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承欣

作品数:26 被引量:13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市博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乳腺
  • 8篇乳腺癌
  • 8篇腺癌
  • 5篇疗效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4篇紫杉
  • 4篇紫杉醇
  • 4篇化疗
  • 4篇活检
  • 3篇新辅助化疗
  • 3篇支气管
  • 3篇乳头
  • 3篇乳腺炎
  • 3篇气管
  • 3篇晚期
  • 3篇晚期乳腺癌
  • 3篇细胞
  • 3篇腺炎
  • 3篇辅助化疗

机构

  • 22篇中山市博爱医...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市中心医...

作者

  • 25篇潘承欣
  • 22篇杨接辉
  • 13篇邹礼明
  • 11篇崔仁忠
  • 9篇吴绮鋆
  • 9篇张秀容
  • 7篇崔琦
  • 3篇李政
  • 2篇米贤军
  • 1篇施为建
  • 1篇姜玉娥
  • 1篇张建辰
  • 1篇李启驹
  • 1篇刘平
  • 1篇叶满伟
  • 1篇郭锋
  • 1篇李全泳
  • 1篇李军
  • 1篇陆江
  • 1篇王新生

传媒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肿瘤研究与临...
  • 2篇吉林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4
  • 1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联合吡喃阿霉素对初治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联合吡喃阿霉素对初治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初治晚期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采用多西紫杉醇和吡喃阿霉素联合进行治疗,研究组多西紫杉醇采用每周给药方案,对照组多西紫杉醇为常规给药方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vs 76.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联合吡喃阿霉素对初治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不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是治疗初治乳腺癌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
崔仁忠潘承欣杨接辉
关键词:周剂量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晚期乳腺癌初治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自1996年10月到2005年11月,对384例肺小结节患者施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诊断肺小结节的准确率为974%(374/384),并发症发生率16.1%(62/384);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8.8%(328/332),特异性为100%。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小结节有效的、可靠的方法,值得推广。
邹礼明潘承欣杨接辉徐业新
关键词:肺肿瘤
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价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56例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放性切开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临床疗效可靠,安全性高,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崔琦杨接辉潘承欣崔仁忠吴绮鋆张秀容
关键词:化脓性乳腺炎哺乳期微创穿刺引流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乳腺癌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采用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照组单用亚甲蓝为淋巴示踪剂,两组均先行常规SLNB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实验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8.00%(98/100)、95.74%(45/47)、4.26%(2/47)、96.94%%(95/98)和0.860;对照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Kappa值分别为94.00%(94/100)、86.96%(40/46)、13.04%(6/46)、93.62%(88/94)和0.758。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灵敏度、假阴性率、一致率和Kappa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具有实时可视,定位精确等优点,可获更高检出率、准确率,同时降低假阴性率,为乳腺癌外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循证医学依据。
崔仁忠杨接辉潘承欣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吲哚菁绿
类固醇激素与扩大切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了解类固醇激素与扩大切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50例。甲组采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乙组采用扩大切除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时间。结果甲组治疗效果中治愈率和复发率分别为84%和20%,乙组分别为86%和24%,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甲组复发时间为(13.25±2.69)个月,乙组为(13.58±3.01)个月,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类固醇激素与扩大切除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相当,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崔仁忠潘承欣杨接辉
关键词:类固醇激素扩大切除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曲妥珠单抗联合NSC 74859对曲妥珠耐药的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与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3蛋白(STAT3)抑制剂NSC 74859联用对曲妥珠耐药细胞株SK-BR-3R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鉴定曲妥珠耐药的SK-BR-3R细胞株并检测曲妥珠单药处理、NSC 74859单药处理以及两药联用处理对SK-BR-3R细胞的生长抑制程度。建立SK-BR-3R的皮下肿瘤模型,观察两药联用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K-BR-3R细胞中磷酸化HER2(p-HER2),磷酸化STAT3(p-STAT3)及磷酸化AKT(p-AKT)的水平。结果:当曲妥珠浓度在50 nmol/L及NSC 74859的浓度在50μmol/L联用时,较之两药单用显示了显著的抑制效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在建立的SK-BR-3R小鼠肿瘤模型中观察到了曲妥珠联合NSC74859治疗组显示了比曲妥珠或NSC 74859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抑瘤效果。最后,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了曲妥珠和NSC74859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SK-BR-3R细胞的HER2,STAT3及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NSC 74859使用可显著抑制曲妥珠耐药的乳腺癌细胞SK-BR-3R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药物协同抑制了对肿瘤生长重要的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可为临床上治疗曲妥珠耐药的乳腺癌提供参考。
潘承欣崔仁忠吴绮鋆张秀容崔琦邹礼明杨接辉
关键词:曲妥珠单抗NSC乳腺癌
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比较环乳晕切口与放射状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30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环乳晕切口组(观察组)与放射状切口组(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局部血肿及乳晕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放射状切口治疗的疗效,环乳晕切口治疗的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且能够获得较好的乳房美容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崔琦杨接辉潘承欣崔仁忠吴绮鋆张秀容
关键词:乳腺纤维瘤环乳晕切口放射状切口临床疗效
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外科治疗评价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评价经右胸途径颈段、胸上段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颈、胸、腹三切口 ,同时进行颈、胸、腹三区淋巴结清扫 ,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 10 4例。总结并探讨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病变长度、外侵程度与切除率的关系及主要并发症的危险性。结果 颈部及最上纵隔 (右胸顶 )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分别为 47.11% ( 4 9/10 4)及13 .2 7% ( 114 /85 9)。其中 ,左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 17.3 1% ( 18/10 4)及 11.46% ( 2 5 /2 18) ;左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 7.69% ( 8/10 4)及 8.13 % ( 17/2 0 9) ;右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为 12 .5 0 % ( 13 /10 4)及 10 .61% ( 19/179) ;右颈深下淋巴结分别为 11.5 4% ( 12 /10 4)及11.86% ( 2 1/177) ;右胸顶淋巴结分别为 17.3 0 % ( 18/10 4)及 42 .10 % ( 3 2 /76)。全组手术切除率为 10 0 .0 0 % ( 10 4/10 4)。主要并发症 :吻合口瘘发生率为 16.3 4% ( 17/10 4) ;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 8.65 % ( 9/10 4) ;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 9.61% ( 10 /10 4) ;上消化道梗阻发生率为 0 .96% ( 1/10 4) ;死于肺部并发症所致的呼吸衰竭 2例 ,病死率为 1.92 % ( 2 /10 4)。结论 经右胸途径食管癌切除并三区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颈、胸上段食管癌较为有效的手?
李启驹张建辰陆江刘平郭锋李军王新生潘承欣
关键词:颈段胸上段食管癌手术切除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6年发病情况及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6年发病率及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53例确诊为肉芽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53例患者中,39.62%为2009—2012年,60.38%为2013—2015年;9.43%未生育,90.57%已育。发病时期:94.34%非妊娠哺乳期,5.66%妊娠期或哺乳期。20.75%为≤29岁,47.17%为30—39岁,24.53%为40—49岁,7.55%为≥50岁。17例存在既往病史,占32.08%。临床表现:30.19%乳头内陷,5.66%粉刺样乳头溢液,11.32%浆液样乳头溢液,41.51%皮肤发红,86.79%局部有肿物,35.85%局部皮肤温度升高,66.04%局部疼痛;病灶主要位于外周象限区(58.49%),其次为乳晕+外周象限区(35.85%);58.49%伴随脓肿,69.81%淋巴结肿大,18.87%导管扩张;24.53%白细胞上升,26.42%中性粒细胞上升,22.64%单核细胞上升,1.89%结核抗体阳性,18,87%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阳性;41例术前服用激素,其中37例有效,3例显效,总有效率97.56%,6个月后复发率为4.88%。12例术前未给予激素治疗,10例有效,手术有效率83.33%,6个月后复发率为33.33%。结论GM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术前先给予类固醇激素治疗,待肿块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
崔仁忠杨接辉潘承欣邹礼明吴绮鋆张秀容崔琦
关键词:肉芽肿性乳腺炎发病率疗效
乳腺具有钙化灶未触及肿块18例临床分析
2004年
乳腺X线片内显示微灶钙化患者18例进行乳腺X线立体定位手术活检,并进行组织学的诊断。
杨接辉潘承欣
关键词:X线定位活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