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波
- 作品数:9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总结32例创伤性膈疝病人进行常规X线及螺旋CT扫描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后对比的资料。结果: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比普通X线能更加直接地提供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依据,包括膈肌断裂征、脂肪疝入征、器官疝入征、原位器官缺如征、空腔器官绞窄征(项圈征)。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创伤性膈疝的发现率及诊断正确率。
- 王承波
- 关键词:创伤性膈疝三维重建螺旋CT
- 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胆囊穿孔初探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术前行螺旋CT检查误诊而术后证实的11例胆囊穿孔患者及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改变进行分析。结果:11例胆囊穿孔患者术前CT检查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8例),胆囊壁增厚、胆囊轮廓不规则(8例),胆囊体积减小(3例),胆囊周围高密度影及腹腔积液(3例),但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胆囊壁局部缺损及周围脓肿形成,无胆囊周围及腹腔积气。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显示11例中有7例超敏C反应蛋白>39 mg·L-1,占63.6%。结论:胆囊穿孔CT表现呈多样化,胆囊壁的缺损不能作为胆囊穿孔的唯一证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胆囊穿孔的诊断。
- 王承波毕小霞郑雅宾陈红林朱丽英沈铁柱
- 关键词:螺旋CT超敏C反应蛋白胆囊穿孔
- 多层螺旋CT平扫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临床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学确诊为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19例多层螺旋CT平扫的主要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计算其诊断符合率。结果:19例中,术前经多层螺旋CT平扫确诊为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17例,诊断符合率为89.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王承波毕小霞郑雅宾陈红林朱丽英
- 关键词:螺旋CT胆囊穿孔肝脓肿
- 螺旋CT平扫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穿孔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螺旋CT平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可表现为胆囊体积增大或减小,12例胆囊穿孔时隐约可见胆囊壁局部缺失,大部分位于胆囊底部或颈部,胆囊内、胆囊周围脓肿形成,24例伴有颈部结石,7例可见少量胆囊周围积气、腹腔积气,28例伴有腹腔积液。26例示胆囊内胆汁CT值升高,全部示胆囊周围筋膜增厚。结论:CT是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穿孔的有效手段,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有利的帮助。
- 王承波
- 关键词:胆囊穿孔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螺旋CT
- TM、PIC、D-二聚体联合诊断骨外伤术后静脉血栓的价值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探讨TM、PIC、D-二聚体在诊断骨外伤术后患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我院收治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骨折内固定手术。术后4~5d进行彩色多普勒结合静脉造影检查,诊断出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D-二聚体。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M(9.12±2.09 IU/mL)、PIC(1.21±0.71μg/mL)和D-二聚体(5.37±2.14 ng/mL)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M(7.21±1.68IU/mL)、PIC(0.92±0.24μg/mL)和D-二聚体(2.34±0.66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TM、PIC均与术后血栓的形成具有相关性(P均<0.05);三者联合诊断对静脉血栓诊断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03,诊断灵敏度为87.31%,特异性也高达85.05%。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7.31%高于TM、PIC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22.96%、35.85%、49.79%)(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准确度86.39%高于TM、PIC和D-二聚体单一检测(49.38%、58.38%、72.27%)(P<0.05)。结论检测骨外伤患者术后TM、PIC、D-二聚体指标含量的变化,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静脉血栓形成,对预警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价值。
- 郑雅宾王承波王海娟
- 关键词:TMPICD-二聚体静脉血栓
- 脑磁共振成像嗅沟与嗅球测量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嗅觉正常成年男性嗅沟深度(olfactory sulcus depth,OSD)与嗅球体积(olfactory bulb volume,OBV)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其二者相关性。方法选取40例男性受试者(为了除外性别差异),并在嗅觉检测正常之后立即进行脑结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冠状T2加权脑MR图像上进行OSD测量,应用箱框法(box-frame method,BF)测量OBV,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左侧平均嗅沟深度(OSD-L)1.28 cm,右侧平均嗅沟深度(OSD-R)1.39 cm,左侧平均嗅球体积(OBV-L)21.1 mm^(3),右侧平均嗅球体积(OBV-R)23.7 mm^(3),左侧嗅沟深度(OSD-L)与右侧嗅球体积(OBV-R)相关(t=0.350,P<0.05),右侧嗅沟深度(OSD-R)与右侧嗅球体积(OBV-R)相关(t=0.525,P<0.05),左侧嗅沟深度(OSD-L)与右侧嗅沟深度(OSD-R)相关(t=0.777,P<0.05),左侧嗅球体积(OBV-L)与右侧嗅球体积(OBV-R)相关(t=0.739,P<0.05)。结论嗅觉结构优势是从儿童到成人的发育过程中形成,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优势偏向。右侧嗅球在嗅觉传入及中枢传出离心神经的联系上可能与双侧嗅沟存在联系。
- 王承波冯勇周连仲张金峰
- 关键词:嗅球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
- 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低、高频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中的敏感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13年9月50例胃肠穿孔患者采用低、高频超声联合检查,并与腹部X线透析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低、高频探头联合检查,"双层气体征"及"小气泡征"为腹腔游离气体较具特征性的声像图。术前超声检出腹腔游离气体47例(94%),高于腹部X线透视检出的39例(7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低、高频超声对胃肠穿孔引起的腹腔游离气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由于其无创性且能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在胃肠穿孔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沈铁柱毕小霞张全福黄小求王承波李善庭
- 关键词:低频高频超声胃肠穿孔腹腔游离气体
- 健康成年男性嗅觉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正常嗅觉的青年和中年男性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二者嗅觉刺激后大脑功能活化区的异同,分析年龄对嗅觉中枢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44例右利手、无嗅觉障碍的健康男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1例,中年组23例,经过嗅觉检测正常,给予受试者相同的嗅觉刺激任务,刺激剂为异戊酸,fMRI扫描获得成像数据,采用SPM 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青年组激活区域位于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叶、右侧额叶、右侧额上回、右侧额内侧回、左侧额中回;中年组激活区域位于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经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在整个激活脑区的体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6,P>0.05)。结论 嗅觉中枢影响情绪与记忆,影响着大脑空置状态、记忆的空间及记忆编码顺序,并且与这些功能共同编码存在。嗅觉具有右侧优势偏向,正常青年人与中年人嗅觉中枢无差异,临床可将嗅觉脑fMRI作为嗅觉功能检测的客观方法。
- 王承波冯勇周连仲张金峰
- 关键词:嗅觉磁共振成像
- 螺旋CT等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价值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38例的CT表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术前诊断为亚急性胆囊穿孔32例,诊断准确度为84.2%。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亚急性胆囊穿孔CT表现初期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部分可见双边征,胆囊内胆汁密度升高,胆囊周围筋膜反应性增厚;后期为胆囊体积减小,胆囊壁局部缺损,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少量胆囊周围积气、腹腔积气,少量腹腔积液等。超敏C反应蛋白表现为,初期显著升高(最高者>39mg/L);后期升高幅度显著降低(均<18mg/L)。结论:螺旋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并发亚急性胆囊穿孔诊断准确度较高。
- 王承波毕小霞郑雅宾陈红林朱丽英沈铁柱王海娟
- 关键词:胆囊穿孔急性坏疽性胆囊炎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