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杨

作品数:12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低密度脂蛋白
  • 4篇脂蛋白
  • 4篇胃癌
  • 4篇胃肿瘤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内皮
  • 3篇氧化低密度脂...
  • 3篇杂合性
  • 3篇杂合性缺失
  • 3篇微卫星
  • 3篇微卫星DNA
  • 3篇胃癌组织
  • 3篇内皮
  • 3篇基因
  • 3篇癌组织
  • 3篇OX-LDL
  • 2篇幽门螺

机构

  • 8篇北京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作者

  • 12篇柯杨
  • 7篇宁涛
  • 4篇王永信
  • 4篇唐朝枢
  • 4篇张钧华
  • 3篇鄂征
  • 2篇邓大君
  • 2篇马泓
  • 2篇徐雅琴
  • 2篇徐雅琴
  • 2篇周静
  • 1篇张建明
  • 1篇张春丽
  • 1篇王永信
  • 1篇曹静
  • 1篇曹静
  • 1篇王冰
  • 1篇王荣福
  • 1篇冯利雅
  • 1篇袁媛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肿瘤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抗氧化剂对人血管内皮细胞钙转运的影响被引量:9
2000年
为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抗氧化剂对内皮细胞钙转运功能的影响 ,揭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和预防措施 ,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单独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及同时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抗氧化剂维生素E ,分别测定细胞钙摄取和释放功能 ,并测定细胞及上清液乳酸脱氢酶活性 ,计算细胞死亡率。结果发现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细胞死亡率 ,同时刺激内皮细胞钙摄取增加 ,对钙释放无影响 ,维生素E可抑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上述作用。结果提示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刺激内皮细胞钙摄取可能是其致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 ,维生素E通过抑制此作用而达到细胞保护的效应。
徐雅琴唐朝枢张钧华曹静宁涛柯杨
关键词:OX-LDL抗氧化剂维生素E血管内皮信号转导
幽门螺杆菌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微核作用被引量:7
1996年
大量的流行病统计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存在着相关性,但其致病的机理不清。为此,用体外微核试验这种细胞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超声破碎的幽门螺杆菌液在处理72小时的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中,微核形成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当细菌浓度在0.3~1.7mg/L范围内时存在着剂量效应关系。其中浓度为1.7mg/L时微核诱导率最高,诱导率高于对照组5倍。当浓度继续提高时,虽然微核数不再升高,但仍高于对照组2倍以上。结果揭示,幽门螺杆菌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存在直接的遗传学毒性作用。
宁涛马泓周静邓大君邓大君
关键词:胃粘膜微核幽门螺杆菌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致人淋巴细胞胃粘膜上皮细胞微核作用
1996年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流行有关。本研究利用微核试验,观察了幽门螺杆菌对人外周血淋已细胞、人胃粘膜上皮细胞微核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幽门螺扦菌碎片的蛋白浓度在0.6-3.9μg/ml范围内均可使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人胃粘膜细胞微核率增高2倍以上,存在剂效关系(P<0.05);大肠杆菌对照则无此作用。为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提供了较直接的线索。
马泓宁涛邓大君周静袁媛柯杨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微核人淋巴细胞胃癌
内皮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介导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的损伤被引量:10
1999年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lipoprotein,oxLDL) 血管内皮受体(lectinlike oxLDLreceptor,LOX1)在oxLDL致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放射配基结合及竞争抑制实验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cells,HUVECs)存在LOX1 的高亲和位点,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测定细胞及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计算细胞死亡率,发色底物法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 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 ,PAI1)的活性;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LOX1 mRNA 表达水平,Ca2+ 示踪测定细胞钙转运功能。结果:HUVECs 存在LOX1 的高亲和位点[Bmax(54 ±20) ng/106 cells,Kd(2.0 ±0.6) ×10-8 mol·L- 1] ,单纯加入oxLDL作用24 h ?
徐雅琴张钧华唐朝枢张春丽王荣福宁涛柯杨
关键词:OX-LDL血管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
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和胃癌的血液或淋巴转移的关系
1997年
为了明确胃癌的血液或淋巴转移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的关系,选择29个多态微卫星DNA标记(MS),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分析了38例胃癌的MSI和LOH频率。其中胃癌伴有血液或淋巴转移的24例;不伴有血液或淋巴转移的14例,结果表明:总的MSI和LOH频率分别为20.84%和27.59%,伴有血液或淋巴转移的胃癌,MSI在D7S520、D8S279位点频率最高为54.17%;LOH在D6S430位点频率最高为62.50%。无血液或淋巴转移的胃癌,MSI和LOH频率均为57.1%。经χ2检验,LOH和MSI的发生频率在伴有或不伴有血液或淋巴转移胃癌中,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胃癌的血液或淋巴转移和MSI及LOH的发生频率无关,目前还难以以这两个指标作为辅助性的判断预后。
王永信鄂征柯杨
关键词:血液肿瘤转移
血管紧张素Ⅱ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基因表达的调控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LOX1基因表达的影响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结果 :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上调LOXI的mRNA水平 ,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②应用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阻断剂Losartan后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对LOX1的上调作用。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可显著上调LOXI的基因表达 ,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
徐雅琴张钧华柯杨冯利雅宁涛曹静唐朝枢
关键词: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基因表达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内皮受体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6
2000年
目的 :探讨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OX1)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致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 ;发色底物法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 1)的活性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LOX1mRNA表达水平。结果 :单纯加入ox -LDL ,内皮细胞出现胞体收缩 ,细胞膜破坏等明显的损伤性改变 ,培养液中PAI - 1活性较对照组高 3倍 (P <0 .0 5 ) ,LOX1mRNA水平表达增高 ;而当培养液中同时加有LOX1抑制剂polyinosinicacid时 ,内皮细胞形态损伤不明显 ,培养液中PAI - 1活性低约 2 .6倍 (P <0 .0 5 ) ,同时LOX1mRNA水平降低。结论 :LOX1介导了ox -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
徐雅琴张钧华柯杨宁涛冯莉雅唐朝枢
关键词:T-PA血管内皮细胞OX-LDLPAI-1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1
1998年
目的为探明中国人胃癌的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频率。方法选择了29个多态微卫星标记,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42例胃癌组织进行了MSI分析。结果中国人胃癌,在29个位点上平均MSI频率为33.9%。在D3S1067、D3S1577、D8S279、D9S257、D1S248、D7S520及D2S147等位点上存在高频率的MSI,其中D3S1577和D3S1067(51.35%)MSI发生频率最高。胃癌的不同病理类型表现出不同的MSI。低分化胃癌和印戒细胞癌与高分化癌比,MSI频率明显增高(P<0.01);而低分化胃癌和印戒细胞癌之间MS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I在中国人胃癌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低分化胃癌中。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
王永信柯杨宁涛冯丽雅路桂荣刘伟莉鄂征
关键词:胃肿瘤微卫星DNA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杂合性缺失研究被引量:20
1998年
目的从多位点筛选中国人胃癌的杂合性缺失(LOH)频率,以初步确定与胃癌的致病基因连锁最密切的MSmarker。方法选择了30个多态微卫星标记,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42例胃癌组织进行了LOH分析。结果在29个位点上检测到总的LOH频率为27.7%。高频率的LOH主要集中在D3S1577、D3S1067、D6S430、D15S205、D17S945等位点。LOH频率均在40%以上。其次是D5S407、D2S136、D2S147、D13S175、D14S68、D8S279,其LOH频率均在30%以上。不同病理分型的胃癌,LOH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印戒细胞癌的LOH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P<0.01);低分化胃癌的LOH频率亦明显高于高分化胃癌(P<0.01)。4例高分化胃癌均未发现LOH。结论高频率的LOH位点附近,除了已克隆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外,可能还含有未知的胃癌易感基因。这一结果表明。
王永信鄂征柯杨
关键词:胃肿瘤DNA杂合性缺失微卫星标记
胃粘膜细胞系GES-1和MC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为了解细胞在体外传代过程中以及在细胞离体诱导癌变过程中,遗传不稳定性及其规律,选择了11个多态微卫星DNA标记(MS),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本室建立的永生性胃粘膜细胞系GES-1的不同代数(P8、P21、P58、P100)及化学致癌剂转化的GES-1细胞系MC进行了MS的微卫星DNA不稳定(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发现,8代以前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较高的MSI和LOH(4/11),而从8代以后随传代时间延长降至1/11,并基本稳定在这一频率。经过化学致癌剂处理的MC细胞并未出现显著增加的MSI和LOH。结果提示,胃粘膜细胞系中,高频率的MS突变(MSI和LOH)可能是SV40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的结果,与MNNG剂无关,细胞系建成后。
王永信柯杨
关键词:微卫星DNAGES-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