot法、生物酶法分别测定血肝功能酶(ALT,AST),肝组织病理改变,肝内COX-2的表达、肝组织内超氧歧化酶活性(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A组应用美洛昔康后血ALT、AST以及肝组织SOD、MDA显著低于B组(P<0.01),肝脏的明显降低,肝组织形态学无显著改变。结论美洛昔康能抑制肝脏内COX-2表达,缓解肝功能下降,保护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朱秋伟刘意朱晟
- 关键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美洛昔康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2007年
- 朱秋伟徐三荣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脏缺血
- 腹腔镜联合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37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并不罕见,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肠等,年龄多见于55~60岁,儿童罕见[1-2]。其发病率据文献报道约14.5/1000000,患病率约129/1000000[3]。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梗阻、胃肠道出血等。胃肠道间质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 石骏朱平朱秋伟
- 关键词:腹腔镜胃镜胃间质瘤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组(抗VEGF单克隆抗体干预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手术对照组),其中A、B组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缺血前15min经腹腔注射抗VEGF单克隆抗体(100μg/300 g);B组于缺血前15 min经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术后6h,分别测定血肝功能酶(ALT、AST、LDH)、肝脏VEGF表达、肝组织病理改变、肝细胞凋亡情况,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含量。结果A组血ALT、AST、LDH及肝组织MPO显著低于B组(P<0.01),肝脏局部VEGF的表达明显减少,肝组织形态学无明显改变,细胞凋亡显著减少。结论抗VEGF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肝功能下降。
- 朱秋伟徐三荣刘刚陈述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
- 21例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分析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探讨预防性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总结2005年~2015年我科共收治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后出现并发症的21例病例,分析患者的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术后处理,总结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造瘘还纳术后吻合口瘘3例,行重新造瘘1例,经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2例;造口还纳吻合口狭窄3例,保守治疗2例,行二次手术重新吻合1例;造口还纳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9例,经过保守治疗痊愈。腹腔感染4例,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完善的术前检查、改进术中操作以及加强术后管理,可以降低乙状结肠造瘘还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朱秋伟朱平石骏
- 关键词:乙状结肠造瘘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