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宇

作品数:23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缺血
  • 4篇溶栓
  • 4篇卒中
  • 4篇急性
  • 4篇梗死
  • 3篇眩晕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溶栓治疗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小脑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卒中
  • 3篇基因
  • 3篇白质
  • 3篇出血
  • 2篇引物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机构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约翰霍普金斯...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健康医学...

作者

  • 23篇翟宇
  • 11篇刘建仁
  • 9篇苏敬敬
  • 8篇潘辉
  • 6篇陶晓晓
  • 5篇舒良
  • 5篇董幼镕
  • 5篇李强
  • 4篇李威
  • 4篇陈伟
  • 3篇吴菁
  • 3篇陆勤
  • 2篇孙旭红
  • 2篇方晶
  • 2篇唐学梅
  • 2篇方洁
  • 2篇王硕
  • 2篇郑博
  • 2篇王潜
  • 1篇严为宏

传媒

  • 8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生理学报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南方医学教育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1
  • 1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患者临床表型与NOTCH3基因型的关系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的有临床症状的15个家系30例CADAS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详细临床资料和基因分析结果,并对患者NOTCH3基因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首发临床症状、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等临床表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5个家系中共检出NOTCH3基因不同突变位点12个,其中7个位于4号外显子,3个位于11号外显子,另外2个分别位于19号和20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最晚[(53.6±13.3)岁,n=7],其次为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42.7±5.7)岁,n=15],而其他外显子(19号和20号)突变的患者发病年龄[(33.5±7.5)岁,n=8]均早于4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P<0.01,P<0.0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运动、语言障碍起病占多数(11/15,73.3%),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以认知障碍起病多见(7/8,87.5%)。4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次数中位数为3次,11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为2次,而19号、20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结论在CADASIL患者中,NOTCH3基因4号和11号外显子为突变热点,不同外显子突变与发病年龄、发病症状和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翟宇苏敬敬
关键词:NOTCH3基因基因型
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构建pc DNA3.1-Homer1b/c质粒和Homer1b/c si RNA,过表达及si RNA干扰Neuro-2a细胞中Homer1b/c的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观察上调及下调Homer1b/c后Homer1b/c的蛋白表达变化,再予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处理,观察细胞生存率、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及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过表达及si RNA干扰Homer1b/c后,Homer1b/c的蛋白水平分别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及降低(P值分别<0.01),提示过表达及干扰Homer1b/c的效果均明显,分别能明显提高及降低Homer1b/c的水平。在缺氧复氧损伤条件下,Homer1b/c过表达组较空质粒转染组,其细胞生存率明显增加,LDH释放量、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值分别<0.05);相反,下调Homer1b/c的水平后,与control si RNA转染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明显降低,而LDH释放量和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值分别<0.05)。结论:Homer1b/c在缺氧复氧损伤神经元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苏敬敬陶晓晓舒良潘辉翟宇
关键词:缺氧复氧神经保护过表达RNA干扰
敷料
一种敷料,包括至少4组吸液料件,每组吸液料件包括第一吸液层和第二吸液层。第二吸液层置于第一吸液层之下,面积为第一吸液层的1/4~1/3,厚度为第一吸液层的4~8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敷料,便于对实施了穿刺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及...
苏敬敬翟宇刘建仁
文献传递
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导致脊髓单突触反射回返性抑制的长时程减弱
2011年
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疾病。神经损伤后再生肌肉和运动神经元会出现各种功能障碍,虽然其中一部分因素已被阐明,但多局限于受损神经局部,而对于再生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RI)通路的功能变化却很少被报道。本文研究大鼠短暂坐骨神经损伤后,恢复神经再支配(reinnervation)情况下,脊髓RI通路的功能变化。在正常或坐骨神经挤压(crush)受损后的成年大鼠上,通过刺激离断的脊髓背根(L5),在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lateral gas-trocnemius-soleus,LG-S)神经或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神经记录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MSR),并同时在另一神经给予条件性刺激,以检测LG-S和MG运动神经元间RI的变化。结果显示:(1)脊髓运动神经元的RI在坐骨神经挤压受损后即基本丢失(<5周),至损伤6周后部分恢复至正常的50%,并至少维持至损伤14周后;(2)一侧的坐骨神经损伤对对侧的RI没有影响;(3)外周神经损伤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本身并不发生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即使在神经再支配后仍会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RI的长时程减弱,RI的减弱使运动神经元通过增强其功能来补偿损伤后外周肌肉力量上的减弱,提示外周神经损伤会导致中枢脊髓运动环路的可塑性变化。
舒良董幼镕严为宏翟宇王云李威
关键词:坐骨神经脊髓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急性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早诊断、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已有大量研究证实PSD的发病可能是病理生理学机制与社会心理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2]。
唐学梅翟宇仇剑崟潘辉吴菁李威
关键词:患病率高危因素
腺苷A2b受体激动剂对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tPA是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重要药物,但是tPA狭窄的治疗时间窗及出血转化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因此在其出血转化机制的研究基础上,寻找有效的联合治疗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腺苷A2b激动剂(Bay 60-6...
李强翟宇韩笑宁王建
文献传递
医疗器械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医疗器械,包括至少4组吸液料件,每组吸液料件包括第一吸液层和第二吸液层。第二吸液层置于第一吸液层之下,面积为第一吸液层的1/4~1/3,厚度为第一吸液层的4~8倍。本发明提供的医疗器械,便于对实施了穿刺手术的患者在术...
苏敬敬翟宇刘建仁
文献传递
急诊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治疗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探讨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刘枫荻赵蓉王硕郑博陶晓晓张绮婷姚前李格飞史妍慧王雪梅翟宇董幼镕陆勤张敏刘建仁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静脉内溶栓急诊室卒中单元出血转化
119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分型诊断(CISS)、受累血管区域、合并小脑外梗死病灶以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119例急性小脑梗死住院患者的头颅MRI影像、病因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结果 119例小脑梗死患者中,单侧小脑梗死78例(UCI组),双侧小脑梗死41例(BCI组)。两组的CISS分型无明显差异。UCI组以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5.9%),与BCI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CI组中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区梗死发生率最高(39.0%),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区域的梗死发生率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63/119例(52.9%)同时合并小脑外梗死灶。BCI组合并小脑外后循环梗死的发生率(53.7%)较单侧UCI组高(P<0.05),而UCI组合并前循环梗死较BCI组更多(P<0.05)。主要症状、体征包括:头晕/眩晕、眼球震颤、眼倾斜反应、听觉减退、小脑性构音障碍、共济失调,浅感觉障碍、锥体束征以及意识障碍等。意识障碍在BCI组的发生率高于UCI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在UCI中最常见,BCI常合并小脑外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UCI和BCI的受累小脑动脉以及合并小脑外梗死的区域有一定差异,提示两者病因机制存在不同;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在BCI更为常见。
吴菁陈伟董幼镕翟宇孙旭红潘辉李强方洁刘建仁
关键词:小脑梗死影像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骨密度及维生素D状况调查:一项初步研究
目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生及复发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营养不良、活动减少、维生素D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影响人体骨密度状况。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BPPV患者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运用双能X...
陈伟舒良王潜潘辉翟宇刘建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