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中轩

作品数:67 被引量:320H指数:12
供职机构: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3篇历史地理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文化科学
  • 5篇建筑科学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遗址
  • 7篇考古
  • 6篇地理
  • 6篇地貌
  • 6篇全新世
  • 6篇龙山文化
  • 6篇环境考古
  • 5篇丹霞
  • 5篇丹霞地貌
  • 5篇地层
  • 5篇新石器
  • 5篇石器
  • 5篇史前
  • 5篇教学
  • 4篇景观
  • 4篇课程
  • 4篇城市
  • 3篇新石器文化
  • 3篇新石器遗址
  • 3篇中坝遗址

机构

  • 42篇许昌学院
  • 25篇南京大学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 7篇安阳师范学院
  • 7篇河南大学
  • 6篇滁州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4篇蚌埠学院
  • 4篇华北水利水电...
  • 2篇武汉大学
  • 2篇皖西学院
  • 2篇南京博物院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65篇李中轩
  • 25篇朱诚
  • 18篇吴国玺
  • 11篇闫慧
  • 10篇朱青
  • 10篇马春梅
  • 10篇李兰
  • 9篇张广胜
  • 7篇焦士兴
  • 7篇郑朝贵
  • 7篇欧阳杰
  • 5篇朱光耀
  • 5篇俞锦标
  • 4篇彭华
  • 4篇郭志永
  • 4篇吕文
  • 3篇林留根
  • 3篇武弘麟
  • 3篇钟宜顺
  • 3篇李开封

传媒

  • 9篇地理学报
  • 6篇许昌学院学报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地域研究与开...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漯河职业技术...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福建地理
  • 2篇河南科学
  • 2篇水资源与水工...
  • 2篇河南教育(高...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地理教育
  • 1篇中国教育学刊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5
  • 2篇2004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
朱诚李兰马春梅朱青李中轩吴立李枫
花溪河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对乌江上游支流花溪河水进行了一年的监测,测定了DIC含量和δ13 CDIC。结果显示DIC含量在1.73~4.53mmol/L之间,δ13 CDIC的变化范围-9.6‰~-3.6‰,反映了碳酸盐岩的主要控制作用,δ13 CDIC和DIC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分解作用、生物作用对河水DIC也有着重要影响。冬季河水主要来自花溪水库,水体与大气CO2同位素平衡时间较长,加之少量地下水直接的补给使河水具有一年中较高δ13 CDIC和DIC含量。春季光合作用增强,δ13 CDIC达到一年中最高,DIC含量下降。夏季水体DIC库受有机质分解作用控制,δ13 CDIC达到一年中的最低值,由于雨水的稀释作用使得DIC含量处于一年中较低水平。在夏季晚期光合作用和CO2的逃逸使得δ13 CDIC升高变化但DIC含量下降。秋季有机质的降解导致δ13 CDIC的负向变化,同时伴随DIC含量的升高。
闫慧李中轩陈杰
关键词: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有机质降解
淅川凌岗遗址中全新世地层的古气候记录
2013年
根据淅川凌岗遗址T1717剖面地层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质量磁化率和烧失量指标,恢复了中全新世时期凌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①石家河文化地层(约4.5~4.3 kaBP)中的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偏高、磁化率值偏低,同时本层自然沉积物的细粒比重高,且矿物成分粘土矿物比重低,表明当时气候温凉干旱;②龙山文化层(约4.1~3.9 kaBP)中的氧化物含量、粘土矿物特征、Rb/Sr、LOI和环境风化指数显示在本层早期为湿热的环境、后期为干凉环境.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地关系,间接调控着新石器文化的发展方向.
李中轩王宏
关键词:中全新世古气候特征
豫西地区的史前农业生产环境概况被引量:3
2013年
用寺河南、二里头、新砦等新石器晚期遗址的环境指标,讨论了豫西地区的史前(4.2~3.5 kaBP)农业生产环境.寺河南遗址地层孢粉组合指标显示,该区龙山文化晚期气候暖湿,除粟作农业外还有一定的稻作农业生产;进入二里头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旱作农业快速发展.新砦、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C、N同位素数据表明,两个时期人们的食谱主要是C4类作物,畜牧业的进步表现在二里头时期肉食比例高于龙山时期.同时镰刀类工具代替斧铲类工具的事实表明,二里头晚期旱作农业已经相当成熟.
李中轩吴国玺
关键词:旱作农业
温盐环流对气候突变的影响
2011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负反馈机制——温盐环流的存在,使得气候在变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突然变冷事件.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突变事件的研究表明:这种潜在的突然变冷事件可能会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加强对温盐环流强度变化的监测研究对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闫慧李中轩陈杰
关键词:温盐环流新仙女木事件气候突变
洛阳王湾遗址文化地层的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021年
测试了洛阳王湾遗址地层的粒度、频率磁化率和指示人类活动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龙山文化层样品主要以粉砂质黄土为主,频率磁化率低值(均值11.9%)和Rb/Sr低值(0.64)表明研究区域在龙山早期(王湾三期)为强冬季风支配下的弱化学风化环境,风尘堆积作用相对活跃.二里头文化期的沉积物主要成分为黏土,频率磁化率较低值(均值12.3%)和Rb/Sr(0.81)反映了夏季风较强而冬季风较弱的暖湿其后条件下的风化环境.与之对应,二里头时期以用火为代表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强度明显高于龙山文化时期,同时生产工具也较龙山时期有所进步,而且聚落的人口规模亦有增加.表明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与气候条件有较大的关联性.
李中轩赵雨琼焦士兴
关键词:龙山文化古环境变迁
河南省新石器遗址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背景被引量:4
2010年
根据裴李岗、仰韶和龙山3个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数量演变关系,将河南新石器遗址地理区分为3个类型:成长型,萎缩型,振荡型.尽管新石器时期河南地区历经干湿波动(8.5~7.0kaBP)、暖湿(6.8~5.3kaBP)、暖干(4.8~3.8kaBP)的气候过程,新石器遗址地理分布亦随之波动,但由于独特的水系网络和地貌环境,洛阳盆地和嵩山东南麓始终是河南新石器文化的核心区.
李中轩闫慧吴国玺
关键词:新石器遗址环境演变
新石器晚期颍河上游旱作农业的多元化特征被引量:3
2016年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岗时期出现并逐渐走强;由于土地承载力和气候条件限制,王城岗地区的早期农业自龙山晚期后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粟、黍、麦、豆为主,水稻、高粱、荞麦、稗子为辅,兼有果实采集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小麦的引入表明,本区早期农业与西部地区文化交流是主体,同时促进了颍河上游早期农业的多元化,巩固了史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李中轩吴国玺郑敬刚郭志永李开封
关键词:新石器文化旱作农业植物遗存
研究城市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分形论被引量:13
2004年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形论的基本概念和分形集合的一些性质 ,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学者应用分形理论研究城市系统成果的基础上 ,探讨了城市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复杂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李中轩黄家美
关键词:分数维地理学数学模型
新型高校“四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被引量:5
2017年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依据新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维、实践能力培养维、实践教学创新维和实践教学保障维的"四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许昌学院的测绘地理信息类实践教学案例,提出落实"四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吴国玺李中轩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新型高校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