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蔚

作品数:10 被引量:12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年代学
  • 5篇中生代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山岩
  • 4篇火山
  • 4篇火山岩
  • 4篇变质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 3篇造山带
  • 3篇火山岩年代学
  • 3篇高压变质
  • 3篇大别造山带
  • 2篇定年
  • 2篇折返
  • 2篇中生代火山
  • 2篇中生代火山岩
  • 2篇锆石
  • 2篇高压变质岩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杨蔚
  • 8篇李曙光
  • 4篇李秋立
  • 3篇侯振辉
  • 2篇洪吉安
  • 1篇孙卫东
  • 1篇王莹
  • 1篇黄方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2005年全...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2004年全...
  • 1篇同位素地质新...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的不同成因变质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SHRIMP定年
通过对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锆石的CL图像特征、微量元素及矿物包裹体成分研究,识别出超高压岩石中不同成因类型的变质锆石,并分别进行了SHRIMPU-Pb定年。苏鲁超高压带内西南部青龙山—榴辉岩中的锆石CL图像均一,所含...
李秋立李曙光侯振辉洪吉安杨蔚
文献传递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被引量:58
2005年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及其围岩 T-t 冷却曲线显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从800℃到300℃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快速冷却(226±3Ma 到219±7Ma 期间从800℃到500℃的第一次快速冷却,180~170Ma 期间从450℃到300℃的第二次快速冷却)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温过程。这一具有两次快速冷却的 T-t 曲线已被近年来获得的高精度金红石 U-Pb 年龄(218±1.2Ma)(Li et al.,2003),高压变质和退变质独居石 Th-Pb 年龄(Ayers et al.,2002),和强面理化榴辉岩二次多硅白云母的Rh-Sr 年龄(182.7±3.6Ma)(Li et al.,2001)所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的二次快速冷却事件反映了二次快速抬升过程。在东秦岭及苏鲁地体东端发育的同碰撞花岗岩 U-Ph 年龄为225~205Ma,与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冷却时代吻合。考虑到同碰撞花岗岩与俯冲板片断离的成因联系,这种时代耦合关系表明俯冲板片断离可能是超高压变质岩第一次快速抬升和冷却的重要机制之一。大别山 Pb 同位素填图揭示出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高放射成因 Pb 特征,因而源于俯冲的上地壳;而北大别带超高压变质岩具有低放射成因 Pb 特征,源于俯冲长英质下地壳。这表明在陆壳俯冲过程中上、下地壳之间可发生挤离(detachment)或脱耦(decoupling)。已有实验证明脱耦的上地壳在俯冲过程中可沿挤离面逆冲抬升(Chemenda et al.,1995)。同理,由于俯冲镁铁质下地壳在大别山没有出露,可以推测俯冲长英质下地壳和镁铁质下地壳之间也最终发生了挤离或脱耦。大陆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存在若干低粘度带(Meissner and Mooney,1998)是上述俯冲陆壳分层脱耦现象发生的依据。因此,俯冲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的第一次快速抬升折返是俯冲过程中大陆地壳内部分层脱耦和俯冲板片断离的综合结果。上述过程只能使已脱耦的上地壳及部分长英质下地壳抬升折返,而未与俯冲岩石圈�
李曙光李秋立侯振辉杨蔚王莹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冷却史折返机制大别造山带
下地壳对华北克拉通及大别造山带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地幔源区的贡献
华北克拉通及大别造山带广泛发育的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据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a,Ti)亏损,非常低的εNd(t)(大部分<-10)和Pb同位素比值,和较大的的87Sr/86...
李曙光杨蔚黄方
关键词:下地壳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地球化学岩石圈地幔
文献传递
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制约
本文对辽西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1.建立辽西中生代火山作用的年代学格架。对辽西中生代四期火山岩和两个含珍稀化石层位火山岩进行了精确的锆石U-Pb SHRIMP和全岩Ar-Ar定年,结果为:兴...
杨蔚
关键词:地质年代火山岩中生代
文献传递
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地层的年代学格架及其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意义
对分别对辽西中生代蓝旗组,义县组,张老公屯组以及临区道虎沟组火山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工作。黄半吉沟义县组剖面顶、底层位的火山凝灰岩的锆石SHRIMP年龄分别为123.1±2.1Ma和122.1±1.4Ma。四合屯义县组与产...
杨蔚李曙光
文献传递
青龙山榴辉岩高压变质新生锆石SHRIMPU-Pb定年、微量元素及矿物包裹体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对青龙山一榴辉岩的锆石成因及年龄进行了综合研究, 阴极发光(CL)显微图像显示该锆石无继承锆石核, 其矿物包裹体成分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是高压变质新生锆石, 并获得该锆石的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平均 U-Pb 年龄为 227.4±3.5 Ma. 该年龄给出了青龙山榴辉岩峰期变质时代的最佳估计.
李秋立李曙光侯振辉洪吉安杨蔚
关键词:锆石榴辉岩高压变质矿物包裹体U-PB定年微量元素
辽西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前人对中国东部幔源包体的研究已揭示了在显生宙期间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了约100km,然而对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机制尚存在争议。辽西地区出露有大量的不同时代的中生代火山岩,它们地球化学性质的演化能够对华北北缘岩石圈减薄的时间和...
杨蔚
关键词:义县组玄武安山岩中生代火山岩粗面玄武岩岩石圈减薄
文献传递
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华北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制约
中生代华北岩石圈的演化是东亚大陆动力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它主要涉及两个重要科学问题:(1)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减薄的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是什么?()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的具有EMI特征的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源区性质是什么?如果该源...
杨蔚李曙光
关键词: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大陆动力学
文献传递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历史与机制: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制约
<正> 碰撞造山带含柯石英(或金刚石)超高压变质岩从超过100 km的地幔快速抬升并折返到地表的问题,已成为大陆深俯冲研究的一个热点。精确测定超高压变质岩的T-t冷却曲线是揭示其折返历史的重要研究手段。Li等(2000)...
李曙光李秋立杨蔚孙卫东黄方
文献传递
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被引量:37
2002年
中国东部华北和华南陆块的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的Nd-Pb同位素存在显著差异:华北陆块中生代幔源岩浆岩的εNd值可低至-15~-21,206Pb/204Pb<17.9,而华南陆块的εNd值>-10,206Pb/204Pb>18.3.大别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中生代辉石-辉长岩的εNd值可低至-19,206Pb/204Pb<17.3.这说明北大别带深部岩石圈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华北陆块岩石圈类似,而不同于华南陆块.因此,虽然大别造山带华北与华南陆块地表地缝合线位于北大别带北侧,但是切割中国东部的中生代深部岩石圈Nd同位素剖面显示其深部地缝合线应位于北大别带以南.这与前人建议的郯庐断裂以东深部地缝合线南移现象是一致的,但与华南陆块地壳向北俯冲相矛盾.这一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现象可以用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来解释.俯冲板片断离后,两陆块的持续会聚可形成缝合带的强挤压环境,从而导致已折返的俯冲陆壳与未折返的镁铁质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分离,并使华北陆块下地壳及岩石圈楔入扬子陆块北缘俯冲陆壳和岩石圈地幔之间.这一构造作用导致华南陆块原俯冲陆壳向北仰冲,而华南陆块深部岩石圈向华北陆块下俯)中.它是导致大别山侏罗纪超高压变质岩的第2次快速抬升和岩石圈拆离(delamination)及相应岩浆作用的重要构造机制.大别-苏鲁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
李曙光杨蔚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解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