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心督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壳聚糖
  • 2篇胆酸
  • 2篇自组装
  • 2篇脱氧
  • 2篇脱氧胆酸
  • 2篇纳米
  • 2篇聚乙二醇
  • 2篇二醇
  • 1篇衍射
  • 1篇衍生物
  • 1篇药物
  • 1篇药物载体
  • 1篇叶酸
  • 1篇乙二醇
  • 1篇乙二醇单甲醚
  • 1篇生物材料
  • 1篇释药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实验
  • 1篇尿嘧啶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7篇杨心督
  • 5篇张其清
  • 3篇刘玲蓉
  • 3篇高福平
  • 2篇王银松
  • 2篇陈红丽
  • 2篇张慧珠
  • 1篇席延卫
  • 1篇李林军
  • 1篇涂韶丽
  • 1篇陈汉
  • 1篇顾纪锋
  • 1篇杨文智
  • 1篇陈贵梅
  • 1篇黄桂华
  • 1篇张惠珠

传媒

  • 2篇功能材料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取代度测定方法与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和分析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取代度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胶体滴定法和核磁共振谱法测定三种不同取代程度的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聚乙二醇单甲醚取代度核磁共振法测定结果分别为19%、35%、42%,胶体滴定法测定结果为5%、9%、13%。结论核磁共振谱法和胶体滴定法均可测定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取代度,在合成过程中采用胶体滴定法对取代程度进行测定,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杨心督张其清
关键词:取代度
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用作表阿霉素载体的体外实验
2008年
背景:多糖"锚定"脂质体在抗肿瘤药物、蛋白以及基因的传输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国外已有较多机构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目的:通过"锚定"的方式制备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并以表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考察其对包载药物体外释放性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实验,于2006-09/2008-05在天津市生物医学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以壳聚糖为原料,合成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并采用胶体滴定法测定其胆甾醇基取代度。方法:采用pH梯度法制备表阿霉素脂质体,然后通过共孵育的方法合成了取代度为2.80%,5.58%和8.00%的载药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主要观察指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药物浓度;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亚微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检测脂质体的粒径大小、分布和电位;动态透析法考察包载药物表阿霉素在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中的体外释放特征。结果: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为规则球状形态,呈现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为245.4~279.7nm,zeta电位为+21.09^+25.48mV;和载药脂质体及壳聚糖包衣脂质体相比,CHCS锚定脂质体能明显延缓表阿霉素的体外释放,在胆甾醇基取代度2.80%~5.85%范围内,表阿霉素的释放速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结论:胆甾醇琥珀酰基壳聚糖锚定脂质体有着比普通脂质体及壳聚糖包衣脂质体更高的稳定性,能显著延缓包载药物的释放速度。
涂韶丽王银松刘玲蓉杨心督杨文智陈红丽张其清
关键词:表阿霉素药物载体生物材料
可德兰衍生物--脱氧胆酸偶联物自聚集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表征
2008年
对可德兰衍生物——羧甲基可德兰进行疏水改性并考察羧甲基可德兰——脱氧胆酸偶联物(DCMC)的自聚集行为,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依据。将可德兰羧甲基化以后和脱氧胆酸(DOCA)用酯键相连接,DOCA的取代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CMC自聚集纳米微粒的形态以透射电镜观察、粒径及粒径分布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表面电位用ζ电位仪测定;芘荧光法测定DCMC临界聚集浓度。获得DOCA的取代度为2.1%、3.2%、4.1%、6.3%(摩尔分数)的DCMC;自聚集纳米微粒呈球形;在蒸馏水中粒径呈单峰分布,平均粒径为192-347nm,随DOCA的取代度增高而降低,在PBS中平均粒径随pH值的降低而增高;在蒸馏水中ζ电位接近-60mV,然而在PBS中ζ电位绝对值降低,为-26-36mV,且随pH值的降低而降低;在蒸馏水中的临界聚集浓度为0.014-0.052mg/ml,随DOCA的取代度增高而降低,在PBS中的临界聚集浓度比蒸馏水中稍低。用DOCA疏水改性的可德兰衍射物能形成球形的自聚集纳米微粒,该纳米微粒的理化性质受DOCA的取代度、溶剂性质、溶剂pH值的影响。
高福平张慧珠刘玲蓉杨心督张其清
关键词:脱氧胆酸
壳聚糖-脱氧胆酸及其叶酸偶联体的表征及自组装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EDC)为催化剂,将脱氧胆酸接枝到壳聚糖主链的氨基上,得到疏水改性的双亲性壳聚糖;再将叶酸连接于壳聚糖氨基,可得到具有肿瘤靶向潜力的双亲性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1、H核磁、X射线晶体衍射图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脱氧胆酸-壳聚糖、叶酸-壳聚糖-脱氧胆酸在水相中通过透析处理均能形成自聚集体,利用荧光探针技术研究其自聚集行为。制得的两种自聚集体均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10-2mg/ml),透射电镜和粒径分析测试显示制得的自聚集体为纳米级颗粒。随着脱氧胆酸取代度的增加,粒径降低,临界胶束浓度下降,但叶酸直接偶联壳聚糖导致自组装阻力增加。
张慧珠高福平杨心督刘玲蓉张其清
关键词:壳聚糖叶酸自聚集纳米微粒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自组装纳米球的制备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合成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mono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grafted—chitosan,mPEG—g—CS),并制备自组装纳米球。方法:利用甲醛连接法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ono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mPEG)接枝于壳聚糖(chitosan,CS)分子,得到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1R),核磁共振仪(prot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采用超声透析法制备自组装纳米球,并通过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动态激光粒度分析仪(dynamic laser light scattering,DLLS)表征了纳米球的形态和粒径;以芘为荧光探针,通过荧光检测分析测定了mPEG—g—CS的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ar concentration,CMC)。结果:通过FT—IR,^1H—NMR确证了接枝产物的存在;mPEG—g—CS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组装形成球状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250nm。结论:通过甲醛连接法制备mPEG—g—CS,具有制备方法简捷、反应周期短、易操作的优点。利用该产物制备的纳米球有望成为长循环纳米药物载体。
杨心督陈汉张惠珠高福平王银松张其清
关键词:壳聚糖聚乙二醇单甲醚自组装纳米长循环
氟尿嘧啶pH依赖-时滞型结肠定位微丸的制备及释药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制备pH依赖-时滞型氟尿嘧啶(5-FU)结肠定位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空白丸芯,将药物与溶胀材料和黏合剂混合,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载药丸芯,以乙基纤维素为控释层包衣材料,Eudragit FS 30D为肠溶层材料,流化包衣法制备pH依赖-时滞型5-FU结肠定位释药微丸,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影响5-FU微丸体外释药的因素。结果溶胀层材料的种类及厚度、控释层及肠溶层包衣厚度等对释药速率均有影响。将5-FU和羟甲基淀粉酶(CMS-Na)混合作为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有机溶液作为控释层,Eudragit FS 30D为肠溶层制备的结肠定位包衣微丸,当溶胀层增重30%,控释层增重12%和肠溶层增重20%时,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微丸释药特性基本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结肠定位的效果。结论通过调整溶胀层,控释层,肠溶层包衣厚度可以制备5-FUpH依赖-时滞型结肠定位微丸。
李林军黄桂华席延卫杨心督顾纪锋
关键词:氟尿嘧啶结肠定位微丸
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的接枝率对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的影响
2015年
目的研究合成产物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壳聚糖(m PEG-g-CS)中聚乙二醇接枝率对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的影响,为自组装纳米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5种不同的壳聚糖(CS)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 PEG)的投料质量比(CS/m PEG分别为1∶1、1∶3、1∶6、1∶9、1∶12),通过甲醛连接法合成不同接枝率的m PEG-g-CS。采用稳态荧光探针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荧光强度计算m PEG-g-CS临界胶束浓度,并通过粒径分析仪分析自组装纳米胶束粒径分布。比较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对其临界胶束浓度及粒径大小的影响。结果 CS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m PEG投料质量比增加(CS/m PEG分别为1∶1、1∶3、1∶6、1∶9),聚合物接枝率和临界胶束浓度均依次增高(P<0.05)。其中投料质量比为1∶1组自组装纳米胶束平均粒径最大,投料比为1∶6组平均粒径最小;除投料比为1∶9组与1∶12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余各组平均粒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 PEG 1∶1组和1∶3组粒径分布出现双峰,1∶6组、1∶9组、1∶12组粒径分布呈现均一单峰分布。结论通过控制m PEG和CS的投料质量比可获得不同接枝率的m PEG-g-CS样品,m PEG-g-CS能自组装成纳米胶束,且接枝率不同的聚合物其纳米胶束自组装特性和粒径分布亦出现差异。根据其胶束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投料比为1∶6和1∶9的聚合物有望作为纳米药物载体。
秦靖雯郏亚静徐佳迪郭双李武山张刘源陈贵梅杨心督陈红丽
关键词:聚乙二醇壳聚糖胶体滴定临界胶束浓度纳米胶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