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海芳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细胞
  • 4篇凋亡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3篇肿瘤
  • 3篇细胞淋巴瘤
  • 3篇弥漫
  • 3篇弥漫大B细胞...
  • 3篇急性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蛋白
  • 2篇血液
  • 2篇髓系
  • 2篇硼替佐米
  • 2篇肿瘤患者
  • 2篇颌面
  • 2篇颌面部

机构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4篇杭海芳
  • 7篇朱琦
  • 6篇俞夜花
  • 6篇唐勇
  • 4篇王莹莹
  • 4篇庄衍
  • 3篇窦红菊
  • 3篇程毅敏
  • 2篇胡钧培
  • 2篇叶为德
  • 2篇姚一芸
  • 2篇邹丽芳
  • 2篇钟瑶
  • 1篇励菁菁
  • 1篇陈琼
  • 1篇汪蕾
  • 1篇王海云
  • 1篇王鸣明
  • 1篇刘隽
  • 1篇林文洁

传媒

  • 4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1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bg和D-D含量。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发未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bg、D-D含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口腔颌面部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Fbg及D-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仍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Fbg、D-D含量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杭海芳胡钧培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硼替佐米联合毛喉素诱导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背景与目的:硼替佐米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已成为新诊断和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药物,但仍有部分患者对硼替佐米产生耐药而影响其长期生存。近年来研究发现,提高细胞内环腺苷酸浓度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并延缓其生长,成为骨髓瘤治疗新途径。该研究通过观察硼替佐米联合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毛喉素(forskolin)对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的作用,探究克服骨髓瘤耐药的可能途径及其机制。方法:以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株H929-R和原代细胞为模型,通过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来研究硼替佐米、毛喉素单独或联合处理对硼替佐米耐药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应用Rh123/PI双染法检测药物处理前后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及抗凋亡基因Bcl-2和Mcl-1的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硼替佐米(20 nmol/L)与毛喉素(50 nmol/L)能够协同诱导硼替佐米耐药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毛喉素可协同硼替佐米促使耐药细胞内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并下调其Bcl-2和Mcl-1蛋白的表达。结论:毛喉素联合硼替佐米能够诱导硼替佐米耐药骨髓瘤细胞凋亡。
王莹莹钟瑶俞夜花唐勇杭海芳朱琦
关键词:硼替佐米骨髓瘤细胞凋亡
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究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对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止凝血功能和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必净注射液。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g)、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等止凝血功能指标。同时应用中国2016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出血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出血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7 d,观察组患者PT、APTT、血浆D-D水平以及PAI-1活性分别为(10.55±1.43)s、(28.95±4.44)s、(1.19±0.86)mg/L及(59.47±9.19)%,明显低于对照组[(12.33±1.49)s、(33.79±5.05)s、(1.92±0.71)mg/L和(65.73±7.14)%,P <0.05或P <0.01],而Fg含量[(3.29±1.01)g/L]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2.27±0.66)g/L,P <0.01],但两组PLT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出血评分为0、1、2、3及5分,患者分别为10例和9例(32.3%对29.0%)、15例和16例(48.4%对51.6%)、5例和4例(16.1%对12.9%)、1例和2例(3.2%对6.5%)及0例和0例(0%对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必净能够通过调变凝血功能和纤溶活性而改善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止凝血指标,但并未显著减少出血事件,故采用含有血必净的治疗方案能否降低凝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杭海芳唐勇庄衍庞育阳姚一芸朱琦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粒细胞缺乏止凝血功能
Myc诱导的核抗原通过调控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促进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增殖
2024年
目的探讨Myc诱导的核抗原(Myc induced nuclear antigen,MINA)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其对HL-60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3年1月。AML数据集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AML的临床信息和MINA的表达水平。构建MINA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MINA基因过表达的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系,通过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NA对HL-60细胞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的影响。TCGA数据库分析MINA与mTOR在AML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分析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MINA mRNA在AML中表达16.25±0.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0.20±0.29,MINA的表达水平与AML病人预后密切相关,相对于低表达者,高表达MINA的AML癌病人预后较差(HR=2.30,P=0.003)。成功构建稳定MINA高表达的HL-60细胞系,过表达MINA促进HL-60细胞增殖,第6天细胞数过表达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过表达MINA可明显增加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Akt抑制剂哌立福新(Perifosine)可逆转过表达MINA导致的HL-60细胞增殖。MINA与mTOR的表达水平在AML中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36,P<0.01)。结论MINA在AML病人中高表达,高表达MINA的AML病人预后较差,MINA可能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促进AML细胞增殖。
杭海芳路伟俞夜花庞淯阳王海云
关键词:增殖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小板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120名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静脉血的白细胞数(WBC)、血小板(PLT)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最明显的时候,MPV却是最大;肿瘤患者化疗后WBC<2.0×109/L及2.0-3.0×109/L之间时,PLT数和MPV与化疗前(WBC≥4.0×109/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化疗后WBC在3.0-4.0×109/L之间时,PLT数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PV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MPV在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恢复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结合观察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能更好地了解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抑制情况,有利于指导化疗后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
窦红菊杭海芳陈琼邹丽芳朱琦胡钧培
关键词:肿瘤化疗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白细胞
盐酸帕洛司琼联合GDP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评价盐酸帕洛司琼联合GDP(Palonosetron-GDP)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Palonosetron-GDP方案治疗28例老年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接受3个疗程以上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分析,同时随访患者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接受3个疗程以上Palonosetron-GDP方案化疗,其中6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23.1%),10例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38.5%),总有效率61.5%。26例患者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5.3月(95%CI:4.7~7.0)。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而非血液学毒性尤其是消化道不良反应轻微,其中化疗诱导恶心和呕吐不良反应Ⅰ级2例,Ⅱ级1例,没有Ⅲ~Ⅳ级呕吐反应。结论 Palonosetron-GDP方案是老年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挽救治疗方案,其中盐酸帕洛司琼能有效预防化疗诱导的消化道不良反应而不影响其疗效。
杭海芳朱琦唐勇邹丽芳姚一芸汪蕾程毅敏叶为德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老年化疗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被引量:8
2019年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大B淋巴细胞弥漫性恶性增生性疾病的一种,其典型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成人淋巴瘤中占比较高,且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而中老年人为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目前临床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式仍以化学治疗(化疗)为主.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为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
程毅敏庄衍杭海芳窦红菊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
环腺苷酸拟似物8-CPT-cAMP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与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经标准方案治疗后缓解率虽高,但其缓解后复发及对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产生较普遍。通过调变细胞内环腺苷酸浓度可以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增殖阻滞和凋亡,成为肿瘤治疗新途径。本研究观察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4-chlorophenylthio)adenosine 3’,5’-cyclic monophosphate,8-CPT-cAMP]对MM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诱导MM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为开发临床MM治疗新药提供研究方向。方法:以不同浓度8-CPT-cAMP处理MM细胞系U266,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其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凋亡率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8、caspase-9、Bcl-2和Bax的转录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U266细胞经不同浓度8-CPT-cAMP处理5 d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伴随作用时间延长,8-CPT-cAMP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明显减低,第5天可达58.52μmol/L。U266细胞周期在8-CPT-cAMP浓度增加的状态下逐渐停滞在G0/G1期;各浓度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8-CPT-cAMP能够诱导U266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此外,经8-CPT-cAMP处理48和72 h后,不同浓度U266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caspase-9、Bax mRNA及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caspase-8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8-CPT-cAMP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该效应可能通过caspase依赖的线粒体诱导细胞凋亡途径来实现。
杭海芳王莹莹朱琦
关键词:环腺苷酸骨髓瘤细胞凋亡
三氧化二砷联合环腺苷酸拟似物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和免疫疗法的成功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缓解率、缓解深度和无病生存率较以往显著提高,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MM患者属于复发/难治性病例。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环腺苷酸(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拟似物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_2O_3)可以抑制MM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成为MM治疗的新途径。该研究进一步探究As_2O_3单独和联合环腺苷酸拟似物8-对氯苯硫基环腺苷酸[8-(4-chlorophenylthio) adenosine 3’, 5’-cyclic monophosphate,8-CPT-cAMP]对MM细胞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As_2O_3和8-CPT-cAMP单独和联合处理MM细胞系U266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kit-8,CCK-8)检测其增殖,应用药物联合指数(combination index,CI)分析两药是否存在协同效应,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进一步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U266细胞经As_2O_3和8-CPT-cAMP单独或联合处理72和120 h后,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8.01±0.13)%和(28.01±0.14)%,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As_2O_3组为(11.35±0.01)%和(16.01±0.14)%,8-CPTcAMP组为(12.26±0.30)%和(15.43±0.23)%,P均<0.05];但两药联合处理U266细胞的CI值均大于1。联合用药组72和120h后U266细胞凋亡率分别达到(22.26±0.13)%和(31.03±0.14)%,显著高于单药组[As_2O_3组为(10.06±0.01)%和(12.35±0.14)%,8-CPT-c AMP组为(13.26±0.30)%和(18.76±0.23)%,P均<0.05]。同时联合用药组U266细胞内caspase-3蛋白剪切活化和Bcl-2表达下降。结论:As_2O_3联合8-CPT-c AMP对MM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强于单药,但无协同效应。
杭海芳王莹莹唐勇庄衍励菁菁朱琦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环腺苷酸多发性骨髓瘤凋亡
基于临床路径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血液肿瘤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血液肿瘤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3年7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临床实习的96名医学本科四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入科前基础医学理论考试成绩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名。研究组中,男23名,女25名;年龄21~25岁[(21.8±1.2)岁]。对照组中,男22名,女26名;年龄20~25岁[(22.1±0.9)岁]。研究组采用基于临床路径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临床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常规带教,比较两组学生出科时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和案例分析成绩,同时评价两组学生对带教方式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学生出科时在理论考核、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方面的成绩分别为(84.13±7.85)分、(87.83±8.33)分和(88.17±6.64)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57±7.70)分、(81.80±6.17)分和(79.97±6.90)分;均P<0.05]。研究组学生对带教方式的总满意度为95.8%(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8/48),P<0.001]。结论基于临床路径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血液肿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杭海芳俞夜花庞淯阳马立元
关键词:血液肿瘤临床教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