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广炎
- 作品数:3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 H_1^+,H_2^+,H_3^+和He,Ne,Ar碰撞过程中的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发射被引量:1
- 1989年
- 实验利用TN-1710光学多道分析系统(OMA),对H_1^+,H_2^+,H_3^+和He,Ne,Ar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发射进行了测量,入射离子H_1^+,H_2^+,H_3^+的实验室能量范围为50—150keV。本文给出H_α,H_β,H_γ谱线的发射截面。实验结果表明:在H_3^+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中,H_α的发射截面分别比H_2^+,H_1^+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的大,也就是说,电子俘获几率,前者比后者大,而H_1^+离子和He,Ne,Ar原子碰撞过程的最小。
- 刘家瑞雷子明杨锋潘广炎于德洪孙湘
- 关键词:氦氖氩
- 高电荷态离子Ne^(4+)与He原子碰撞中激发态和发射截面
- 1992年
- 离子与原子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从而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实验证明,测量得到的信息中有离子信号,电子信号,光信号以及原子团信号等。在寻找短波长和软X射线激光器的研究中,高电荷态离子和光信号特别引入注目。1982年,Bloemen等人,对Ne^(q+)(q=1,2,3,4)离子分别与He、Ne、Ar原子碰撞中入射离子的激发进行了研究,
- 杨锋潘广炎李大万徐谦刘惠萍赵孟春刘占稳张文
- 关键词:原子激发态
- N^+2和N^+与Ar碰撞引起的激发和电荷转移激发
- 1996年
- 用发射光谱法研究了N+2和N+与Ar碰撞产生的激发和电荷转移激发,获取了丰富的光谱信息。计算了各发射光谱线的发射截面,并研究了它们与入射离子能量的依赖关系。同种元素的分子离子和原子离子N+2和N+与Ar碰撞引起的谱线发射截面的对比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 杨锋潘广炎李大万
- 关键词:氩原子碰撞
- He^(2+)离子和H_2,O_2分子碰撞过程中电子俘获和靶激发的发射截面
- 1989年
- 实验结果表明:在He^(2+)和H_2,O_2碰撞过程中存在着双电子俘获而产生激发态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着单电子俘获而产生激发态的过程。在靶H_2,O_2直接激发过程中,测量到了巴耳末系H_α,H_β,H_γ和OI的发射谱。本文给出随入射离子速度变化的Hel,Hell和H_α,H_β,H_γ,OI谱线的发射截面。
- 潘广炎雷子明杨锋刘家瑞于德洪孙湘
- 关键词:氦氢碰撞电子俘获
- 高电荷态离子N<'q+>(q=3,6)与原子、分子碰撞中发射光谱
- 验对N<’6+>-He,N<’3+>-He和N<’3+>-H<,2>碰撞中的发射光谱进行了测量。从测量到的发射光谱分析证明:上述碰撞中存在着三种或四种激发通道:(1)单电子俘获激发通道;(2)双电子俘获激发通道;(3)入...
- 杨锋潘广炎
- 关键词:背衬药库
- Ne^+离子与He、Ar原子碰撞中真空紫外辐射
- 1992年
- 对Ne^+离子与He、Ar原子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真空紫外辐射进行了绝对测量,观察到入射离子的电离激发过程和靶原子的电离激发过程,并以Fano和Lichten的电子提升分子轨道模型和非绝热分子轨道相关图对此进行了定性解释。
- 杨锋雷子明卢小林刘参文潘广炎汪端伟刘家瑞孙湘
- 关键词:离子原子
- 双电荷离子Ar^(2+)与He、Ne原子碰撞中的发射截面
- 1989年
- 双电荷离子Ar^(2+)和He、Ne原子碰撞中,存在着三种碰撞激发过程,一是双电子俘获激发过程,二是单电子俘获激发过程,三是直接激发过程。实验用光学多道分析系统(OMA)对这些过程进行了光学测量,得到了ArⅠ、ArⅡ、NeⅠ、NeⅡ、HeⅠ、HeⅡ谱线的发射截面,并对这些发射截面进行了比较,发现在入射离子速度相同的情况下,Ar^(2+)+Ne碰撞体系的发射截面要比Ar(2+)+He碰撞体系的大。OMA的光谱波长范围是200—800um。入射离子Ar(2+)的能量范围是140—340keV。
- 杨锋雷子明刘家瑞潘广炎于德洪孙湘
- 关键词:双电荷离子原子碰撞
- 高电荷态离子N^(6+)、O^(5+)、Ne^(4+)与He原子碰撞激发过程的实验研究
- 1993年
- 利用电子迥旋共振(ECR)多电荷离子源产生的高电荷态离子束和LHT—30VUV真空紫外单色仪,研究了N^6+、O^5+、Ne^4+与He碰撞激发过程,观察到单电子俘获、双电子俘获和入射离子直接激发三种激发过程。
- 潘广炎杨锋李大万刘占稳张文徐谦刘惠萍赵孟春
- 关键词:高电荷态离子碰撞氦原子
- Ar^(2+)离子和H_2,O_2分子碰撞过程中激发态的研究被引量:1
- 1990年
- 在Ar^(2+)离子和H_2,O_2分子碰撞实验研究中,发现这两个碰撞体系都存在三个激发通道:(1)双电子俘获激发通道,(2)单电子俘获激发通道,(3)靶直接激发通道。实验结果得到了ArⅠ,ArⅡ和HⅠ,OⅠ的发射截面,并分别比较了Ar^(2+)+H_2,Ar^(2+)+O_2,He^(2+)+H_2,He^(2+)+O_2碰撞体系的发射截面。
- 刘家瑞雷子明杨锋潘广炎于德洪孙湘
- 关键词:离子H2O2
- 电子与H_2^+离子碰撞中的巴耳末α,β发射被引量:1
- 1994年
- 对电子与H_2^+离子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激发态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得巴耳末α,β发射光谱,研究了激发截面随能量变化的依赖关系,并定性讨论了分解复合机制。
- 杨锋潘广炎李大万
- 关键词:电子碰撞离子碰撞发射谱激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