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新胜

作品数:118 被引量:1,358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2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盆地
  • 20篇地质
  • 18篇锆石
  • 15篇新元古代
  • 15篇元古代
  • 14篇白垩纪
  • 13篇鄂尔多斯盆地
  • 11篇地质意义
  • 10篇沉积学
  • 9篇藏南
  • 8篇岩石
  • 8篇三叠
  • 8篇特提斯
  • 8篇花岗岩
  • 7篇地层
  • 7篇第三纪
  • 7篇青藏高原
  • 7篇古近纪
  • 7篇沉积环境
  • 6篇南华系

机构

  • 88篇成都地质矿产...
  • 31篇中国地质科学...
  • 26篇中国地质调查...
  • 2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1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国土资源部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陕西省国土资...
  • 2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长庆石油勘探...
  • 2篇北京离子探针...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大学
  • 1篇江西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云南省核工业...

作者

  • 117篇江新胜
  • 28篇潘桂棠
  • 27篇崔晓庄
  • 27篇王剑
  • 25篇伍皓
  • 22篇王立全
  • 22篇朱弟成
  • 21篇廖忠礼
  • 20篇熊国庆
  • 20篇卓皆文
  • 16篇莫宣学
  • 13篇邓奇
  • 12篇陆俊泽
  • 12篇江卓斐
  • 12篇谢渊
  • 11篇赵志丹
  • 11篇潘忠习
  • 10篇李明辉
  • 9篇李兴振
  • 9篇汪正江

传媒

  • 23篇沉积与特提斯...
  • 13篇地质通报
  • 8篇矿物岩石
  • 5篇地质论评
  • 5篇地学前缘
  • 5篇岩相古地理
  • 4篇沉积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古地理学报
  • 3篇青藏高原及邻...
  • 2篇现代地质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四川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三届全国沉...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12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9篇2004
  • 15篇2003
  • 4篇2002
1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被引量:39
2016年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崔晓庄江新胜邓奇王剑卓皆文任光明蔡娟娟伍皓江卓斐
关键词:锆石U-PB年代学新元古代裂谷作用
黔东南新元古代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LA-ICP-MS方法,对黔东南雷山地区新元古代清水江组郎德剖面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测定,以建立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从获得的56组单颗锆石有效U-Pb年龄结果反映,清水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区间为934 Ma^931Ma,855 Ma^847 Ma,827 Ma^825 Ma,805 Ma^798 Ma,785 Ma^776 Ma和767 Ma^763 Ma,最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66 Ma,幕式分布特征明显,峰值突出,充分反映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以来的构造岩浆热事件。U-Pb年龄谱对比结果表明,其U-Pb年龄谱与扬子西缘、扬子北缘U-Pb年龄谱基本一致,代表了扬子陆块的U-Pb年龄谱基本特征。U-Pb年龄谱相似性分析显示,扬子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亲缘关系密切,而与华北陆块关系疏远,与华夏陆块自1 000 Ma汇聚以来才开始有很好的亲缘性。
魏亚楠江新胜崔晓庄卓皆文江卓斐蔡娟娟
关键词:新元古代碎屑锆石
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调中心2007年在云南省罗平县大凹子村中三叠统关岭组中首次发现的以保存完整、属种丰富的海生鱼类为主,伴生爬行类、两栖类(?)、多种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珍稀古生物化石群。迄今为止,已获各门类化石数千件。该生...
张启跃周长勇吕涛谢韬楼雄英刘伟孙媛媛江新胜
关键词:鱼类
文献传递
晚古生代特提斯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的东西分异被引量:5
1996年
从早石炭世开始,地球出现明显受气候带控制的植物分区现象,产生了分别代表南、北温—寒带的冈瓦纳植物区和安加拉植物区以及夹在其间的代表热带、亚热带的欧美植物区(广义)。随着南、北大陆在特提斯西部的汇聚,广义的欧美植物区在晚石炭世产生了东西分异,形成了西部狭义的欧美植物区和东部的华夏植物区。本文从分析东、西两植物区的生态特征、演化阶段、古构造格局的重组和古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探讨了两植物区之间的区别及其分异的原因。可以认为植物区的东西分异是由气候的东西分异造成的,而气候的东西分异则是由于特提斯西部的板块汇聚造成的,它促使西部特提斯地区转变为干旱的大陆性气候,而东部特提斯地区为裂解阶段,保持着潮湿的海洋性气候。
江新胜潘桂棠李兴振
关键词:晚古生代植物群亚热带热带
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56
1996年
本文介绍了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沉积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时空分布规律,认为:(1)中东部白垩纪沙漠分布严格受气候带控制,其实际分布限于北纬20—40°的干旱带(横跨当时的副热高压带),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之中;(2)各盆地沙漠发生的时间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为早白垩世,四川盆地为中白垩世晚期,江汉盆地为晚白垩世早期,苏北盆地为晚白垩世中期,(3)沙漠发生的穿时性反映了各盆地进入干旱带的顺序,由北到南,由西及东;(4)造成这种顺序的原因是由于亚洲在白垩纪时其总体为顺时针旋转,因而使西北部鄂尔多斯盆地率先进入干旱带,其次是西南部的四川盆地,然后是中部的江汉盆地。晚白垩世的降温事件迫使干旱带南移而使其滞后的最东部的苏北盆地进入干旱带,(5)中国白垩纪沙漠的存在说明处于“温室效应”的大气环流不仅不会“呆滞”而且还有所增强,季风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气候并不均一。本文提出了气候带漂变(climaticzonedrift)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为气候带漂变。漂变既有长周期和短周期漂变之分,又有相对和绝对漂变之别。中国中东部白垩纪沙漠的时空变迁就是干旱气候带漂变的结果。
江新胜李玉文
关键词:白垩纪气候变化
东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演化模式被引量:69
1996年
自70年代以来,以板块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古太平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主体)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劳亚和冈瓦纳)一洋(特提斯)模式转变为三陆群(劳亚、冈瓦纳、泛华夏)二洋(特提斯和古亚洲)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这一多岛弧造山模式源自大陆地质,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盆地长期的地质考察研究实践。运用多岛弧造山模式,反思青藏高原及邻区山盆系统的地质事实,深刻认识到在东特提斯发现的许多由消减洋壳和消减杂岩所组成的蛇绿混杂岩带中,“三位一体”的蛇绿岩多数是“小洋盆”、弧后盆地、岛弧边缘海型,既存在早古生代岛弧、陆缘弧和晚古生代的火山弧,又有中生代的陆缘弧、岛弧。多岛弧-盆系统的存在意味着大洋岩石圈的存在、消减和转换。特提斯大洋岩石圈至少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历经发生、发展到萎缩、消亡的长期连续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古特提斯是原特提斯的继承和发展,中生代东特提斯?
潘桂棠陈智樑李兴振徐强江新胜
关键词:大地构造演化
过铝花岗岩的研究动向和进展——兼论西藏过铝花岗岩被引量:25
2004年
本文主要讨论了过铝花岗岩的含义、类型、构造环境以及两种主要过铝花岗岩类的成因。并以西藏过铝花岗岩为例 ,阐述和分析其分布特征、主要岩石类型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初步认为西藏过铝花岗岩的成因是新特提斯洋关闭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 ,主要属同撞碰花岗岩。
廖忠礼莫宣学潘桂棠朱弟成王立全赵志丹江新胜
关键词:过铝花岗岩构造环境
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被引量:24
2014年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深水饥饿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快速沉降阶段;序列II为澄江组、陆良组上段及牛头山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成熟发展阶段;序列III为南沱组,沉积时限可能为725~635 Ma,属大陆冰川沉积,代表裂谷盆地开始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换的阶段;序列IV主要为陡山沱组,沉积时限为635~551 Ma,属潮坪沉积,为裂谷盖地层。进一步研究揭示,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由幼年期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演化为成熟期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综合研究证实,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应为陆内裂谷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崔晓庄江新胜王剑卓皆文伍皓熊国庆陆俊泽邓奇江卓斐
关键词:充填序列盆地演化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
滇东北巧家地区新元古界澄江组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9
2013年
澄江组沉积时限对华南新元古界地层划分对比及古大陆再造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滇东北巧家地区的凝灰岩夹层中获得大量岩浆型锆石,并对其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两组有效的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785 Ma±12Ma和828Ma±8.3Ma。综合研究认为,785Ma±12Ma代表了澄江组中部的凝灰岩夹层的形成时代,进一步限定了滇东北澄江组底界年龄为800 Ma左右,区域上可与川西南苏雄组、开建桥组进行对比。此外,828 Ma的锆石年龄与新元古代早期830 Ma~820Ma的岩浆活动事件相当,因此获得的两组锆石206Pb/238 U年龄代表了可能与罗尼迪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两次幕式岩浆活动的记录。
陆俊泽江新胜王剑卓皆文熊国庆崔晓庄
关键词:新元古界SHRIMP锆石U-PB年龄
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被引量:31
2012年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上扬子区,中二叠世早期地层梁山组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其中铝土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揭示区内中二叠世早期铝土矿的形成、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对区内梁山组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编制了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岩相古地理图,提出了区内铝土矿障壁后泻湖成矿的模式。结果表明,区内古地理格局具有北高南低、南海北陆的特点,鲁甸—威宁—贵阳—都匀一线为障壁沉积体系,北部为障壁后泻湖沉积体系,南部为正常浅海沉积体系,大致可划分为隆起、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障壁砂坝、内陆棚和外陆棚7个沉积亚相,铝土矿矿床全部分布于北部泻湖半深湖—深湖相区内,岩相古地理控矿作用明显。
张启明江新胜秦建华崔晓庄刘才泽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铝土矿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