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荣庆

作品数:6 被引量:112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微物理
  • 3篇层状云
  • 2篇源地
  • 2篇微物理结构
  • 1篇增雨
  • 1篇数浓度
  • 1篇逆温
  • 1篇逆温层
  • 1篇人工增雪
  • 1篇人工增雨
  • 1篇微物理过程
  • 1篇物理过程
  • 1篇相关系数
  • 1篇雷暴
  • 1篇冷锋
  • 1篇降水
  • 1篇降水效率
  • 1篇个例
  • 1篇个例分析
  • 1篇海拔

机构

  • 6篇甘肃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作者

  • 6篇李荣庆
  • 5篇李照荣
  • 4篇李宝梓
  • 3篇陈添宇
  • 3篇庞朝云
  • 2篇董安祥
  • 2篇丁瑞津
  • 1篇张鸿
  • 1篇杨兴国
  • 1篇杨增梓

传媒

  • 2篇干旱气象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被引量:16
2004年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系统和GPS定位系统探测了2002年4月28日一次冷锋天气过程,用取得的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云滴、冰晶等云微物理量的水平、垂直分布,以及谱的特征,确定出最佳谱模拟参数,揭示了其中发生的微物理过程,从微观角度说明了甘肃春季冷锋天气过程层状云的一些特点,并讨论了云系的增雨潜力。
李照荣李荣庆陈添宇李宝梓杨增梓庞朝云
关键词:层状云冷锋个例分析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春季
西北地区冰雹分布特征被引量:44
2005年
冰雹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利用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192个气象站点41年的冰雹和雷暴资料(部分站点资料不足41年)分析了冰雹的分布特征及与雷暴、海拔的关系,探讨了西北地区5省冰雹多发的原因,综合各省的冰雹分析,给出了冰雹主要的产生源地和移动路径。西北地区冰雹分布呈3个频发中心,冰雹的发生与雷暴、海拔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84,冰雹移动路径多为西北-东南和西-东走向,近10年来冰雹已经大为减少。综合考虑地形和其他天气因素,给出了西北地区产生冰雹的5个主要源地。
李照荣丁瑞津董安祥李荣庆庞朝云
关键词:冰雹分析相关系数雷暴海拔源地
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发展的思考被引量:2
2003年
本文针对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的发展状况,参考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提出了甘肃省人工增雨(雪)工作面临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陈添宇李照荣李荣庆
关键词:人工增雨人工增雪
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46
2003年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仪器和机载温湿仪测得的2001年9、10月份在兰州中川机场上空的5次天气过程的层状云垂直探测资料,分析了秋季Cs-As-Ns和Ac-Sc结构层状云温度,云粒子浓度、粒子直径、液态含水量及云粒子谱的垂直分布特征,用N阶Γ函数对云粒子谱分布进行了拟合,选出最优化拟合参数,并指出逆温层相对于温度0℃层的位置和逆温强弱对云滴的微物理特征的分布和降水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李照荣李荣庆李宝梓
关键词:层状云数浓度垂直分布特征逆温层
甘肃省区域性冰雹的源地及移动路径被引量:14
2006年
采用最近30年气象冰雹资料,结合地形、地貌,从宏观上分析了甘肃省区域性冰雹发源地及准定常移动路径,为全省人工防雹作业提供了参考依据.
丁瑞津董安祥李荣庆李宝梓
层状云微物理结构、云中含水量观测分析及降水效率研究
杨兴国李照荣李荣庆陈添宇李宝梓庞朝云张鸿
1、利用装载有PMS云粒子测量系统、温湿仪和GPS设备的人工增雨飞机,配合雷达和卫星对甘肃典型的春秋降水云系进行了3年的外场综合探测试验。2、研究给出了秋季和春季层状云中云粒子浓度、直径、液态水含量的垂直分布和水平特点。...
关键词:
关键词:层状云含水量降水效率微物理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