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霞

作品数:5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活性
  • 2篇大蒜
  • 1篇代谢
  • 1篇血脂
  • 1篇血脂代谢
  • 1篇血脂蛋白
  • 1篇鹰嘴豆
  • 1篇脂代谢
  • 1篇脂蛋白
  • 1篇中草药
  • 1篇中草药提取物
  • 1篇生理活性物质
  • 1篇蒜氨酸
  • 1篇蒜氨酸酶
  • 1篇蒜素
  • 1篇提取物
  • 1篇苜蓿
  • 1篇戊二酸
  • 1篇物候
  • 1篇细胞

机构

  • 5篇新疆大学

作者

  • 5篇王霞
  • 3篇苟萍
  • 1篇郭星军
  • 1篇孙素荣
  • 1篇索菲娅
  • 1篇张富春
  • 1篇傅樱花
  • 1篇赵立
  • 1篇孙桂琳
  • 1篇张爱勤
  • 1篇赵云
  • 1篇左秀丽

传媒

  • 2篇中成药
  • 1篇食品与发酵工...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大蒜生理活性物质对胃癌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大蒜生理活性物质对人胃癌细胞MGC-9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B16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经大蒜素及其前体物质蒜氨酸、蒜氨酸酶和蒜氨酸+蒜氨酸酶处理后,MGC-9和B16细胞不同程度变圆,体积缩小,脱壁细胞增多;除蒜氨酸酶外,蒜氨酸、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都能诱导MGC-9和B16产生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蒜氨酸+蒜氨酸酶的作用尤为显著。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阻滞B16细胞于G0/G1期。结论:本文由大蒜提取物处理后结果与已发表的临床研究相一致。
王霞苟萍孙桂琳孙素荣索菲娅
关键词:大蒜大蒜素蒜氨酸蒜氨酸酶
鹰嘴豆粗黄酮物质的提取及抑制胃癌细胞MGC-9活性研究
2009年
研究了从鹰嘴豆中提取粗黄酮的条件,正交实验表明,在70℃水浴,乙醇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g∶mL)为1∶20,提取时间为4h的条件下,从鹰嘴豆中提取粗黄酮物质的含量最高。用MTT法测定鹰嘴豆粗黄酮抑制胃癌细胞MGC-9增殖活性的结果显示,鹰嘴豆粗黄酮对体外培养的胃癌细胞MGC-9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16.3%,抑制效果不显著。
傅樱花张富春王霞
关键词:鹰嘴豆
大蒜活性物质对高脂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比较大蒜活性物质对高血脂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血浆中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测定均采用试剂盒方法测定;3-羟-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活力通过NADPH光吸收的减少量进行测定。结果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能降低高血脂小鼠TC、LDL-C和MDA的水平,抑制HMG-CoA还原酶活力,提高HDL-C水平和SOD酶活力。与高血脂组相比,处理各组有显著差异,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蒜素和蒜氨酸+蒜氨酸酶都具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脂质过氧化、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密切相关,并且蒜氨酸+蒜氨酸酶降低TC水平和HMG-CoA还原酶活性、提高HDL-C水平和SOD酶活力的效果优于大蒜素。
赵立苟萍王霞郭星军
关键词:血脂蛋白
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果蔬在加工、保藏、消费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感染腐败变质,而中草药因其诸多优点逐渐成为天然果蔬保鲜剂的重要来源.大量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并且保鲜效果与中草药提取物种类、提取方式及对果蔬的处理方式有关.
王霞苟萍
关键词:中草药提取物果蔬保鲜
文献传递
迁地条件下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对不同生长区域的新疆大叶苜蓿花部综合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迁地条件下的苜蓿花期较原生长地推迟10d左右。(2)迁地条件下每单花胚珠数为(9.5±0.61),提供给传粉者的报酬为(4454±463)花粉粒和(0.32±0.08)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达(38.7±2.4)%,花粉传递效率P/O值为(472.56±52.24)。原生长地每单花胚珠为(11.8±0.7)个,提供的报酬为(3213±250)粒花粉和(0.95±0.06)μl/d花蜜,花粉败育率为(17.07±2.29)%,P/O值为(272.86±30.12)。在原生长地,大叶苜蓿较高的花蜜量可能限制了花粉的发育,使得苜蓿单花的花粉数量明显低于迁地条件下的花粉数量。而花粉的败育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花粉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3)迁地条件下,构成苜蓿花部综合征的诸因素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
张爱勤赵伟赵云王霞左秀丽
关键词:花部综合征开花物候苜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