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磊

作品数:12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宁德市科技计划项目宁德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3篇关节
  • 2篇软骨
  • 2篇软骨瘤
  • 2篇软骨瘤病
  • 2篇皮瓣
  • 2篇前臂
  • 2篇缺损
  • 2篇胫骨
  • 2篇髌骨
  • 2篇静脉
  • 2篇肌腱
  • 2篇骨瘤
  • 1篇大隐静脉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皮瓣
  • 1篇血管口径
  • 1篇压迫症状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王磊
  • 10篇郭卫中
  • 10篇张申申
  • 2篇林旺
  • 2篇柯勇平
  • 1篇李炳万
  • 1篇林成寿
  • 1篇林伟民
  • 1篇刘寿坤
  • 1篇苏郁
  • 1篇许胜贵
  • 1篇赵维彦
  • 1篇黄其龙
  • 1篇李大村

传媒

  • 5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实用手外科杂...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不同治疗策略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2009-07-2014-10收集206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研究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采用Sehatzker法及罗从风三柱法分别对骨折进行分类。后柱再分为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筛选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病历。根据后柱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206例获得随访平均15.6(12-36)个月。150例骨折涉及后柱,其中130例涉及后外侧柱。97例涉及后内侧柱。206例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12个月复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年复位不良者3例。结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切口、内固定方式等,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林成寿林旺许胜贵郭卫中苏郁柯勇平王磊刘寿坤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后柱SCHATZKER分型
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致肘管综合征二例被引量:2
2009年
滑膜软骨瘤病(synovial chondromatosis)是由滑膜组织充血、肥厚而化生成透明软骨及由透明软骨所形成游离体的一种瘤样病变,在关节内游离体病变中约占2%,但由本病引起神经压迫症状者较少见。我院于2007年收治2例肘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致肘管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王磊张申申郭卫中
关键词: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肘管综合征关节内游离体透明软骨组织充血压迫症状
骨延长治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一例
2012年
患者 男,14岁。自幼发现右示、中指弯曲,无法完全伸直,手腕歪斜,随着年龄增长,手指弯曲及手腕歪斜逐渐严重,活动受限。专科检查:右腕桡偏畸形,桡偏约40°,尺侧骨性隆起,按压无弹性感,无疼痛。腕关节屈45°,
张申申王磊郭卫中
关键词:遗传性专科检查腕关节手腕
前臂尺神经鞘囊肿一例
2017年
患者男,61岁,因右手指麻木、乏力1个月,逐渐加重而住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前臂内侧肿胀,右小指麻木,未理会,逐渐出现右环指一侧麻木,自觉手指乏力,手部肌肉变小,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夜间常麻醒。
张申申王磊郭卫中
关键词:右前臂囊肿乏力
双锚钉治疗青少年髌骨下极套状撕脱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髌骨下极套状撕脱骨折多见于儿童,临床较少见,由于其发生率低,临床工作中骨科医师认识不足,易误诊或漏诊,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传统固定方式如荷包缝合、纵向钻孔矩形丝线固定或张力带固定等悼140均存在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锚钉广泛应用于撕脱骨折、韧带修复重建手术,此类损伤开始应用锚钉修复。
张申申王磊郭卫中
关键词:撕脱骨折疗效观察锚钉髌骨青少年膝关节功能障碍
锐器伤致骨间背神经损伤的诊治体会
2009年
前臂背侧锐器伤在上肢损伤中常见,临床治疗中较重视前臂背侧肌肉、肌腱损伤的修复,而常忽略了骨间背神经及肌支的损伤,尤其前臂背侧近1/2处的损伤,其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特点。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们对11例前臂背侧锐器伤合并骨间背神经及其肌支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王磊张申申郭卫中
关键词:骨间背神经损伤锐器伤前臂背侧诊治上肢损伤肌腱损伤
大隐静脉包裹肌腱断端防止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大隐静脉替代腱周组织预防伸肌腱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正常本地鸡30只随机分三组。A组:肌腱断端自然愈合;B组:断端采用大隐静脉包裹;C组:断端采用大隐静脉反向包裹(血管内膜翻转向外,血管外膜与肌腱断端接触)。术后6周将鸡处死,解剖伸肌腱,对各项指标观察测定。结果B组肌腱吻合口处的活动度、水肿度、粘连面积优于其他两组;胶原纤维及纤维母细胞连接、胶原纤维排列方向大部分一致,沿肌腱纵轴排列,有小毛细血管生成。结论以鸡建立实验模型,使用自体大隐静脉正向包裹肌腱断端,可以较好地发挥大隐静脉屏障作用,减轻肌腱粘连。
张申申王磊郭卫中
关键词:伸肌腱肌腱粘连大隐静脉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有限元分析
2025年
背景:髌骨下极对伸膝装置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持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尚没有统一的手术方法,但有效的内固定应该具备对抗股四头肌和髌韧带的拉应力与股骨髁的屈曲应力以及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能力。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建立髌骨下极骨折三维模型,对比克氏针张力带、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3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而为髌骨下极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术式选择。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女性志愿者进行膝关节CT扫描,利用有限元软件构建髌骨下极骨折模型。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设定为A、B、C组:A组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固定,C组为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固定。在相同的支撑和约束条件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评估3种内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在45°合力方向上施加不同大小载荷的条件下,C组相比于A、B两组整体模型、髌骨骨折端及内固定物的位移最小,模型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最小。提示相较于克氏针张力带和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环抱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克氏针张力带结合纵向捆绑技术呈现出更小的位移和应力,具备更出色的生物力学强度及更为可靠的内固定强度,从理论上来讲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需求。
王磊李铖嵩张申申王清
关键词:骨折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骨科植入物
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探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方法 2007年7月-2014年8月应用游离肩胛皮瓣移植修复足背、踝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及骨外露10例,皮瓣面积6cm× l0cm-8 cm× 15 cm,术前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测定并精确标记旋肩胛动脉的走行,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 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 - 30个月,皮瓣质地好,皮瓣臃肿者二期行打薄手术,不影响穿鞋.因皮瓣不存在独立的皮神经支配,无法与受区皮神经吻合,感觉较差,但有保护性感觉. 结论 游离肩胛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切取方便、供区较隐蔽,移植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满意.
王磊张申申郭卫中
关键词:足踝软组织缺损肩胛皮瓣游离皮瓣
自体骨联合异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评价采用自体松质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远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01—2013-01,采用自体骨联合异体骨(2∶1)开放植骨治疗10例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骨缺损长度平均5.6(3-8)cm。先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调整恢复肢体长度及力线,彻底清创,取自体髂骨松质骨剪成直径约5 mm的微粒与同种异体骨2:1混合植入骨缺损处,使骨质稍高于皮肤并超过骨折远近端各1cm。结果 10例获得平均12(9-18)个月随访。术后平均7(5-9)周移植骨质表面被肉芽组织覆盖,7例(1例双侧)创面于术后8-11周自行瘢痕愈合,3例于术后9周行植皮术闭合创面。9例(1例双侧)骨折完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8(6-12)个月;1例因胫骨交锁髓内钉取出术后3个月再次骨折伴骨缺损(约8cm),且术后骨折端不稳、骨缺损较大导致假关节形成,骨折不愈合。结论自体松质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开放植骨是治疗胫骨远端大段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黄其龙柯勇平郭卫中王磊林伟民林旺张申申
关键词:胫骨远端感染性骨缺损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