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亚林

作品数:81 被引量:1,030H指数:17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1篇土壤
  • 17篇人工林
  • 15篇杉木
  • 14篇有机碳
  • 14篇沙地
  • 10篇凋落
  • 10篇凋落物
  • 10篇亚热带
  • 8篇微生物
  • 7篇养分
  • 7篇樟子松
  • 7篇杉木人工林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马尾松
  • 6篇酶活性
  • 6篇科尔沁沙地
  • 6篇不同林龄
  • 5篇植被
  • 5篇物量
  • 5篇

机构

  • 51篇福建农林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福建省林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辽宁石油化工...
  • 2篇山西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福建林业职业...

作者

  • 80篇胡亚林
  • 20篇曾德慧
  • 17篇范志平
  • 10篇于占源
  • 9篇孙学凯
  • 8篇赵琼
  • 6篇邓东周
  • 4篇汪思龙
  • 3篇李法云
  • 3篇邹双全
  • 3篇林贵刚
  • 3篇颜绍馗
  • 3篇张新厚
  • 3篇吴晓生
  • 2篇刘金环
  • 2篇高洪
  • 2篇刘兴宇
  • 2篇陈龙池
  • 2篇易志刚
  • 2篇高俊刚

传媒

  • 16篇生态学杂志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生态学报
  • 5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南方林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6篇2023
  • 10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1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浪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2年
热浪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极端高温气候事件,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热浪持续时间虽相对较短,但会显著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特别是热浪末期的高温与干旱的复合胁迫会严重抑制植物光合作用,造成水力障碍,加速植物死亡过程并增加其死亡率。其中,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过程的研究是揭示热浪导致植物死亡机制的关键,不同植物应对热浪阶段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策略。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剧,有关热浪这种极端高温干旱气候事件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植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高温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特别是林木光合系统、水力传输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发育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了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耗水对热浪下的高温与干旱胁迫的响应策略及其适应机制。同时,提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等生理特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理论。
余海霞曲鲁平刘南邵长亮董刚董刚姜世成王拓范辉华
关键词:极端气候光合作用热胁迫水分胁迫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沙地樟子松育苗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育苗方法,具体的说是一种适用于北方沙区的沙地樟子松育苗方法。具体通过种源选择,将种子雪藏或置于温水中进行催芽处理待种子出芽后,采用平床播种育苗,同时加施土壤改良剂,并在苗期管理时根据幼苗生长状况的不同进行管...
于占源曾德慧范志平姜凤岐胡亚林
文献传递
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侧安装有驱动轮组,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升降组件固定有料斗,所述底盘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控箱,所述底盘的前部安装有集料框架,所述集料框架的外壁两侧转动...
孙学凯董殿波白洁林贵刚胡亚林
文献传递
植被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氮组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解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不同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省长汀县典型红壤侵蚀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互代法,选取5个典型植被恢复阶段样地(裸地、恢复10、20、30年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样品采集后,测定不同土壤氮组分,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溶解性有机氮、颗粒有机氮和粘粒有机氮)均为天然林>马尾松恢复20年人工林>裸地。天然林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恢复阶段样地,植被恢复10年后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2)天然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粘粒有机氮与全氮的比例分别是裸地的5.37倍和2.81倍,并且其两种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与全氮的比例也分别是裸地的3.23倍和5.67倍。(3)土壤全氮、有机氮组分和矿质氮与土壤其他养分(全碳、全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肥力也逐渐改善。
刘俊第刘骏胡亚林方熊易志刚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养分
红壤和风沙土添加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碳对外源碳去向及累积贡献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植物凋落物碳输入显著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和有机碳(SOC)形成,然而,针对不同质地土壤添加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去向依然不清楚。本研究将^(13)C标记的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添加至红壤和风沙土,比较2种质地土壤添加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在土壤释放的CO_(2)、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库的净累积量、回收率及贡献比例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有机碳显著提高了CO_(2)、SOC、DOC和MBC的δ^(13)C值,且随着外源有机碳化学结构复杂性的增加,CO_(2)的δ^(13)C峰值依次延迟出现;外源有机碳种类、土壤类型和培养时间均显著改变外源碳去向及其在各碳库的贡献比例;在风沙土中,外源有机碳更多被矿化为CO_(2),且CO_(2)库的外源碳净累积量和回收率大小依次为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红壤添加外源碳转变为SOC的累积量和回收率显著高于风沙土,且红壤SOC库的外源碳净累积量和回收率大小顺序也为葡萄糖>淀粉>纤维素。可见,外源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质地共同调控外源碳去向及累积贡献。
张琳梅李梦娇元方慧胡亚林
关键词:土壤质地
不同化学性质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的影响被引量:17
2022年
凋落物输入可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但添加不同化学性质叶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_(2)及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将亚热带6种树种^(13)C标记的叶凋落物添加至天然次生林0~10 cm原位土柱中,比较不同树种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总CO_(2)、外源凋落物和土壤来源CO_(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以及激发效应的影响,并量化叶凋落物化学性质与土壤CO_(2)释放累积量、激发效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叶凋落物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CO_(2)和土壤来源CO_(2)释放量,存在显著正激发效应,激发效应值为68%~128%。不同树种叶凋落物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凋落物来源CO_(2)释放累积量与叶凋落物C、P和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来源CO_(2)释放量与叶凋落物C∶N和木质素∶N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不同化学性质的叶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激发效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亚热带地区森林类型转变过程中营造具有高质量叶凋落物的人工林将有助于减少森林土壤碳损失。
陈甜元方慧张琳梅胡亚林
关键词:亚热带森林树种土壤有机碳矿化
中亚热带不同林龄木荷养分限制及重吸收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氮磷重吸收是林木应对养分限制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而采取的重要养分利用策略。林木氮磷重吸收特征随其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中亚热带不同林龄(6、18、26和34年生)的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木荷新鲜叶和衰老叶的氮(N)、磷(P)含量及其重吸收效率,并结合土壤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探究不同林龄木荷叶片养分重吸收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结果发现:土壤氮磷含量随林龄增长发生显著变化,6年生木荷林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26和34年生木荷;26年生木荷林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6、18和34年生木荷林土壤。34年生木荷新鲜叶全氮含量显著高于6、18和26年生木荷(P<0.05),不同生长阶段木荷新鲜叶全磷含量、衰老叶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木荷叶片氮重吸收效率(RN)随林龄增加而升高(35.48%~44.52%),均值为38.25%;而磷重吸收效率(RN)随林龄增加而降低(30.99%~53.50%),均值为40.42%;6和18年生木荷叶片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RN∶RP)小于1,26和34年生木荷叶片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大于1;4个林龄木荷叶片全磷含量均小于1 g·kg^(-1)且全氮含量均小于20 g·kg^(-1),新鲜叶氮磷比随林龄显著增加(17.62~24.40)且大于16,表明该地区木荷生长受到磷限制。RN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氮磷比(STN∶STP)呈正相关;RP与土壤速效磷呈正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R2=0.332,P<0.05),RN∶RP与土壤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R^(2)=0.306,P<0.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木荷生长发育,叶片氮重吸收效率增加,以满足生长发育的氮需求;但叶片磷重吸收效率降低,导致磷限制增强。可见,叶片磷重吸收可能不是其适应磷限制的主导机制,未来可深入研究木荷应对磷限制的其他途径,并进一步明确磷重吸收和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的作用机制。
程刘涛郭文王玉哲吴晓生严强胡亚林刘先
关键词:木荷
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对土壤激发效应的影响
2023年
昆虫冠层取食导致大量的虫食叶和排泄物输入到地表,对森林土壤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虫食叶和排泄物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研究仍十分匮乏。本研究以马尾松为对象,应用13C同位素自然丰度法研究马尾松凋落叶、松毛虫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对土壤激发效应强度和方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凋落叶、虫食叶和排泄物添加均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即产生正激发效应,且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松毛虫排泄物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大,虫食叶次之,马尾松凋落叶诱导的累积激发效应最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培养前期,激发强度与添加物全磷、缩合单宁、缩合单宁/P以及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C/N、木质素/N、C/P、木质素/P呈显著负相关;在培养后期,激发强度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松毛虫虫害产生的虫食叶和排泄物提高了土壤激发效应强度,且在不同培养阶段控制激发强度的主导因子不同,这有助于加深对虫害影响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认知,并提高对虫害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精度。
黄雪梅陈龙池田宁关欣胡亚林胡亚林宿秀江陶晓
关键词:马尾松排泄物
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绿地乔木树种凋落物收集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侧安装有驱动轮组,所述底盘的顶部通过升降组件固定有料斗,所述底盘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电控箱,所述底盘的前部安装有集料框架,所述集料框架的外壁两侧转动连接...
孙学凯董殿波白洁林贵刚胡亚林
文献传递
马尾松采伐迹地火烧黑炭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黑炭是不完全燃烧生成的具有高度芳香化结构的含碳颗粒物,能对火烧迹地土壤生态功能产生长期影响.以中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采伐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火后黑炭处理[移除(B_(0))、单倍(B_(1))、双倍(B_(2))]、未火烧对照(UB)5 a后土壤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惰性有机碳(RC)、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和碳转化酶[葡萄糖苷酶(BG)、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OX)、纤维素酶(CBH)、蔗糖酶(SC)]活性特征.结果表明,B_(1)处理土壤DOC、MBC、CPOC、FPOC和RC含量均显著低于UB(P<0.05).B_(2)处理土壤MBC和FPOC含量与UB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B_(0)处理(P<0.001).B_(1)和B_(2)处理土壤MBC/TC与UB无显著差异,而B_(0)处理土壤MBC/TC显著低于UB(P<0.05).B_(0)、B_(1)和B_(2)处理土壤BG和POD活性显著低于UB(P<0.01).B_(0)和B_(2)处理土壤POX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1).不同黑炭处理土壤TC、DOC、ROC、CPOC和RC含量以及碳转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SC和POX活性为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解释率分别为16.3%和12.7%.结果表明,火烧产生的黑炭能加快火后MBC恢复、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和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今后在中亚热带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重视对黑炭的利用.
姚智焦鹏宇吴晓生严强刘先胡亚林王玉哲
关键词:黑炭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机碳组分酶活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