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萍

作品数:123 被引量:336H指数:10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1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1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4篇肿瘤
  • 34篇细胞
  • 28篇胃癌
  • 27篇细菌
  • 23篇基因
  • 20篇免疫
  • 19篇细菌L型
  • 18篇幽门螺
  • 18篇幽门螺杆菌
  • 18篇螺杆菌
  • 16篇病理
  • 15篇蛋白
  • 15篇杆菌
  • 14篇胃肿瘤
  • 14篇细菌L型感染
  • 13篇幽门螺杆菌L...
  • 13篇免疫组化
  • 12篇小细胞
  • 12篇非小细胞
  • 11篇肺癌

机构

  • 109篇蚌埠医学院
  • 37篇蚌埠医学院第...
  • 16篇蚌埠医学院第...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蚌埠市第一人...
  • 4篇蚌埠医学院附...
  • 4篇山东医科大学
  • 4篇皖南医学院弋...
  • 4篇蚌埠市第三人...
  • 3篇江西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临泉县人民医...
  • 1篇安徽中医药大...

作者

  • 122篇王萍
  • 66篇于东红
  • 47篇姚敏
  • 37篇承泽农
  • 20篇张庆
  • 13篇张世馥
  • 12篇王祖义
  • 11篇周蕾
  • 11篇谢群
  • 11篇王启之
  • 9篇杨金凤
  • 8篇汪万英
  • 8篇唐素兰
  • 7篇李明君
  • 6篇熊世钢
  • 6篇贾继辉
  • 6篇汪国文
  • 6篇刘学刚
  • 6篇唐震
  • 5篇黎传奎

传媒

  • 32篇蚌埠医学院学...
  • 15篇中国微生态学...
  • 9篇癌变.畸变....
  • 7篇中国人兽共患...
  • 5篇临床消化病杂...
  • 4篇肿瘤研究与临...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3篇浙江肿瘤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白血病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世界肿瘤杂志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胃肠病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11篇2008
  • 14篇2007
  • 8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液透析对新诊断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及体内水分布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对新诊断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营养状况及体内水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HD的ESRD患者30例。HD前及后3、6个月使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BIA)评估体内水分布状况,应用BIA、人体测量、血液生化指标评估营养状况。结果新诊断ESRD患者总体液量、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标化总体液量、标化细胞外液、标化细胞内液在HD后3、6个月较HD前明显下降(P<0.05),HD后3、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体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瘦体重、骨骼肌在HD后3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HD后6个月较3个月进一步增加(P<0.05),去脂体重、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在HD后3、6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HD后3、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在HD后6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HD后3个月和HD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白蛋白、转铁蛋白在HD后3、6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HD后3、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白蛋白在HD后6个月较HD前和HD后3个月明显增加(P<0.05),血红蛋白在HD后3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HD后6个月较3个月进一步增加(P<0.05),超敏C-反应蛋白在HD后6个月较HD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及时HD可纠正新诊断ESRD患者体内水负荷过多,改善营养状况,提示有严重营养不良,体内水负荷过多的ESRD患者应尽早行HD。
王萍蒋更如
关键词:肾透析生物电阻抗水负荷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PCNA、P^(21)、P^(53)表达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可能的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Hp-L型阳性和阴性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癌前病变的PCNA、P21、P53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正常粘膜;Hp-L型阳性组的PCNA、P21、P53表达也明显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P<0·05)。表明Hp-L型感染与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过度表达存在着相关性。提示,Hp-L型感染时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结论:Hp-L型参与了ras原癌基因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可能是Hp-L型致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于东红王萍叶荷平姚敏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PCNAP21基因P53基因胃肿瘤
幽门螺杆菌L型和HPV16、18感染在人食管癌中同步检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L 型 (H p- L 型 )和 HPV16、18感染与人食管癌的关系 ,探讨 H p- L 型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对 112例食管鳞癌和 30例对照组进行 H p- L型和 HPV16、18同步检测。结果 革兰染色 L型检出率 (6 7.9% )与对照组 (2 6 .7%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与免疫组化 H p- L型抗原检出阳性率 (6 5 .2 % )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H p- L型检出阳性率为 6 1.6 % (6 9/ 112 )。HPV 16、18表达阳性率为 6 9.6 % ,与 H p- L型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H p- L 型和 HPV16、18同时阳性者占 5 9.8% (6 7/ 112 )结论  H p- L 型和 HPV16、18感染与食管癌发生相关。H p-
于东红王萍万敏姚敏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L型人乳头状瘤病毒食管肿瘤
KAI1基因表达和淋巴管生成对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KAI1基因表达下调和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应用兔抗人多克隆抗体KAI1和兔抗人抗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EliVision法)对68例NSCLC组织石蜡切片进行染色,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和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NSCLC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KAI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3%和8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间质中淋巴结阳性患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为15.73±0.74,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患者8.31±0.32(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LVD对淋巴结转移有影响(P<0.05),其相对危险度(OR)为2.065,95%可信区间(1.202,3.547);而KAI1表达下调无统计学意义(P=0.375),95%可信区间为(0.003,8.714)。NSCLC患者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下调和肿瘤间质中淋巴管生成对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协同作用(P>0.05)。结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表达下调与淋巴管生成对NSCLC淋巴结转移有促进作用,但未见明显协同作用。
黎传奎王祖义王萍刘学刚唐震汪国文
关键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淋巴管生成淋巴管密度
非霍奇金淋巴瘤TCRδ基因不完全重排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根据TCRδ基因的Vδ2和Dδ3、Jδ之间内含子序列设计两端引物,建立了TCRδ基因的Vδ2~Dδ3不完全重排半嵌套式PCR检测方法,对5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进行分析,52.6%获得阳性结果;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及淋巴结转移性癌均为阴性,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PCR-SSCP银染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阳性病例呈现一系列清晰条带,而阴性者呈现模糊涂片现象,PCR-SSCP两种方法分析的结果一致,说明二者均可应用于TCRδ基因重排研究,区别淋巴系细胞的单克隆性或多克隆增生,确定肿瘤的克隆性,可以作为NHL的一种基因标志用于淋巴瘤的诊断,并有助于分析淋巴细胞的分化情况。
王萍王瑞年卢健卢健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
槲皮素对BGC-823胃癌细胞caspase-3、Bcl-2表达影响与抑癌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槲皮素(quercetin,QUE)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噻唑氮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不同终浓度的QUE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对不同浓度的QUE作用24h的BGC-823细胞进行凋亡检测及其周期分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caspase-3的表达率。结果:QUE对体外培养的BGC-823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在30~120μmol/L范围内可显著抑制BGC-823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FCM检测后,BGC-823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经QUE处理后BGC-823细胞株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免疫组化检测表明,用药组Bcl-2蛋白的表达下降,easpase-3蛋白的表达率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UE诱导BGC-823细胞发生凋亡,使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抑制增生与诱导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上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有关。
张珂王萍张庆于东红陈昌杰承泽农李柏青
关键词:槲皮素BGC-823细胞凋亡
舒林酸对胃癌细胞株BGC-823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舒林酸对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凋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株BGC-823加入不同浓度的舒林酸作用不同时间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噻唑氮蓝(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周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凋亡形态变化,DNA电泳检测细胞凋亡DNA片段。结果:舒林酸可以改变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形态,抑制其生长,影响其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凋亡的形态,DNA电泳检测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梯状条带。结论:舒林酸有抑制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并且可能与舒林酸影响其细胞周期分布、抑制了环氧合酶-2(COX-2)表达有关。
周蕾于东红王萍承泽农
关键词:胃肿瘤舒林酸BGC-823细胞细胞周期
PCR技术检测IgH基因重排及其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1996年
收集24例PGL石蜡标本,利用PCR技术扩增CDR-Ⅲ区,检测其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同时收集结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等标本作为对照。结果显示,83%(20/24)B细胞性PGL获得阳性克隆性条带75%(24/32)结内B-NHL获得阳性条带。研究表明应用IgH基固引物进行PCR扩增可用于NHL的诊断和分型,证明B细胞PGL与B-NHL的IgH基因重排一致。
王萍王瑞年卢健陈诗书潘祖玉李采
关键词:淋巴瘤基因重排PCR
细菌L型与人乳头状瘤病毒致凹空细胞的比较被引量:4
1997年
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对240例有凹空细胞的标本(鳞状细胞乳头状瘤36例.尖锐湿疣61例,喉癌85例,子宫颈鳞癌58例)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细菌L型检测,比较两者在组织中的检出阳性率、分布及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现,凹空细胞中HPV—Ag检出阳性率(72.1%)与金葡菌CowanI株L型-Ag检出阳性率(65.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革兰染色有65.4%的凹空细胞检出L型菌,HPV-Ag与L型-Ag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一致。表明细菌L型与病毒具有相似的病理致病特征。细菌L型感染是引发上述病变及凹空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东红王萍姚敏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细菌L型
咽部活组织中细菌L型的检出及意义被引量:4
1996年
应用病原微生物培养、电镜、组织切片细菌学检查及L型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64例慢性咽炎组织的细菌L型。结果有42例培养出细菌L型,其阳性率为65.6%;它与切片革兰氏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67.2%)无显著性差异,P>0.05。透射电镜在慢性咽炎组织的间质及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内见皮细菌L型;且L型抗体免疫组化染色亦证实组织中有细菌L型抗原。提示,细菌L型感染与慢性咽炎关系密切,L型侵入组织并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的特征,可能是慢性咽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于东红王萍姚敏洪先知李明君詹晓东施法珍
关键词:慢性咽炎细菌L型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