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华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财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8年
- 随着社会和谐建设的不断深化,构建和谐校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谐校园的建设中,人的培养很关键。人的培养又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这对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的缺陷,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明确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 林蔚华
-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 新兴自媒体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创新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突发校园舆情事件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在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纠错”作用并科学高效地处理舆情事件。为此需要完善高校应急网络舆论防范机制、监测机制、处理机制;掌握处理校园应急网络舆情传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时明辨是非的能力,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维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 林蔚华
- 关键词:自媒体高校网络育人辅导员
-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 2014年
-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建设,既是维持辅导员队伍稳定的有效形式,也是保障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但目前我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文章阐述了当前加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指出了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当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 林蔚华
-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 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志愿者是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更是志愿者队伍中的生力军,志愿服务也必将是社会公益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状况出发,通过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阐述,并对此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对策.
- 林蔚华
-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
- 浅析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必要性被引量:2
- 2012年
- 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严峻,这一背景之下的高校突发事件频发。本文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 林蔚华
-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思想教育
- 高校共青团“双创”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以集美大学为例
- 2020年
- "双创"服务供给及其机制建设是共青团在团改背景下准确有效服务的关键。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多高校大学生有了创业的热情。集美大学共青团从促进群体凝聚力出发,与各部门共同推进高校共青团准确的"群体性创业与创新"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1],以满足创新的需要,创业教育的改革。通过资金的提供、宣传力度的加大、制度的改善等各方面进行创业教育保障,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有效的经验和建议。
- 林蔚华
- 关键词:创新创业
-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 2014年
- 诚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外在表现是重信诺、不欺诈、诚实守信。一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生,应全面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 林蔚华
-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 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政府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提出的新举措,即通过社会群体的创新驱动创业,进而由创业带动就业。在"双创"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应积极开展扶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本文先调查分析并阐述高校共青团在"双创"背景下开展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创新方法。
- 林蔚华
-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创新创业
- “中国梦”引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在就业普遍艰难的现状下,创业作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高校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理想的重要途径,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各界联结、扶持。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分析并阐述现存问题,创造性提出了"渗透式"创业教育模式,创造优良教育环境,借以"走出去"创新理念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 林蔚华
- 关键词:创业中国梦渗透式走出去
- 地方本科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以厦门M高校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人力资源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人才需求量很大,同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从近年厦门市场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看,现在财经类大学生培养存在主要的问题是职业化态度不足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其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要实现高校财经类大学生培养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对接,宜采用以下策略:完善培养目标,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职业素质。
- 林蔚华
- 关键词:地方高校财经类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