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名立

作品数:55 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精神分裂症
  • 36篇分裂症
  • 18篇首发
  • 13篇精神分裂症患...
  • 12篇首发精神分裂...
  • 11篇双相
  • 9篇缺陷型
  • 8篇非缺陷型
  • 7篇基因
  • 6篇抑郁
  • 6篇首发精神分裂...
  • 6篇双相情感障碍
  • 6篇情感障碍
  • 6篇磁共振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躁狂
  • 5篇海马
  • 5篇成像
  • 4篇抑郁症

机构

  • 5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0篇四川大学
  • 5篇华西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市惠爱医...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东省精神卫...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重庆医药高等...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5篇李名立
  • 39篇邓伟
  • 33篇王强
  • 26篇李涛
  • 19篇马小红
  • 16篇黄朝华
  • 13篇陈壮飞
  • 13篇李涛
  • 11篇李喆
  • 10篇李寅飞
  • 10篇蒋莉君
  • 10篇崔立谦
  • 9篇王英成
  • 9篇林鄞
  • 8篇龚启勇
  • 8篇韩媛媛
  • 8篇雷威
  • 7篇何宗岭
  • 7篇刘祥
  • 6篇向波

传媒

  • 8篇中国神经精神...
  • 6篇中华医学遗传...
  • 5篇中华行为医学...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3篇临床精神医学...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新疆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精...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差异及与各自临床特征相关性。方法:对60例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50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以及5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P300检测;偏相关分析患者组P300与其临床特征及功能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和P3b潜伏期显著延长(分别F=9.17,F=8.74,F=15.27,F=7.98,F=10.64;P均<0.01);3组间N2-P3b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05);患者组较对照组N1、P2、N2、P3a、P3b和N2-P3b波幅显著降低(分别F=12.23,F=7.27,F=14.16,F=6.96,F=8.58,F=5.36;P均<0.01);患者组较对照组按键反应时间显著延长(F=55.37,P<0.01);单相组较双相组N1、N2波幅降低、N2潜伏期延长(P均<0.05),双相组较单相组按键反应时间延长(P<0.01)。双相组N1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N2潜伏期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病程和HAMD评分正相关(P均<0.05);单相组N2波幅与其HAMD评分负相关(P<0.01),按键反应时间与其HAMD评分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I型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均存在异常,但损害有差异;P300异常在二者可能均为状态与素质性并存。
谢青莲李喆邓伟王强李名立李寅飞刘祥郑重
关键词:双相抑郁单相抑郁事件相关电位P300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联合白质完整性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联合白质纤维完整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9名正常对照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使用纤维束追踪的方法重建前联合纤维,并研究前联合纤维连接异常与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前联合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对照组下降[(0.48±0.07)vs.(0.54±0.05),P=0.002],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完成时间延长[TMT_A:(55.19±19.15)vs.(36.61±11.72),P<0.001;TMT_B:(88.84±38.92)vs.(53.75±23.41),P<0.001],逻辑记忆测试分数低于对照组[即刻逻辑记忆分数:(6.12±3.85)vs.(11.69±3.68),P<0.001;延时逻辑记忆:(3.33±3.16)vs.(9.83±4.15),P<0.001]。且患者组的FA值与TMT_A测验时间(r=-0.458,P=0.037)和TMT_B测验时间(r=-0.541,P=0.011)分别呈负相关,但在对照组未发现此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的脑功能连接异常假说,前联合白质纤维微结构受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受损的原因之一,提示白质纤维完整性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内表型。
赵可王强邓伟李名立韩媛媛林鄞丁蕾李寅飞李涛
关键词:前联合精神分裂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白质及海马中脑代谢物质的变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白质及海马脑代谢物质的变化。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63例首发未经过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3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额叶白质和海马脑代谢产物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MI),以Cr为参照物,分别计算双侧的NAA/Cr、Cho/Cr、MI/Cr以及NAA/CHo,同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额叶白质及海马的NAA/Cr、Cho/Cr、MI/Cr及NAA/Cho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ANSS阳性症状评分与右侧额叶白质Cho/Cr存在正相关(r=0.321,P<0.01),与左侧额叶白质NAA/Cho存在负相关(r=-0.367,P<0.01);PANSS阴性症状评分与左侧额叶白质NAA/Cr存在负相关(r=-0.280,P<0.05),与右侧额叶白质NAA/Cr存在负相关(r=-0.372,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尚未出现明显的额叶白质及海马的损害。额叶白质功能低下可能是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神经病理基础。
何宗岭邓伟李名立陈壮飞蒋莉君吕粟龚启勇李涛
关键词:氢质子波谱海马首发精神分裂症
免疫通路对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纤维束的影响
目的:脑部分各向异性(FA)和灰质体积具有高度的遗传性,同时FA和灰质量的减小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损害.本研究综合大样本的GWAS研究结果、蛋白质交互网络以及脑基因共表达网络旨在探讨引起精神分裂症FA减少的基因网络和生...
向波王强邓伟李名立王英成赵连生马小红李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各向异性
首发精神分裂症先证者未患病父母额叶白质和海马氢质子波谱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父母额叶白质、海马氢质子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变化特点。方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患病父亲19例、男性正常对照19例、未患病母亲24例、女性正常对照24例进行氢质子波谱扫描,检测双侧额叶白质和海马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以Cr为参照物,分别计算双侧NAA/Cr、Cho/Cr比值。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未患病母亲组双侧额叶白质Cho/Cr[左侧(1.10±0.13),右侧(1.08±0.12)]均高于女性正常对照组[左侧(1.03±0.10),右侧(1.0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23,P〈0.05)。女性正常对照组左侧额叶NAA/Cr(1.64±0.12)比右侧额叶(1.74±0.1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4),而未患病母亲组前额白质左右侧NAA/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患病父亲组额叶白质、海马双侧NAA/Cr和Cho/Cr与男性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患病母亲组额叶白质存有代谢物水平异常和NAA/Cr非对称性的消失。
崔立谦蒋莉君邓伟黄朝华陈壮飞李名立王强王英成马小红龚启勇李涛
关键词:额叶海马磁共振波谱学
抑郁障碍的常见症状及识别和诊断要点被引量:1
2016年
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目前其病因未明,识别率低。通过简要介绍抑郁障碍的基本概念、常见症状及识别和诊断要点,并举例介绍重性抑郁障碍及双相情感障碍鉴别的要点,提示抑郁障碍的诊断仍需要在详尽的病史评估及全面的精神检查基础上,参照诊断标准予以诊断,避免漏诊和误诊。
汪辉耀李名立李涛
关键词: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之间脑白质微结构的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索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这两种疾病大脑白质改变的共性与特性。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就诊的精神分裂症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于2014年10月—2017年1月招募正常对照人群志愿者。将纳入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情感障碍组。将志愿者分为正常对照组。并将双相情感障碍组分为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2个亚组。对纳入患者与志愿者进行DTI扫描。使用基于白质骨架的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研究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之间的白质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差异,并对双相情感障碍2个亚组和精神分裂症组的FA值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99例,正常对照组40例。其中,精神分裂症组40例,双相情感障碍组59例(躁狂发作31例、抑郁发作28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组及精神分裂症组均在胼胝体体部、穹隆、枕钳及左侧下纵束出现FA值降低(P<0.05)。双相情感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的F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亚组与精神分裂症组比较,存在左侧丘脑后辐射的FA值下降(P=0.001)。结论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白质改变存在共性,但丘脑后辐射的白质变化或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特征性改变。
周一婷李名立余华李寅飞李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弥散张量成像白质
儿童青少年脑容积比内表型的双生子研究
2013年
目的探索儿童青少年脑灰白质容积比、灰质全脑容积比、白质全脑容积比是否为稳定内表型,作为儿童脑发育的关键内表型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双生子法,以学籍登记为线索募集12~18岁的双生子,采集静脉血液标本提取DNA,进行卵型鉴定。采用中国修订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智商测定。用3.0T MRI(GE)对双生子对进行头颅结构扫描,采集全脑166层矢状位图像。结果①最终符合条件58对双生子成功提取DNA,卵型鉴定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31对,异卵双生子27对;②灰质容积、白质容积、脑脊液容积、全脑容积、灰白质容积比、灰质全脑容积比、白质全脑容积比在MZ间均呈正相关(P〈0.01);DZ除灰质全脑容积比及脑脊液容积呈正相关(P〈0.05)外,其余5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lzinger方法估计灰白质容积比遗传度0.828,灰质全脑容积比遗传度为0.596,白质全脑容积比遗传度为0.741。结论为克服个体脑容积差异而候选的3个容积比中,无脑脊液容积影响的灰白质容积比有较高遗传度,说明灰白质容积比有相对稳定的遗传基础,可以作为儿童青少年脑发育的内表型指标。
马兴顺傅一笑胡小梅蒙华庆李涛邓伟侯枭张晓薇林鄞雷威李名立康林娥黄永峰王娜邱田李晓刘洋
关键词:双生子儿童青少年内表型
双相情感障碍状态性及特质性的静息态杏仁核功能连接研究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表现出躁狂及抑郁两种极端异常情感交替发作,经治疗后异常情感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其抑制能力及部分认知功能缺陷却持续存在,这提示双相情感障碍既存在着与每次异常情感发作形式相关的状态性生物学指标,又具有独立于...
李名立邓伟王强崔立谦黄朝华蒋丽君李涛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
COMTVal158Met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皮层表面面积的影响
引言: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基因在调节多巴胺代谢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明COMTVal158Met多态性和精神分裂症相关.然而,基因突变是否影响大脑皮层的发育、是否这...
向波王强邓伟李名立马小红林鄞李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