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程

作品数:43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咸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0篇文学
  • 10篇小说
  • 3篇学史
  • 3篇秦腔
  • 3篇文学批评
  • 3篇文学史
  • 3篇小说家
  • 3篇《创业史》
  • 3篇创业
  • 2篇修辞
  • 2篇延安整风
  • 2篇艺术
  • 2篇整风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中国文学史
  • 2篇世纪中国文学
  • 2篇农业
  • 2篇批评家
  • 2篇作家
  • 2篇文化

机构

  • 29篇咸阳师范学院
  • 9篇南京大学
  • 9篇清华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36篇王鹏程
  • 1篇袁方
  • 1篇王鹏程

传媒

  • 6篇小说评论
  • 3篇当代文坛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3篇粤海风
  • 2篇南方文坛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2篇民族文学研究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2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文学评论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史林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新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粗制滥造与胡拉乱扯——再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册)
2013年
严家炎先生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是近年文学史写作中颇有影响的一部。其上、中两册确如"介绍语"所言,"提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论点,有些资料和见解在学术上属于首次发现,带来重要的突破。"但是"下册"(当代部分)中的一些章节却令人不敢恭维,
王鹏程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国家级规划教材文学史写作
“清华简”武王所戡之“黎”应为“黎阳”被引量:13
2009年
究竟是"文王戡黎"还是"武王戡黎",千年以来一直是历史上悬而未决的一桩公案。最近公布的"清华简"公布了周武王八年征伐耆(qi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上武王和周公致毕公的两首乐诗。李学勤先生认为,这为宋代儒生主张的"武王戡黎"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而也就推倒了《尚书》、《左传》、《史记》等书所记载的"文王戡黎"。而据"上博简"《容成氏》中的文武图商故事,应该是"文王戡黎"。笔者结合"清华简"、"上博简"中的《容成氏》、今本《竹书纪年》以及相关文献,提出"二次戡黎"说,即文王和武王都曾戡黎,但所戡之黎不同,"清华简"所载武王所戡之"黎"应为纣都朝歌附近之"黎阳"。
王鹏程
沈从文的文体困境——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谈起被引量:5
2010年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王鹏程
关键词:牧歌史诗
柳青早期佚作散论被引量:4
2011年
柳青早期创作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小说集《地雷》收录的八个短篇上。笔者通过查阅他在《中央日报?平明副刊》(重庆版)、《永生》周刊、《月刊》上的十篇佚作,揭示柳青早期在文艺批评、戏剧鉴赏方面的良好学养,以及在小说创作上初露的"可贵的素质"。同时也着力厘清延安整风时柳青受到怀疑的真正原因。柳青在延安时就已非常熟悉肖洛霍夫的创作,《静静的顿河》和《被开垦的处女地》对他的《创业史》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王鹏程
关键词:佚作《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延安整风《创业史》
“回到德行的时代”——论小说的道德关怀
2014年
小说是一门处理"正在怎样生活"与"应该怎样生活"关系问题的艺术。当小说家将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时候,我们可以或明或暗地窥察到作者的道德秩序、伦理选择和价值世界。虽有模糊与清晰之别,但一切小说都无法回避道德与伦理问题,都包含着创作主体或隐或现的道德态度和伦理定位。这是因为,"当给予人类活动以形式来创造一部艺术作品时,创造的形式绝不可能与人类意义相分离,包括道德判断,只要有人活动,它就隐含在其中。"
王鹏程
关键词:道德关怀道德判断道德秩序乔治·艾略特个体道德
“被悬挂起来的人”——《带灯》与当前的小说写作被引量:1
2013年
小说与现实的距离问题,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充满喧哗与骚动的当下中国,这个话题显得更为紧迫和严峻。批评家们喋喋不休地呼吁作家关注现实,小说家们振振有词地辩称自己从未离开现实。“现实”的所指,在批评家和小说家之间难以达成满意的一致。必须承认,离眼睛太近或太远,我们都看不真切。单就距离太近而言,即便看到令人震撼的生活场景,更需特别小心地调整自己的透视距离,否则会陷入对现实感受的眩晕,拍摄到的往往是模糊的生活镜像,无法楔进时代的腹地深处。
王鹏程鲁惠显
关键词:小说写作批评家小说家
戴着镣铐的舞蹈——对于《白鹿原》修改问题的实证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白鹿原》荣获"茅盾文学奖",其"经典化"的过程主要依靠作者殚精竭虑的艺术探索和作品硬铮铮的艺术含量,但也涉及到了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环境及文学评奖的规范问题。考察《白鹿原》在《当代》发表时和后来获得"茅盾文学奖"时的删改,或许多少能够窥视出新时期政治文化意境重造之后对作家的影响。
王鹏程
关键词:《白鹿原》文学创作文学评论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批评被引量:1
2012年
上学期末征订教材时,我们教研室曾为是否征订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以下简称"文学史")有过争论。除了严先生的学术威望以及参编者的学术影响,教研室主任被该教材封底的这段介绍深深吸引:
王鹏程鲁惠显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赵树理方向著者
马尔克斯的忧伤——论小说的情欲书写
2014年
2004年,在“爱情百科全书”——《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20年后,马尔克斯推出了惊世骇俗的小说——《回忆我忧伤的妓女们》(以下简称“《回忆》”)。这次的惊世骇俗不是《百年孤独》奇幻诡丽、虚实相生的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样史诗般地戳破爱情幻象、穷尽爱情形态、哲学化地洞察爱情宿命。这一次,马尔克斯探究的是人性中最具神秘性的情欲深渊。
王鹏程
关键词: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情欲小说忧伤《百年孤独》
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论小说的反叛精神
2014年
小说家有很多写作的理由,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因而孳孳不疲地创造另一个世界,藉此纾解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精神上的安慰。可以这样认为,小说家是对现实说“不”的人,他们是现实的反叛者。
王鹏程
关键词:反叛精神小说家阳光反叛者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