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钦
- 作品数:157 被引量:685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微孔穴修饰碳电极固载DNA
- 本文介绍了用氧化腐蚀预处理的充蜡石墨电极和充蜡集束碳纤维电极固载DNA制作DNA传感电极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微孔修饰电极的模型.
- 林祥钦郑赛晶王树青
- 关键词:修饰电极DNA固载
- 文献传递
- 聚吡咯-铂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葡萄糖生物电化学传感器
- 采用恒电位法制备聚吡咯纳米线,以此为基底沉积铂纳米簇制备了一种新颖的聚吡咯-铂纳米复合材料,进一步利用聚邻氨基苯酚固载葡萄糖氧化酶制备了葡萄糖传感器。该传感器对葡萄糖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
- 李靖林祥钦
- 关键词: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 文献传递
- 分子计算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01年
- 研制分子计算机也许是突破传统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发展极限的唯一出路。本文简述了最近十年分子计算机的研究进展 ,重点讨论了 DNA计算机和生物分子计算机的研究成果 ,并对可能为人类提供思考和尝试范本的生物活细胞中蛋白质的各种计算机制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引用了 43篇文献。
- 尹屹梅林祥钦
- 关键词:分子计算机DNA计算机分子开关DNA
- 一种DNA纳米网络编织碳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DNA纳米网络编织碳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特征是将碳基础电极置于1μg/ml~5mg/ml的DNA溶液中,在相对于50mmol/L NaCl-Ag/AgCl参比电极1.5~2.2V的施加电极电位下,向碳基电极表面上沉积...
- 林祥钦蒋晓华鲁理平
- 文献传递
- 氯离子存在下四苯基卟啉合锰的电化学和现场光谱电化学 Ⅱ.氧化过程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了氯离子滴定过程中四苯基卟啉合锰氧化过程的常规循环伏安、薄层循环伏安及现场紫外-可见光谱电化学行为。发现在1摩尔比的Cl^-存在下,四苯基卟啉合锰经历了Mn(Ⅲ)/Mn(Ⅲ)环阳离子自由基及进一步氧化为环两价阳离子的过程,并伴随有异卟啉生成的后行化学反应,当2摩尔比的Cl^-存在时,反应机理转变为Mn(Ⅲ)/Mn(Ⅳ),Mn(Ⅳ)/Mn(Ⅳ)环阳离子自由基并伴随有异卟啉生成反应的两个氧化步骤。提出了与这一滴定过程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 李志丽林祥钦
- 关键词:光谱电化学锰卟啉氯离子
- 苯甲醛系列化合物的电合成进展被引量:18
- 2000年
- 本文介绍了苯甲醛系列化合物的三种电合成方法:苯环上丙烯基、羟基和甲基的阳极氧化,苯环上羧基的阴极还原,苯环上甲基的阳极取代。着重对甲基的阳极氧化过程中运用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了评述。
- 张卫香邵学广张汉昌林祥钦
- 关键词:苯甲醛系列化合物电合成
- 连续和离散小波变换用于重叠伏安信号峰位置提取的对比研究
- 重叠的伏安信号在电化学领域比较常见,应用数学方法处理重叠信号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本文介绍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对重叠伏安信号峰进行解析.
- 聂磊吴守国林祥钦郑龙珍芮蕾
- 关键词:电化学分析小波变换
- 文献传递
- 测定水中痕量Cr(Ⅵ)的电渗泵顺序注射分光光度法被引量:11
- 2002年
- 采用电渗泵顺序注射 -分光光度法对水中痕量Cr(Ⅵ )进行了测定 ,方法通过改变电渗泵流量、流动方向及阀注入时间 ,实现试剂和样品的定量注入和反应时间的控制 ;泵工作电压为直流200V ,流量为0.45mL/min ,显色剂采用二苯碳酰二肼 ,显色剂进样时间为30s,样品进样时间为15s ,反应生成的紫红色配合物在540nm处检测 ;该法线性范围为0.010~1.20mg/LCr(VI) ,检出限为3.4μg/L ;应用该法成功地进行了地表水中Cr(Ⅵ )
- 包军杰何友昭淦五二林祥钦杨丽
- 关键词:电渗泵顺序注射分析分光光度法痕量分析
- 玻璃纳米孔洞电极的制备及对环糊精单分子的检测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玻璃毛细管融封后打磨,直接得到了纳米孔洞玻璃电极。此电极洞壁厚实坚固,容易操作,电流噪声低,可实现对β-环糊精单个分子的检测。发现单个环糊精分子可以产生清晰分辨的两种幅度的电流脉冲,提出是环糊精在孔洞内的两种取向造成的。脉冲幅度与孔洞尺寸密切相关。在(10±5)nm的孔洞电极上可以得到2~5pA的响应脉冲。研究了电压大小与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渗流对检测影响显著。在电渗流方向与环糊精扩散方向相反的条件下,100~600mV电极电位即可产生良好的脉冲信号,但平均脉冲宽度随电极电位的增大呈线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约在300mV电位下脉冲宽度最大。
- 李国霞张志翔林祥钦
- 关键词:单分子检测Β-环糊精
- 纳米孔洞制备与单分子检测
- 2011年
- 利用电场驱动,让分子一个个地穿过一个纳米尺寸的孔洞而产生出电流脉冲响应信号,以此可以对分子计数。但分子识别的关键是选择性,因此纳米孔洞单分子检测是越过了传统上主要以分析物浓度为目标的测定,而在单个分子的检测灵敏度上,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和识别能力,以及提高分析的通量,这为现代分析科学的发展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迄今为止,已经使用了多种材料、采用多种技术来构建纳米孔洞,其中固体材料纳米孔洞显得更有优越性,因为可选的材料门类多,孔洞制作方法和孔洞表面的化学修饰方法也多种多样,还更容易安装使用。纳米孔洞单分子检测不仅能够对分子计数,还能对分子的构像进行识别(例如长度、手性、折叠情况等),特别在DNA和RNA的检测上更是引人注目,最终可能了解分子内部的结构,包括碱基的数量与排列的顺序等。纳米孔洞技术也不仅仅是一种分子传感工具,还可能演进为目的广泛的单分子操作的技术平台。本文从纳米孔洞单分子分析的原理出发,对现在主流的各种蛋白孔洞和固体材料纳米孔洞的制备、修饰与性能,以及在有机小分子、聚合物、蛋白、酶与生物分子复合物等方面的分析应用进行了介绍。
- 林祥钦李国霞
- 关键词:纳米孔洞单分子检测蛋白质有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