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顺荣

作品数:21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麻醉科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体外循环
  • 7篇外循环
  • 5篇手术
  • 5篇麻醉
  • 5篇活性
  • 5篇肺表面
  • 5篇肺表面活性
  • 5篇肺表面活性物...
  • 5篇表面活性物质
  • 4篇小儿
  • 4篇儿童
  • 3篇新生儿
  • 3篇心内直视
  • 3篇心脏
  • 3篇婴儿
  • 3篇直视
  • 2篇心内直视术
  • 2篇氧合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机构

  • 12篇上海医科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熊本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21篇汤顺荣
  • 6篇张学锋
  • 5篇孙波
  • 5篇邢泉生
  • 5篇张善通
  • 5篇王炫
  • 4篇陈张根
  • 3篇张士平
  • 3篇周志坚
  • 3篇郑珊
  • 3篇邓萌
  • 2篇宓亚平
  • 2篇贺琳
  • 1篇周守静
  • 1篇张学锋
  • 1篇朱秋萍
  • 1篇梁伟民
  • 1篇钟慧
  • 1篇王涛
  • 1篇孙波

传媒

  • 6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国外医学(麻...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 1篇中华医学会首...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气管插管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儿126例,年龄3~8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30);R1组(n=30)、R2组(n=30)和R3组(n=36)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ng/ml。均吸入5%七氟烷行麻醉诱导,睫毛反射消失后鼻腔置入导管连接气体分析仪,建立静脉通路,注射阿托品0.01mg/kg,R1-3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C组注射阿托品、R1-3组瑞芬太尼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达平衡后,采用改良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均为3.0%,相邻浓度比值为1.2,七氟烷呼气末浓度达到预定值并维持10min后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条件满意的标准:气管插管条件评分为6分。计算每组七氟烷MAC,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R1-3组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气管插管的MAC分别为5%、3%、2%、1%,依次降低(P〈0.01);所有患儿均无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发生,R2组3例、R3组8例患儿因下颌松弛度差致喉镜无法置入或声门关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完成气管插管。结论瑞芬太尼1ng/ml可降低患儿吸入七氟烷诱导气管插管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且不良反应少。
贺琳张学锋汤顺荣王炫
关键词:哌啶类药物释放系统药物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小儿体外循环肺保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1999年
目的观察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小儿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测定两组患儿围术期肺的动态顺应性、氧合指数、气管插管维持时间、肺循环血浆丙二醛含量及肺组织超微结构观测。结果体外循环后各时点用药组肺动态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氧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气管插管维持时间为138小时,而用药组为89小时(P<0001)。肺循环血浆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用药组(P<001)。肺组织超微结构观察证实用药组肺损伤的程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预防性应用外源性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肺功能不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邢泉生张善通陈张根孙波宓亚平汤顺荣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剂体外循环肺保护
功能性电刺激与肢体麻痹后功能重建
1996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对神经、肌肉电生理知识的了解,对这些组织受损引起的疾患,用电刺激治疗以重建其丧失的功能即称为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stimulation,FES)。1931年Albert Hyman对心跳停止的动物行电刺激后复苏成功。
汤顺荣刘小立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肢体麻痹
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体外循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探讨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病儿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2例;用药组于术前和主动脉开放前经气管插管注入天然猪肺PS(总量150mg/kg),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围CPB期肺动态顺应性和呼吸指数,气管插管维持时间。动物实验用小型猪20头,对照组和用药组各10头;对实验动物左右心房血液中中性粒细胞计数,TNFα和MDA的含量,肺组织含水量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体外循环术后各时点用药组肺动态顺应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呼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病儿对照组气管插管维持时间为13.75小时,而用药组为8.87小时(P<0.01)。动物实验与对照组相比较,外源性PS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肺内隔离,抑制肺内趋化因子TNFα的释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终产物MDA的产生,且病理形态学证实肺损伤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预防性应用外源性天然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体外循环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邢泉生张善通陈张根陈张根孙波孙波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体外循环呼吸功能不全
小儿骶管阻滞2781例分析被引量:9
1989年
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常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我院自1965年开始应用骶管麻醉。本文对我院1982~1987年间2781例小儿骶管麻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汤顺荣张士平
关键词:骶管阻滞儿童麻醉
吸入麻醉药对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分析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对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外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收治的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131例。分析所有病例的疾病构成、一般情况、麻醉方法以及手术期间心率(HR)、无创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情况。结果:共105例入选本次回顾研究,根据吸入麻醉药不同分为3组:安氟烷组(Enf)、异氟烷组(Iso)和七氟烷组(Sev)。3组患儿日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性别和ASA评分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nf组心率(148±15)次.min-1明显快于Iso组心率(138±12)次.min-1和Sev组心率(137±14)次.min-1(P<0.01)。3组BP、SpO2、PETCO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吸入安氟烷或异氟烷或七氟烷维持麻醉时,控制呼气末麻醉气体浓度在1.0~1.5MAC(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参考成人吸入麻醉药的MAC值计算)较合适。
邓萌汤顺荣郑珊
关键词:婴儿婴儿吸入麻醉药血液动力学现象
小儿心内手术体外循环前后桡动脉与主动脉压差
1991年
正常人桡动脉收缩压比主动脉收缩压高,但桡动脉平均压等于或低于主动脉平均压。停止体外循环后,桡动脉和主动脉的这种压力关系有时会被逆转。我们在先无性心脏病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时,测定体外循环前后桡动脉和主动脉的压力,旨在了解小儿体外循环前后主动脉和桡动脉的压力差。检测对象 全组14例,男女各7。平均年龄4.9岁(2~9岁)。平均体重16.2kg(10~23kg)。病种有室缺、房缺和法乐四联症等。方法 全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体外循环血流降温,体外循环16~105min,平均47min。测压时,用两根硬质塑料管,一端分别连接桡动脉测压管和主动脉供血管侧孔。
汤顺荣张学锋张士平秦美珍李立年朱梅芳
关键词:体外循环桡动脉主动脉压差
坐骨联体婴儿手术分离的麻醉处理一例
2008年
周志坚王炫张学锋汤顺荣
关键词:麻醉处理手术分离坐骨麻醉管理分离手术
明胶类血浆代用品预充对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血钙的影响
1998年
体外循环期间常因血液稀释等因素引起血钙浓度下降,明胶类血浆代用品之一“血代”含有较高的钙离子浓度。我们对一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血代”,以探讨其对小儿体外循环围术期血钙的影响。资料和方法全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13...
汤顺荣朱秋萍
关键词:体外循环明胶血浆代用品
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被引量:20
1997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Bartlet法、Mason法、改良Lowry法、抗原抗体斑点杂交法测定12例非体外循环治疗患者和19例经体外循环治疗患者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肺表面活性物质特异蛋白-A(SP-A)的含量。结果体外循环术后,饱和卵磷脂/总磷脂比值从48%降至34%(t=2.737,P<0.05);饱和卵磷脂/总蛋白比值从64降至33mg/g(t=3.011,P<0.01);SP-A/总蛋白比值从23降至11mg/g(t=2.987,P<0.01)。而非体外循环组患者上述参数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证实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活性,为进一步应用外源性PS治疗体外循环术后的呼吸功能不全提供理论依据。
邢泉生张善通陈张根孙波汤顺荣
关键词:体外循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