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羊腰椎CT纹理参数与骨质疏松关系的体外实验研究
- 2024年
- 目的建立绵羊体外腰椎骨质疏松模型,寻找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参数并与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密度、骨灰分密度及骨灰度建立回归公式联系。方法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_(2))溶液(0.4916 mmol/L)浸泡法,对120例绵羊腰椎L_(1)-L_(3)三联椎体进行浸泡脱钙,去除肌肉及附件骨,随机分成4组(A、B、C、D组),每组30例,室温下浸入10%甲醛溶液中24 h防腐。A、B、C、D组分别浸入制备好的EDTA-Na_(2)溶液中脱钙0、4、9、15 d制备体外骨质疏松模型。对上述腰椎进行薄层CT扫描和DXA骨密度测量,并测量每个椎体的体积和椎体干重,之后于马弗炉中1100℃恒温煅烧6 h,测量骨灰分重量,计算骨灰分密度和骨灰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对上述CT图像椎体骨松质进行纹理分析,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及三者的联合方法(FPM)进行纹理特征筛选,采用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分类分析(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DA)对4组骨密度进行分类分析。对上述方法筛选的纹理参数分别与骨密度、骨灰度和骨灰分密度行相关分析,寻找与其相关性最强的纹理参数。以相关性最强的纹理参数为自变量,以骨密度、骨灰度和骨灰分密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结果随着脱钙时间的延长,CT图像显示骨皮质逐渐变薄,骨松质密度减低,骨小梁变稀疏。FPM结合NDA的鉴别能力最强,错判率仅为2.5%。其中灰度共生矩阵中的对比度(Contrast)与骨灰度呈强负相关(r=-0.938)。灰度共生矩阵中的熵(Entropy)与骨灰分密度(r=-0.927)和骨密度(r=-0.896)呈强负相关。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表示为:骨灰度=0.692-0.002×Contrast,骨灰分密度=0.802-0.121×Entropy,骨密度=1.301-0.200×Entropy。结论绵羊腰椎CT薄层图像的部分纹理参数与骨密度相关参数间存在明显相关�
- 高玉杰张伟姜晓彤司旭李雨奇
- 关键词:纹理分析骨质疏松绵羊
- SPECT/CT融合显像结合同机CT多平面重建在肺癌骨转移瘤中的增益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张伟谭畅张鹏博
- 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探讨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SCLC并明确有无淋巴结转移的101例患者的术前双期^(18)F-FDG PET图像,自动勾画并提取原发灶常规及延迟显像影像组学特征各117个。按常规显像模式(a)、延迟显像模式(b)及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t检验与LASSO回归筛选最优子集模型,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Delong检验不同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差异。结果常规+延迟显像模式(c)影像组学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最优,其灵敏度、特异度、AUC、训练组预测准确率、测试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8.06%、94.12%、0.967、92.86%和80.65%,高于常规显像模式(a)的86.57%、79.41%、0.882、80.00%和70.97%和延迟显像模式(b)的80.60%、88.24%、0.872、85.71%和70.97%(a vs.b Z=0.202,P=0.8399;a vs.c Z=2.385,P=0.0171;b vs.c Z=2.273,P=0.0230)。结论双期^(18)F-FDG PET/CT原发灶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可用于预测NSCLC淋巴结转移,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 李雨奇罗晓燕张鹏博韩婷婷盖立俊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氟代脱氧葡萄糖
- SPECT/CT融合显像结合同机CT多平面重组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结合同机CT多平面重组(MPR)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SPECT/CT局部断层融合显像的96例患者临床资料。排除“超级骨显像”及无明确随访结果者,所得图像按两种方案进行分析,其中方案一:SPECT/CT融合图像;方案二:SPECT/CT融合图像+同机CT多平面重组。统计两种方案融合图像范围内的骨病灶数目并进行分析定性,结合随访结果评价两种图像分析方案的诊断效能。结果研究纳入96例患者共197个病灶,其中转移病灶103个,良性病灶94个。方案一诊断转移病灶109个,良性病灶88个;方案二诊断转移病灶96个,良性病灶101个,两种方案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470 6,P <0. 01)。结论融合显像结合同机多平面重组CT可以显著提高SPECT/CT诊断骨转移瘤的准确性,有效排除部分假阳性病例。
- 李雨奇罗晓燕张伟谭畅张鹏博
- 关键词:骨转移SPECT/CT融合显像全身骨显像多平面重组
- ^(18)F-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 年龄35~72岁, 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 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 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 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结果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 (42~72)岁对47 (35~64)岁]、SUV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0、2.520, 均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 t=0.675, 均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 SUV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 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 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 分�
- 高玉杰周妮娜李雨奇张伟张鹏博罗晓燕
-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纹理分析
- 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PET/CT显像在肺炎型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CT)显像诊断肺炎型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肺炎型肺癌患者62例,研究对象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获得确诊,分别对其开展胸部增强CT检查、单时相PET/CT及双时相PET/CT检查,依据诊断准确率评定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胸部增强CT、单时相PET/CT、双时相18F-FDG PET/CT、胸部增强CT联合单时相PET/CT及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7.4%、61.3%、71.0%、77.4%、91.9%,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对肺炎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其他单项或联合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增强CT联合双时相18F-FDG PET/CT诊断肺炎型肺癌的准确率较高,对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有重要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
- 关键词:肺炎型肺癌胸部增强CT诊断准确率
- 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分析
- 2020年
- 目的分析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诊断及病理分期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4月我院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查证实的7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CT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对照手术病理结果评价两种检查方式在疾病诊断及分期中的使用价值。结果PETCT与病理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9.2%,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分期与N分期的评估准确率分别为90.5%、91.9%,均明显高于常规C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M分期的评估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期评估中均具有可靠作用,可对尽早诊断及治疗发挥高度价值。
- 李雨奇罗晓燕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PET-CT常规CT诊断符合率
- 体重指数适应性电流、电压结合前置门控技术对降低CCTA辐射剂量可行性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适应性电流、电压结合前置门控技术对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及提高图像噪声均匀度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将120例拟行C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采用固定电流、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B组采用BMI适应性电流、电压的前置心电门控模式,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BMI、电流、电压、噪声值、CT剂量指数(CTDI)、有效剂量(ED)等。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点评分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A组图像噪声与体重、身高、BMI行回顾性相关分析显示:噪声与BMI呈较显著正相关且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57。A组噪声均值小于B组,但B组噪声均匀度好于A组。A组ED为(21.27±1.53)mSv,B组ED为(6.04±1.45)mSv,两组间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图像质量无差异。结论在心率<70次/min且心律稳定时,BMI适应性电流、电压结合前置门控技术可以在提高图像噪声均匀度的同时降低ED 71.6%。
- 高玉杰王杰丁国成罗晓燕谢召勇李雨奇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噪声冠状动脉低剂量
- 肾上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应用现状被引量:2
- 2013年
- 肾上腺疾病为腹部常见病,肾上腺多层螺旋CT扫描已成为肾上腺检查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增强扫描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各种增强扫描方法及技术路线不尽相同,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归纳总结出肾上腺增强扫描的三种分析方法:常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分析法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现将各种增强CT扫描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 李雨奇刘挨师
- 关键词:肾上腺计算机体层摄影
- 高分辨率CT与双时相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高分辨率CT结合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所收治125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高分辨率CT与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观察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作用,并比较单项检查与联合检查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结节患者的早期SUV、延迟SUV与滞留指数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分辨率CT联合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良恶性结节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独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结论高分辨率CT结合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对孤立性结节的良恶性有较高鉴别诊断作用,不仅能够保证早期检出率,也能对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 李雨奇罗晓燕
- 关键词:高分辨率CT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