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斌
- 作品数:56 被引量:373H指数:10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基于弹性板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生代沉降模拟:对南天山隆升的启示
- 2024年
-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有限弹性板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基底沉降剖面分别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沉降受沉积负载和构造负载共同控制,66~<5.3 Ma期间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小于或等于构造负载的贡献量;约5.3 Ma至今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远大于构造负载。南天山构造负载变化速率表现为66~<26.3 Ma缓慢增长;26.3~<5.3 Ma南天山稳定增长;约5.3 Ma至今南天山造山带构造负载高度快速增长。基于对盆地沉降过程的分析,限制南天山新生代初始隆升时间为古近纪,其相对海拔高度从400 m增长到2 500 m;虽然在约5.3 Ma至今南天山相对海拔高度保持稳定,但构造负载高度仍在增加,这可能是盆地俯冲作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造山带平均海拔高度的增长,进而导致南天山的侵蚀和隆升达到相对平衡。
- 陈昌锦程晓敢林秀斌李丰李丰屈梦雪孙思瑶
- 关键词:南天山塔里木盆地北部
- 南极半岛鲍威尔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演化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1
- 2014年
- 通过对南极半岛鲍威尔盆地及邻区多道地震数据、重磁数据及测井数据的综合解译,对其地层结构和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地震剖面的解释共划分出4个层序界面,5个构造沉积单元.研究结果表明鲍威尔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弧后盆地,始新世以来西侧太平洋板块向南极半岛之下持续的俯冲,以及东侧新生代以来威德尔海向斯科舍地区俯冲带的后撤,导致南极半岛发生近东西向的伸展作用,南奥克尼微地块与南极半岛裂离,并最终在早渐新世末期-早中新世期间发生海底扩张作用.南奥克尼微地块一侧的东部陆缘与南极半岛一侧的西部陆缘表现为被动陆缘特征,为共轭陆缘.其南北两侧陆缘则表现为走滑-拉张特征.对研究区沉积过程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包括构造活动和沉积物源,海平面变化,以及冰川作用.其中南极半岛新生代冰川作用的影响因素显示了高纬度区边缘海盆地独特的沉积特征.
- 丁巍伟董崇志林秀斌
- 关键词:地层单元主控因素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构造过程与地貌特征被引量:10
- 2019年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主要构造单元的活动起止时间、活动量及活动速率;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现今的地貌特征(水系和冰川的分布);帕米尔弧形构造带6种主要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的主要样式、优点及限制。论文提出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精细厘定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和相互关系;深部地质过程与浅部响应相结合,探讨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控制;将构造过程、气候特征与地貌演化作为一个耦合系统开展研究。
- 陈汉林陈亚光陈沈强林秀斌杨蓉程晓敢李康
- 关键词:新生代地貌特征地球动力学模型
-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基性杂岩的形成背景及其动力学含义被引量:32
- 2006年
- 新疆北部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出露-套基性杂岩,它们呈透镜状存在于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中。阿拉尕克基性杂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262.7±1.1Ma。基性杂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勒泰阿拉尕克、塔尔浪乡样品的轻、重稀土元素基本上没有发生分异,富蕴县乌恰沟基性岩的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中-弱的分异;在微量元素特征方面,富集Th、Rb。通过地球化学图件判别,认为该基性杂岩形成于海山的构造环境。结合前人获得的花岗岩锆石SHRIMP的年代集中在400-410Ma左右,而花岗岩^40Ar/^39Ar坪年龄为240Ma左右,作者认为基性杂岩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晚二叠世时期的一次构造事件的年龄,基性杂岩寄生于花岗岩中是通过构造混杂作用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即:晚古生代早期的俯冲阶段,为花岗岩与含海山玄武岩的增生楔形成阶段,晚二叠世的强烈碰撞阶段,导致花岗岩和增生楔物质的变形和构造混杂。
- 陈汉林杨树锋厉子龙袁超肖文交李继亮余星林秀斌
- 关键词:基性杂岩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9
- 2014年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有巨大的地壳缩短量、近双倍的地壳增厚、巨大的海拔高程、同造山伸展作用,对塔西南新生代构造变形、沉积和古气候影响重大。但是,对于帕米尔的构造过程尚存在争议。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可将帕米尔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归结如下: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帕米尔在新生代早期开始构造抬升,并在新生代晚期持续抬升。帕米尔北缘的主帕米尔逆冲断裂(MPT)和帕米尔前缘逆冲推覆系(PFT)可能在早-中中新世开始活动;东缘喀喇昆仑断裂(KKF)北段的起始活动时间在早-中中新世,喀什-叶城走滑系统(KYTS)则于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开始活动,表明帕米尔可能在约20MaBP开始呈弧形向北挤入欧亚板块。10~7MaBP帕米尔内部的公格尔伸展系统开始发育。至上新世,KKF北段停止活动;KYTS在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的走滑速率大幅减小,表明帕米尔与塔里木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量在不断减少。对于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形成及其演化动力学机制的更清晰界定还有赖于构造过程时空分布、造山带与盆地以及地壳浅表与地球深部过程的系统研究。
- 陈汉林陈沈强林秀斌
- 关键词:新生代运动学模型
- 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历史:来自塔东南若羌凹陷的沉积记录被引量:2
- 2019年
- 阿尔金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在高原隆升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关于它的新生代隆升历史现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阿尔金山北麓若羌凹陷新生代接受来自山脉的剥蚀物质。因此,凹陷内的沉积特征记录了阿尔金山新生代隆升的重要信息。本文利用石油钻井编录资料及地震剖面,通过对盆地区新生代各个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沉积相组合和沉积速率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阿尔金山34Ma以来的隆升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34~20.4Ma,持续低速隆升;第二阶段为16Ma至现今,急剧快速隆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断裂作为一个局限在中、下地壳的韧性剪切带造成阿尔金山一带产生大范围的地表隆起,控制了山脉在第一阶段的持续低速隆升;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青藏高原北缘主要通过地壳缩短的形式释放应力,控制了山脉在第二阶段的急剧快速隆升。
- 宋星童程晓敢林秀斌高石宝
- 关键词:新生界
- 西昆仑山前新生代两期构造叠加特征及意义
- 柯东构造带是西昆仑山前冲断带一个重要组成单元,也是油气勘探的重点构造带.但是由于新生代遭受强烈而复杂的变形过程,导致该构造带不仅变形复杂,而且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严重地制约了柯东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本论文综合野...
- 陈汉林王聪程晓敢林秀斌杨树锋
- 关键词:地质演变
- 文献传递
- 江山—绍兴构造带陈蔡岩群斜长角闪岩变质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意义被引量:5
- 2019年
- 目前前人对于陈蔡岩群的变质时限和形成环境的认识观点不一.斜长角闪岩作为陈蔡岩群的重要岩石单元,是认识整个陈蔡岩群原岩性质和构造演化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对陈蔡岩群中的斜长角闪岩开展了详细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424.0±3.6 Ma,代表了峰期变质事件时间,并保留了新元古代晚期到早古生代早期的变质年龄记录;地球化学特征和判别图解表明,陈蔡岩群斜长角闪岩原岩为洋岛碱性玄武岩,结合野外观察到的斜长角闪岩与大理岩密切共生现象,认为其原岩可能为一套来自洋岛-海山体系的洋岛玄武岩-碳酸盐岩组合.陈蔡岩群的原岩可能是在古南华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增生楔岩石组合,在早古生代晚期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 陈林燊陈汉林龚俊峰章凤奇孟立丰林秀斌杨树锋
- 关键词: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定年洋岛玄武岩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不对称径向逆冲:多时空尺度变形速率的启示被引量:1
- 2022年
-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作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变形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该构造带前缘发育了一系列呈弧形形态展布的活动断裂系;其向北突出的弧形形态的形成是数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关于该弧形形态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以及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演化过程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沿弧形构造带发育的活动断裂系运动学的时空变化是揭示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以来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但是鲜有对这些构造的多时空尺度的系统性研究。文章根据这些沿弧形构造不同的构造样式,重点总结了主要活动构造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形速率,并分析这些构造沿帕米尔弧形前缘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晚第四纪以来,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前缘的构造变形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前缘主要的逆冲和走滑运动呈现强烈的不对称特征。我们认为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模式基本保持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对称径向逆冲的运动学模式,这一运动学模式的形成可能受控于帕米尔边界条件的差异。
- 葛进石许华陈汉林林秀斌杨蓉魏晓椿吴运鹏李丰程晓敢李丰程晓敢章凤奇
- 关键词:动力学模式
- 塔里木西南地区变形的构造物理模拟研究:对剥蚀与同沉积影响褶皱冲断带变形的启示
- 2022年
- 构造变形与地表过程相互影响,但前人研究主要关注构造变形如何塑造地貌,而对地表过程如何影响构造变形尚有待研究。研究区塔西南褶皱冲断带主要经历了三叠纪末和新生代两期逆冲变形过程。在这两期变形过程中,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共同对变形施加影响,形成了山前逆冲断层突破地表、盆地内断层远距离传播的现今构造样式。因此,本研究以塔西南褶皱冲断带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剥蚀和同沉积这两个地表过程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合塔西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在双滑脱层条件下,设计了3组实验模型,包括未施加剥蚀和同沉积的参照模型A、同时施加差异剥蚀和同沉积的模型B、同时施加剥蚀夷平和同沉积的模型C。在第一期变形结束后,三组模型变形样式相似,在没有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时,变形均未向盆地内部远距离传播。在第二期变形结束后,模型A山前与盆地内部构造以及地形坡角差异不大,变形前锋最远可达106 cm;模型B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14°以及4°,变形前锋最远可达96 cm;模型C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20°以及5°,变形前锋最远可达89 cm。实验结果表明:1)早期剥蚀作用会降低逆冲楔体的地形坡度,从而在褶皱冲断带根部形成逆冲断层突破上滑脱层直至显露出地表的构造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变形向盆地方向传递,最终形成冲断带根部更大的地形坡度;2)后期同沉积作用会抑制深部断层向浅部地表突破,促使上部韧性滑脱层产生良好的滑脱效果,导致变形远距离地向前陆方向扩展,形成更宽的山前褶皱冲断带,最终形成冲断带根部较小的地形坡度。
- 洪晨张亮林秀斌孙迪陈汉林陈才程晓敢章凤奇
- 关键词:物理模拟褶皱冲断带剥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