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聪 作品数:27 被引量:115 H指数:5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脆性髋部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通过随访脆性髋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髋部脆性骨折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10—2012年入住我院且获得随访的286例50岁以上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手术与非手术组患者恢复优良率、死亡率。结果 2010—2012年我院共收住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获得随访286例,其中采用手术治疗的250例,非手术治疗的36例,手术组病人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60%,非手术组病人功能恢复优良率仅为22.22%,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815,P<0.01)。手术组病人随访期死亡率10.00%,非手术组随访期病人随访期死亡率高达69.44%,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81,P<0.01)。结论脆性髋部骨折致残率及死亡率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促进髋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培文 李毅中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庄华烽 林晓聪闽南地区部分脆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闽南地区到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发病特点以及治疗的现状,为本地区老年人脆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骨科收治的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及部分获得随访的患者的随访资料,采集患者个人特征(性别与年龄)、受伤的年份与季节、骨折类型、治疗方式、抗骨质疏松方案、随访1年的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3年间我院收治年龄大于5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560例,发病有地区性特点,各年份病例数基本持平(2010年190例,2011年184例,2012年186例),各年份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373例)明显多于男性(187例),男女比例为1∶2,男女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316例)多于股骨转子间骨折(244例);平均年龄高达77.19±10.38岁,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以春季(149例)、冬季(145例)为多,冬春季与夏秋季间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手术治疗比例89.11%(499/560);住院期间有进行骨密度检查的患者80例,住院期间有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比例63.93%(358/560),获得随访的患者出院后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比例仅20.63%(59/286);随访超过1年的231例患者中,手术组1年死亡率(6.57%)明显低于非手术组(72.73%),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闽南地区脆性髋部骨折发病有其地区特点,尤其在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发病季节、治疗方法有一定分布规律,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应加强宣传,深入开展防治策略研究来预防骨折的发生。 王培文 李毅中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庄华烽 林晓聪关键词:髋部 脆性骨折 发病特点 老年人行走时躯干冠状面运动学变化对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与跌倒的关联性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更好的理解老年人在行走时躯干冠状面的稳定性,及其与跌倒风险的联系。方法:12例健康老年人和12例健康年轻人在步行机上分别以1.0km/h、2.0km/h、3.0km/h、4.0km/h、5.0km/h 5个步速行走以观测他们的躯干运动。在确定步宽、步幅时间、局部动态稳定性和躯干冠状面运动幅度的同时,测量身体重心(centre of mass,Co M)投影到足部放置位置的距离(d Co M)和躯干运动与足跟着地时间的时序差别(d Time)。另外,测量髋最大外展肌力,受试者自述过去一年中跌倒次数。结果:老年人的髋外展肌力(1.0±0.05)N/kg比年轻人小,躯干局部动态稳定性降低,步宽(0.18±0.08)m增大,步幅(1.20±0.25)s减小,此外,老年人的d Co M(0.11±0.05)m比年轻人大,而d Time(0.42±0.13)s比年轻人短。老年人的髋外展肌力、步宽、步幅时间、d Co M、d Time均和跌倒次数相关联。结论:老年人在行走时步宽更大,步幅时间更短,而且d Co M也比年轻人大,这可能是为了稳定冠状面的平衡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老年人髋外展肌肌力降低,使d Time缩短,损害了冠状面的平衡,从而导致跌倒的发生。 林小斌 吴文华 林晓聪 巫海鹏关键词:老年人 跌倒风险 如何在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中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采用自体腓骨近端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腕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15年6月,收治27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0例,女17例;年龄18~46岁,平均35.1岁... 戴章生 黄杰苗 林晓聪 王良铭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桡骨远端 腓骨近端 不前置尺神经手术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37例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前置尺神经手术治疗肱骨内上髁骨折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翻应力试验阳性的儿童肱骨内上髁移位型骨折37例,术中有限显露尺神经,并且不行尺神经前置,随访时根据肘关节Bede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3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6.2个月,根据肘关节Bede评分系统评价,优34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97.3%;2例术前合并尺神经损害,尺神经功能均于术后3~4周完全恢复,未出现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采用不前置尺神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方法治疗外翻应力试验阳性的肱骨内上髁移位骨折可以获得稳定、灵活、无痛的肘关节,并且未增加术后尺神经炎的发生风险。 戴章生 林晓聪 叶晖 陈守勃 庄洵荣 林其仁关键词:肱骨骨折 儿童 脆性髋部骨折的近期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目的:随访脆性髋部骨折的近期死亡率并分析其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至2012年入院且获得随访的286例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年龄≥50岁),统计患者3个月、1年、总的死亡率,并分析与死亡率相... 王培文 李毅中 林金矿 姚学东 俞海明 庄华烽 林晓聪文献传递 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与静态锁定髓内钉对胫骨干骨折(AO分型A1,A2,A3)愈合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2015年9月,采用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AO分型A1,A2,A3)30例,静... 戴章生 黄杰苗 林晓聪 王良铭 何立江 姚金志关键词:胫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动力化 手臂摆动对行走时躯干运动协调性的影响 目的:了解手臂摆动约束后身体各个节段如何对此作出适应性调整以维持正常步态,并进一步探讨手臂摆动在躯干运动协调性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13名身体健康的受试者,在他们身体各节段放置红外线标示点,让他们在步行仪上以双臂自... 林晓聪关键词:步态分析 文献传递 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在TKA术中的胫骨截骨量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截骨量是否受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至2018年行膝关节置换的内翻膝患者92例,其中25例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等量截骨法进行截骨。术中测量股骨远端外髁、股骨后外髁、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随访测量胫股解剖角(anatomic tibiofemoral angle,ATF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关节活动度评价关节功能。结果两组股骨远端外髁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周、6个月及12个月ATFA、PTA、PCO、AK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并外侧副韧带松弛的内翻膝患者的胫骨外侧平台截骨量较小。 戴章生 林晓聪 方凯彬 施少坚关键词:膝关节置换 低氧诱导因子-1α对老年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老年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OA患者84例,另选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bcl-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OA和正常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对OA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OA组HIF-1α阳性表达率为83.9%,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χ2=30.312,P=0.000)。正常软骨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OA软骨细胞。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OA软骨组中细胞凋亡碎片明显多于正常软骨细胞,正常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为7.16±9.01,而OA组软骨细胞凋亡指数为39.7±7.23,两者差异显著(P<0.05)。PCNA计数,OA组中软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 HIF-1α表达与OA软骨细胞活性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控bcl-2蛋白及PCNA影响软骨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叶晖 林其仁 吴文华 林小斌 林晓聪关键词:骨关节炎 低氧诱导因子-1Α 软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