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强高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大学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纺丝
  • 3篇电纺
  • 3篇电纺丝
  • 2篇配色
  • 2篇自调节
  • 2篇自动配色
  • 2篇骨支架
  • 1篇电源
  • 1篇电源设计
  • 1篇多尺度
  • 1篇信号
  • 1篇信号接收
  • 1篇颜料
  • 1篇原液
  • 1篇烧杯
  • 1篇组态
  • 1篇组态控制
  • 1篇组态软件
  • 1篇组织工程支架
  • 1篇无级

机构

  • 7篇上海大学

作者

  • 7篇王强高
  • 6篇胡庆夕
  • 6篇刘媛媛
  • 3篇井长娟
  • 3篇刘大利
  • 2篇李庆伟
  • 1篇王芳
  • 1篇韩琳楠
  • 1篇王斌
  • 1篇王斌

传媒

  • 1篇制造业自动化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生物骨支架低温沉积复合成形的供料方法与系统研究
王强高
关键词:复合成形工艺
自动配色配液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配色配液装置。它包括支架装置、储料装置和检测装置,(1)所述的支架装置是一个底板通过螺栓连接与一根支柱,一块水平下支撑板和一块水平上支撑板通过螺栓与支柱连接;(2)所述的储量装置是一个由四只烧杯组成...
王强高王斌韩琳楠刘媛媛胡庆夕
文献传递
直径可控电纺丝设备的数字调节高压电源设计
2011年
新型电纺丝工艺及设备是当前研究纳米纤维制造的热点。本文以实现电纺丝电源的有效控制,提升电纺丝设备的纺丝直径可控性为目标,定量分析了电压这一过程参数对静电纺丝装置纺丝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PID控制算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实际数字可调高压电源的设计,主要针对传统电纺丝设备中电源发生装置存在的波动误差和谐波干扰问题,利用PIC单片机的pwm输出端口设计了一种有效消除谐波干扰的数控电源驱动方式,在MPLAB与Proteus软件联调的基础上对这种驱动方式进行了仿真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能有效避免谐波干扰以及硬件电路庞大的缺点。
刘媛媛井长娟李庆伟王强高胡庆夕
关键词:电纺丝高压电源控制系统
基于有限元和系统辨识的电纺丝纤维闭环控制仿真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和系统辨识的电纺丝纤维闭环控制仿真方法,其步骤:(1)采用matlab软件求解建立有限元电纺丝纤维运动模型,对电纺丝纤维运动过程的模拟,获得虚拟的实验系统;(2)基于虚拟的实验系统获得输入和输出...
刘媛媛井长娟李庆伟刘大利王强高胡庆夕
文献传递
可微量自调节的可控静电纺丝液射流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微量自调节的可控静电纺丝液射流系统,包括系统支架、系统控制器、气压泵和喷射器,喷射器包括静电纺丝液的储料筒,储料筒的底部设有出液口,出液口与喷嘴连通,气压泵的出气口通过导气管与喷射器的进气口相连通,...
胡庆夕王强高刘大利刘媛媛
文献传递
自动配色实验教学装置在组态控制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3年
自动配色是配色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从配色行业具体发展需求出发,结合组态控制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了自动配色实验教学装置设计方案,详细阐述了装置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方法及装置的操作流程,最后总结了该装置在组态控制技术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促进先进配色装备研究方面的意义。
刘媛媛王强高王芳王斌胡庆夕
关键词:自动配色组态软件
低温沉积成形与电纺丝成形多尺度组织工程支架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弥补快速成形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只能成形带有直通孔的组织工程支架,提出采用低温沉积成形(Low-temperatur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LDM)和电纺丝合成形具有多尺度孔隙结构的支架。为模拟成形的过程,将水平集合法(Level set method,LSM)应用于液固相变过程中追踪自由边界的研究,结合传热理论和不可压缩Navier-Stokes(N-S)方程的基础,引入凝固干扰项描述凝固对流动变形的影响,建立LDM材料凝固和变形的数学模型,模拟液体材料的凝固和同时产生变形这一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并使用空间静电场本构方程分析'针对板'式电场结构的电场分布,通过高速CCD记录LDM的变形和凝固过程及电纺丝的鞭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为确定成形环境温度、成形速度、电纺丝接收面积和接收距离等工艺参数提供了理论指导,试验结果证明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有效、可靠。
刘大利刘媛媛王强高井长娟胡庆夕
关键词:电纺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