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1篇导联
  • 1篇导联ST段
  • 1篇动脉
  • 1篇毒性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损伤
  • 1篇心肌损伤标志...
  • 1篇心肌炎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 1篇型心
  • 1篇型心绞痛
  • 1篇选择素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胰腺

机构

  • 3篇潍坊市寒亭区...

作者

  • 3篇张明明
  • 3篇王孝福
  • 2篇邹耀东
  • 2篇宋伟
  • 1篇徐延玲
  • 1篇郭秀云

传媒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外伤致冠状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胰腺炎1例报道
2009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4岁,因外伤造成左锁骨、左第三、四肋骨骨折及脑震荡来本院急诊手术治疗。术后1d心电图示:V1-V6导联ST段弓背型抬高;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CK)2826U/L,CK—MB431U/L;肌钙蛋白7.28ng/ml,肌红蛋白98.5ng/ml,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经保守治疗2d后,胸痛缓解,第3天突发恶心、呕吐伴心前区不适,并心慌气短,不能平卧。查体:体温38.7度,血压65/35mmHg,心音低钝,心率100次/min,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闻及小水泡音,心尖区闻及舒张期奔马律,中上腹压痛,双下肢不肿。
张明明郭秀云王孝福
关键词:冠状动脉夹层急性胰腺炎外伤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磷酸肌酸激酶导联ST段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及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影响。方法选取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行PCI的UAP患者1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 h、24 h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及术前和术后12 h血清s P-selectin水平。结果术前及术后12 h、24 h两组患者血清CK-MB、cTnI、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清CK-MB、cTnI、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血清CK-MB、cTnI、h-FA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CK-MB、cTnI、h-FABP水平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术前及术后12 h、24 h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FN-γ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FN-γ及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血清hs-CRP、TNF-α、IFN-γ及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FN-γ及IL-10水平时间与组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s P-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s P-selec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 P-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减轻UAP患者PCI后心肌损伤,降低炎性因子及s P-selectin水平,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张明明徐延玲王孝福孙艳翡宋伟邹耀东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炎性因子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86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总结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按照患者的病情不同将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三类,轻度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中度患者在轻度基础之上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重度患者在中度基础之上加用辅助机械治疗、丙球以及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患者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心脏彩超、心功能、心电图以及肌钙蛋白情况。结果 86例患者中存在前驱感染史患者59例,占总数的68.60%,存在临床症状患者82例,占总数的95.35%,出现阳性体征患者59例,占总数的68.60%,心电图出现异常患者66例,占总数的76.74%,心功能分级显示,Ⅰ级患者23例,Ⅱ级患者18例,Ⅲ级患者20例,Ⅳ级患者25例。通过治疗效果显著,治愈以及好转患者78例,占总数的90.70%,未治愈要求出院患者4例,放弃抢救患者4例。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类复杂疾病,现在普遍认为的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生化机制、免疫反应和个体因素。
张明明逄锦晶王孝福孙艳翡宋伟邹耀东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诊疗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