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雁
-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知“道”,成“道”与行“道”——对《郭店楚墓竹简》儒家“德”论的一种解说被引量:9
- 2007年
- 孙熙国肖雁
- 关键词:解说儒家哲学认识对象化
-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 2022年
- 文庙是陕西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任何建筑遗存一样,文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自然损耗、自然灾害损害、人为、资金等原因,造成遗存数量和建筑质量的不断减损。目前,陕西有些文庙还面临坍塌、毁坏的危险,保护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和迫切,相关的,对于陕西文庙的研究也愈加具有历史紧迫性和重要性。
- 肖雁肖宏
- 关键词:建筑遗存自然灾害
- 任继愈唯物史观儒教宗教论的时代解读被引量:1
- 2020年
-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在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基础上创立的用唯物辩证法解释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唯物史观为宗教研究提供了从物质基础到思想观念的根本认识路线,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任继愈先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将儒教宗教问题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考察,阐述了“以儒教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产生,剖析了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与哲学的复杂关系,通过分析魏晋以来封建社会宗教基本生态,阐明宋明唯心主义哲学世俗化过程,得出“儒教是教”、是“中国的宗教”论断。任继愈的儒教宗教论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分析中国社会实际的一个具体实例,为儒教研究开辟了一条唯物史观的哲学路径。从唯物史观出发审视关于中国宗教的争议问题,中国宗教的社会原生属性问题,中国宗教纵向历史发展问题、中国宗教横向在世界文明进化语境中和世界主要宗教关系等问题,对当代中国宗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肖雁
- 关键词:唯物史观
- 西汉天命神学和儒学的选择及融合被引量:2
- 2018年
- 董仲舒从天人感应论出发,论证了统摄一切的至上神"天"以"灾异谴告"和应瑞感诚而降"受命之符"表达天命意志,对传统天命观进行了具象化改造:一方面,把上天符瑞降祥的征兆表达变成了人的终极盼望与期待,突破了传统天命观于人而言抽象玄虚且无可感的理论界限;另一方面,把人对天符瑞降祥的盼望与期待又变成个体或者群体道德行为的实施动力,在实践层面上又回到了先秦儒家"以德配天"的德性路径。"受命之符"提示了君王使命的神圣性,敦促了为君者"法天之行"、"除民所苦"的社会责任之践履;他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等文化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并以国家统一意识形态方式予以推广传播。董仲舒以外在宗教形式行儒家义理事项,承儒家实践精神之精髓,故依然是"儒者宗"。
- 肖雁
- 关键词:西汉儒学天命观
- 治学有如登山 登高方能望远——记中国宗教学奠基人、著名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
- 2007年
- 肖雁
- 关键词:治学经验宗教学奠基人学部委员登山
- 《诗经》“德”范畴的形上义蕴被引量:6
- 2007年
- 《诗经》“德”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确立了“德”作为一个哲学和伦理范畴所特有的形上义蕴,开启了一条从形上王国通向现实人生的道路。“柔”、“惠”、“直”、“恭”、“温”、“善”等诸多道德规范和道德条目的内涵开始向“德”渗透,德性思想和意识逐渐生成。“德音”、“德行”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的出现,则为“德”范畴在哲学和伦理向度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肖雁
- 关键词:诗经明德德性德行
- 孟子德性论的思维理路与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被引量:4
- 2007年
- 从性、天统一的德性论,到“德教”、“成德”的德性生成论,再到以德行仁的仁政学说,呈现出了孟子道德形上学的基本理路和环节。这一思维理路反映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 肖雁
- 关键词:德性德教
- 论《尚书》“德”范畴的形上义蕴——兼论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被引量:11
- 2006年
- 孙熙国肖雁
- 关键词:伦理范畴哲学认识中国哲学《尚书》
- 儒学民间存在形态研究的创新视角和路径
- 2022年
- 聚焦当代文化语境,面向最广大乡村社会,直面民众“日用而不知”的社会生活,分析儒学思想的哲学与宗教的双重属性,深入田野考察儒学民间存在形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当代儒学创新研究的哲学视角、科学方法和基本路径,也是儒学研究摆脱从理论到理论的思维模式,走出儒学研究困境的有效方法。儒学民间存在形态的创新研究,不仅是当代儒学研究进步的重要前提,也是当代儒学思想理论研究达到哲学准确化、科学精确化的前提。
- 肖雁
- 当代语境下江南垟宗祠现状及功能转化
- 2022年
- 温州是浙江民间信仰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苍南县江南垟的宗祠文化非常发达,活动也较为频繁。钱库镇位于江南垟的中心地带,其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极具代表性。就宗祠文化场所来看,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苍南县新建祠堂就达到498个[1],到20世纪90年代初后期,江南区域内的宗祠已达1000多处[2]。本文以钱库片区的几处典型宗祠为考察对象,发现江南垟宗祠在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宗祠的特征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宗祠供奉对象有了新的增加;祠堂楹联所表征的文化要素更贴近时代精神;祠堂活动与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自愿捐资筹建宗祠正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联谊宗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江南垟宗祠现状及功能的转化,究其实质来说,是宗祠等中国传统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主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果。
- 肖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