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家文

作品数:160 被引量:481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杨森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1篇细胞
  • 17篇皮肤
  • 16篇银屑
  • 16篇银屑病
  • 16篇皮损
  • 15篇蛋白
  • 13篇念珠菌
  • 13篇黑素
  • 13篇黑素瘤
  • 13篇白细胞介素
  • 12篇小鼠
  • 11篇血管
  • 10篇白介素
  • 9篇症状
  • 9篇念珠
  • 9篇免疫
  • 9篇红斑
  • 9篇恶性
  • 7篇黑色素
  • 7篇黑色素瘤

机构

  • 157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湖北省中医院
  • 4篇广西中医学院...
  • 4篇监利县人民医...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广东医学院
  • 2篇佛山市第一人...
  • 2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浠水县中医院
  • 2篇日本九州大学
  • 1篇湖北职业技术...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九州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东风汽车公司

作者

  • 159篇李家文
  • 52篇黄长征
  • 51篇涂亚庭
  • 35篇吴艳
  • 34篇王椿森
  • 32篇刘厚君
  • 31篇刘志香
  • 23篇林能兴
  • 18篇陈宏翔
  • 17篇陈思远
  • 16篇杨凌云
  • 14篇岳青
  • 12篇张晶
  • 11篇陈旭娥
  • 11篇钱悦
  • 11篇谭志建
  • 10篇孟赤
  • 9篇陈善娟
  • 9篇郑岳臣
  • 8篇田进

传媒

  • 41篇中国麻风皮肤...
  • 39篇临床皮肤科杂...
  • 35篇中华皮肤科杂...
  • 9篇中国皮肤性病...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华中医学杂志
  • 3篇国外医学(皮...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医药导报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岭南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27篇2008
  • 27篇2007
  • 18篇2006
  • 18篇2005
  • 11篇2004
  • 5篇2003
  • 10篇2002
  • 5篇2001
1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白介素4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了解白介素4(IL-4)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建立健康小鼠及地塞米松诱导的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脾内IL-4及mRNA水平,用平皿稀释法检测肾内菌落形成单位(CFU),并记录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健康鼠致死量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124.8±24.1)pg/g、(262.8±21.8)pg/g(P<0.001),肾内带菌量分别为(21.25±6.31)×102CFU、(57.52±10.41)×102CFU(P<0.01);免疫抑制鼠组感染后3d、7d脾中IL-4蛋白水平分别为(85.3±18.8)pg/g、(140.7±37.2)pg/g(P<0.05),肾内带菌量分别为(12.00±2.80)×102CFU、(68.75±13.81)×102CFU(P<0.001)。上述两组感染后3d、7d脾中mRNA水平表达趋势与其IL-4蛋白水平相似。致死量组平均生存时间16d,免疫抑制鼠组平均生存时间12.4d。结论IL-4可能参与实验性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发病。
李家文刘道凡程纪群邬焱卿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白细胞介素4念珠菌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D80/CD86和CTLA-4mRNA的表达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CD80/CD86和CTLA-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2例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CD80、CD86、CTLA-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6的阳性表达率为90.63%,正常人对照组为6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CD86的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0.6410±0.0174)亦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0.4510±0.040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TLA-4的阳性表达率为81.25%,其mRNA表达的平均水平为1.0020±0.0624,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CD80的阳性表达率和CD80mRNA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D86和CTLA-4的异常表达可能在SLE疾病活动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家文刘文斌杜冠华
关键词:CD86CTLA-4CD80PBMC
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的表达
2012年
目的探讨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皮肤组织和外周血,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皮损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PD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PDC的比例。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中PDC的表达水平为(10.1±2.1)/mm2,健康对照组为(0.4±0.6)/mm2,银屑病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17.34,P〈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123+BDCA-2’PDC占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的比例为(O.17±0.07)%,健康对照组为(0.33±0.20)%,银屑病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4.48,P〈0.01)。结论PDC通过在皮损中重新分布,在银屑病外周血中下降,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陈静王豫平李家文陈宏翔李丽娜李振鲁
关键词:银屑病树突细胞
多发痛风结节1例
2010年
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因“双手指、足第一趾跖关节内侧发生黄色结节20年余”就诊。轻压痛,皮疹可自行破溃,溢出豆渣样物,伴全身关节反复疼痛。皮肤科查体:双手指、足第一跖趾关节内侧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绿夏至核桃大.质中到硬(图1、2),关节活动略受限。
李艳秋刘珺韩平阳安湘杰杨凌云张晶李家文王椿森黄长征
关键词:痛风结节第一跖趾关节多发黄色结节关节活动皮肤科
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1例被引量:1
2013年
皮肤平滑肌瘤较少见,病因尚不明确,多发性者更为罕见。现将武汉市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1例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报告如下。
谢玲朱里陈思远钱悦黄长征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产生和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覃芳李家文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种自身抗体免疫功能异常淋巴细胞减少多细胞因子
系统性硬皮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孟赤李家文
关键词:系统性硬皮病血管活性药物自身免疫疾病微血管功能障碍成纤维细胞增殖病因不明
表现为外阴疣状增生物和右侧肢端疣状痣的疣状黄瘤一例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女,33岁。因右侧手、足、小腿出现疣状皮损、外阴发生丘疹和结节32年门诊以疣状痣、疣状黄瘤于2008年3月12日收入院。患者1岁开始右侧手、足、小腿及外阴出现皮疹,仅为米粒大小丘疹,后逐渐增大增多,右侧肢体出现多个丘疹,呈线状、疣状,有时有轻微瘙痒,但无疼痛,亦无破溃。
张晶陶娟陈思远杨凌云李艳秋刘珺李家文王椿森涂亚庭黄长征
关键词:疣状黄瘤疣状痣右侧外阴肢端
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1例被引量:2
2002年
皮脂腺痣常与其他皮肤附属器肿瘤并存,可同时合并大汗腺囊腺瘤,报告1例皮脂腺痣合并大汗腺囊腺瘤。
吴艳李家文林能兴
关键词:皮脂腺痣
中性内肽酶及移动相关蛋白-1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中性内肽酶(CD10)及移动相关蛋白-1(CD9)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4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及23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 MM)中 CD10、CD9蛋白表达水平,并以23例色素痣作为对照。结果(1)CD10在转移性 MM、CMM 及色素痣中的表达依次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9在转移性 MM 中的表达较 CMM 显著降低(P<0.05);(2)CD9和 CD10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MM:r=-0.40,P=0.005;转移性 MM:r=-0.44,P=0.034);(3)CD10和 CD9在CMM 中的表达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相关;(4)CD10、CD9在 CMM 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7),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1)CD10及 CD9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相互拮抗作用;(2)肿瘤细胞 CD10、CD9的表达对 CMM 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中 CD10、CD9的表达在 CMM 的发展过程中亦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吴艳张晓冰刘厚君郑丽端李家文林云
关键词: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皮肤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