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樱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强迫症
  • 7篇焦虑
  • 6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焦虑障碍
  • 5篇营养因子
  • 5篇源性
  • 5篇源性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因子
  • 5篇脑源性
  • 5篇脑源性神经
  • 5篇脑源性神经营...
  • 5篇脑源性神经营...
  • 4篇基因
  • 4篇基因多态性
  • 2篇血浆
  • 2篇血浆水平
  • 2篇焦虑症
  • 2篇广泛性焦虑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2篇李樱
  • 12篇肖泽萍
  • 11篇王媛
  • 5篇汪栋祥
  • 5篇禹顺英
  • 3篇任娟娟
  • 3篇李春波
  • 3篇林治光
  • 1篇楼翡璎
  • 1篇范青
  • 1篇陈兴时
  • 1篇王继军
  • 1篇陈冲
  • 1篇张天宏

传媒

  • 3篇上海精神医学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2篇全国焦虑障碍...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与焦虑障碍的关联研究
本文探讨了汉族人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与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的关系。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设计,以上海及周边地区汉族人群中108名广泛性焦虑(GAD)患者,148名强迫症(OCD)患者和493名...
王媛肖泽萍禹顺英李樱汪栋祥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病因学
文献传递
健康成人感觉门抑制P50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新技术探讨健康成人听觉P50特点。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条件刺激(S1)-测试刺激(S2)模式对58名健康成人作了听觉P50检测。结果S1-P50潜伏期和波幅与S2-P50潜伏期和波幅在三个脑区无统计学差异。Cz脑区显示,健康成人S1-P50潜伏期(59.6±11.1)ms,波幅(6.1±3.3)μV;S2-P50潜伏期(68.7±24.6)ms,波幅(1.9±1.3)μV。S2-P50波幅显著低于S1-P50波幅(t=9.02,P<0.01)。P50潜伏期和波幅无性别差异。结论听觉P50电位具有抑制性特点,其变化可反映大脑正常感觉门抑制的功能状态。
王继军陈兴时肖泽萍张天宏范青李樱王媛楼翡璎陈冲
关键词:听觉诱发电位健康成人
强迫症患者症状维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的症状维度。方法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维度量表(DY—Bocs)症状清单(医生版)对139例强迫症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半数患者有1个症状维度(50.4%);有2个及3个维度的患者比例依次为24.5%和14.4%;有4~7个维度的患者则较少(5.8%、3.6%、0.7%、0.7%)。患者最多的症状为对称维度(67.6%),其次为污染维度(43.2%)和伤害维度(31.7%);其他比例较少的维度依次为混合(18.7%)、身体(11.5%)、性/宗教维度(10.8%)和储藏(8.6%)维度。男性出现对称维度的比例为75.8%,显著高于女性(52.1%)(P〈0.01);而女性在污染维度上的比例为56.3%,显著高于男性(36.3%)(P〈0.05);男性和女性在其他症状维度上差异无显著性。早发型患者在对称维度上的比例要高于晚发型患者,分别为77.6%和60.5%(P〈0.05);在其他症状维度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强迫症患者的症状维度有可能为划分疾病亚型提供依据。
李樱肖泽萍王媛
关键词:强迫症
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索汉族人群中具有中枢特异性的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多态性与强迫症的关系。方法选取TPH2基因转录区的单核苷酸多态rs4570625,采用TaqM 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测定137例强迫症患者和190名健康人的多态分布。结果强迫症组色氨酸羟化酶(TPH)-2基因rs4570625G/T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多态分布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9.972,P<0.01;χ2=8.417,P<0.01);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与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正关联[比数比(OR)值分别为2.239和1.587]。早发型患者组该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数多态分布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χ2=9.202,P<0.05;χ2=8.833,P<0.01);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与早发型强迫症之间存在显著正关联[OR值分别为2.514和1.886],晚发型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色氨酸羟化酶TPH2基因rs4570625G/T多态可能与强迫症存在遗传关联,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可能主要是早发型强迫症的风险因子。
李樱肖泽萍禹顺英汪栋祥王媛
关键词:强迫症基因多态性
焦虑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特点。方法收集广泛性焦虑症(GAD)患者104例,强迫症(OCD)患者114例,社交焦虑症(SAD)患者37例及63名正常对照者,其中GAD、OCD和SAD组内按入组时药物使用情况各分为两个亚组:A组为从未使用过任何精神科药物者或经过药物清洗1周及以上者;B组为入组时正在进行药物治疗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BDNF的质量浓度;并对其中18例患者于药物治疗10周后复测各量表及血浆BDNF的质量浓度。结果①各病例组血浆BDNF质量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病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病例组内A、B亚组间血浆BDNF质量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年龄、性别对各组血浆BDNF质量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的影响(P>0.05);各病例组患者血浆BDNF质量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焦虑状态评分、病程的关联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18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0周后,血浆BDNF质量浓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BDNF的水平可能为焦虑障碍疾病状态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王媛肖泽萍林治光李樱任娟娟李春波
关键词:广泛性焦虑强迫症社交焦虑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强迫症症状维度的相关研究
2009年
李樱肖泽萍
关键词:强迫症世界卫生组织维度症状类神经症
焦虑障碍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浆水平研究及基因多态性研究
本文探讨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浆水平及基因多态性特点。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上海及周边地区汉族人群中108名广泛性焦虑(GAD)患者,148名强迫症(OCD)患者和493名健康对照...
王媛肖泽萍林治光李樱任娟娟李春波
关键词:焦虑障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
文献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与焦虑障碍的关联研究
王媛肖泽萍禹顺英李樱汪栋祥
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状况调查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焦虑障碍患者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现状。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50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GAD),44例强迫症患者(OCD)、23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SAD)以及99例正常人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生活事件总分[GAD组(22.46±18.44)分;OCD组(23.68±28.31)分;SAD组(17.22±14.97)分;正常对照组(6.64±9.71)分,F=14.216,P=0.000]和负性生活事件得分[GAD组(18.76±17.99)分;OCD组(20.02±24.98)分;SAD组(12.00±13.16)分;正常对照组(4.56±7.51)分,F=14.391,P=0.00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伊=16.505,P=0.000)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广泛性焦虑症组、社交焦虑症组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社会支持总分(F=26.506,P=0.000)及客观社会支持(F=7.494,P=0.000)、主观社会支持(F=26.985,P=0.000)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F=13.931,P=0.00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1.焦虑障碍患者普遍经历了比较多的或者影响比较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更加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比较匮乏;2.焦虑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此类人群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况相关。
王媛李樱肖泽萍
关键词:焦虑障碍社会支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与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关联性。方法以上海及周边地区汉族人群108例GAD患者、148例OCD患者和94名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TaqMan探针SNP基因分型技术对BDNF基因及基因上游10kb区域的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6265和rs11030101进行基因分型。同时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分别评定GAD和OCD患者的病情。结果GAD组和对照组之间rs6265位点和rs11030101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GAD与两个位点不存在关联。同样,也未见OCD与rs6265位点和rs11030101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存在关联(P>0.05),GAD和OCD与上述两个位点的单倍型也未见关联(P>0.05)。在GAD组、OCD组内,上述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HAMA或Y-BOC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支持BDNF基因rs6265和rs11030101多态性与GAD或OCD相关。
王媛肖泽萍禹顺英李樱汪栋祥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单核苷酸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