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志新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雪冰
  • 1篇东天山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主要离子
  • 1篇化学记录
  • 1篇分辨率
  • 1篇高分辨率
  • 1篇Δ^18O
  • 1篇AD
  • 1篇冰芯
  • 1篇冰芯记录
  • 1篇大气环境
  • 1篇大气环境变化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耿志新
  • 3篇侯书贵
  • 2篇刘亚平
  • 2篇王叶堂
  • 2篇张东启
  • 2篇康世昌
  • 1篇任贾文

传媒

  • 3篇冰川冻土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844 AD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环境变化高分辨率冰芯记录被引量:9
2007年
根据珠穆朗玛峰东侧东绒布冰川海拔6450 m处长度为80.36 m的冰芯1886个样品的δ18O与主要离子浓度资料,研究了1844 AD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环境在季节及年际尺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δ18O与Na+、K+和Cl-相关不明显,与Ca2+、Mg2+、SO42-、NO3-和NH4+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据相关分析及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把8种主要离子分成5组来研究,它们主要表现为:海盐离子Na+可反映印度夏季风强弱变化;K+和Cl-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印度等南亚地区生物质燃烧量的变化;陆源Ca2+和Mg2+离子表现为春季的峰值和夏季的低值,冬春季高浓度的Ca2+和Mg2+可能主要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同时,青藏高原本身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沙尘源区;NO3-和SO42-离子浓度表现出高频的季节变化特征,存在春季的峰值和夏季的低值,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NO3-和SO42-离子浓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NH4+浓度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大幅度上升可能是世界大战后,社会趋于稳定,南亚地区农业迅速发展而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的结果.
耿志新侯书贵张东启康世昌孙希梅
关键词:冰芯Δ^18O
东天山庙儿沟平顶冰川钻孔温度分布特征被引量:14
2006年
2005年8月在庙儿沟平顶冰川顶部海拔4 518 m处钻取了两根透底冰芯,对其中60 m的Core1冰芯钻孔利用热敏电阻温度计进行了温度测量,初步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最低冰层温度-8.27℃出现在50 m深度处,这个深度在同类冰川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冰床底部的温度为-8.16℃,远低于压力融点.庙儿沟平顶冰川冰温的上述分布特征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其独特性.这种温度分布特征,对冰芯记录过程较为有利,为恢复该地区气候与环境记录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
刘亚平侯书贵任贾文王叶堂耿志新
喜马拉雅山地区雪冰化学记录的气候与环境信息
本文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地区四个雪坑(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的两个雪坑(28°01′N,86°58′E),卓奥友峰两个雪坑(28°03′N,86°39′E;28°11′N,86°38′E))和两支浅冰芯(Nun Kun浅冰芯(...
耿志新
文献传递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对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和K+等也表现出偶然的高浓度事件.东绒布冰川雪坑和达索普浅雪芯的Na+、K+和Cl-的浓度均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卓奥友雪坑和Nun Kun浅雪芯的相应值,前者为后者的数倍,表明Na+、K+和Cl-的浓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喜马拉雅山南坡卓奥友雪坑的NH4+浓度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各雪坑、浅雪芯的NH4+浓度,表明喜马拉雅山对NH4+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屏障作用,但喜马拉雅山对粉尘来源离子(如Ca2+和Mg2+等)的空间贡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屏障.HYSPLIT_4模式模拟的空气轨迹图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冬春季的雪冰主要离子主要是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耿志新侯书贵张东启康世昌刘亚平王叶堂
关键词:主要离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