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梅
- 作品数:229 被引量:75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遗传学检测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1年
- 随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治疗手段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细胞遗传学检测在MDS临床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近来MDS细胞遗传学检测的研究进展十分显著,基于间期细胞遗传学(MC)法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对于MDS的预后意义逐步得到阐明,某些少见类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如12p-、11q-、+21、t(11(q23))等的预后意义也得以明确。而随着SNP及CGH法运用于MDS的细胞遗传学检测,MDS遗传学的异常检出率进一步得到提高,最高可达78%。同时对于MC法检测为"正常核型"的MDS患者,经SNP或CGH法检出有隐性异常者较没有隐性异常的患者的预后更差。本文就基于MC法的MDS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和基于SNP-A和aCGH法的MDS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周庆兵胡晓梅刘峰麻柔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遗传学SNPCGH预后
- 三体8与正常核型MDS患者的骨髓病态造血特征比较
- 目的:了解三体8与正常染色体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骨髓病态造血特征。方法:对09年5月至10年6月在我院诊治、伴随+8核型与正常核型的MDS患者的骨髓病态造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条件的MDS患者44例...
- 王洪志郭小青胡晓梅
- 文献传递
- 雄黄在恶性血液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 简述了口服与静脉注射砷剂的疗效,分析了小剂量雄黄治疗低危MDS,中剂量雄黄治疗高危MDS,大剂量雄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中高危MDS,探讨了雄黄疗效与血砷浓度有关,个体吸收具有差异性,以及不同来源的恶性血液病细胞对雄黄(As...
- 胡晓梅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雄黄中药药理临床疗效
- 从命门水火学说探讨左归丸、右归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 2023年
- “免疫”是机体抵抗异物,识别并处理自身异常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与中医学的“阳气”在功能上高度相似。且阳气主要发源于命门。张景岳基于其命门水火学说所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为调补命门真阴、元阳之名方。因此,本文基于命门水火学说,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左归丸、右归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发现命门与中枢免疫器官在功能上存在高度相似性,可以说命门真阴是免疫活动物质基础的集中体现,骨髓中各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是命门元阳的具体表现。左归丸、右归丸可以调补命门水火,使失衡的阴阳恢复到互根互用的平衡状态,对机体紊乱的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使用左归丸、右归丸治疗一些以虚证为主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切实可行的,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推广。
- 邹吉轩赵霈宋英曹新甜王明镜刘为易吕妍胡晓梅
- 关键词:左归丸右归丸免疫调节
- 龙柴降血方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录组关键节点的调控
- 2025年
- 目的基于转录组学,构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并寻找龙柴降血方发挥治疗作用的靶点。方法纳入28例ET患者和14例健康人。其中10例患者治疗前的标本和5例健康人的标本用于lncRNA、miRNA、mRNA高通量测序;剩余9例健康人和18例ET患者治疗前的标本用做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验证高通量测序的结果;最后将上述患者按1∶1纳入观察组(龙柴降血方+基础治疗)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用qPCR检测他们在治疗4个月后标本中的关键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结果5个lncRNA、12个miRNA和19个mRNA被纳入lncRNA-miRNA-mRNA网络,共包含7对miRNA-lncRNA、35对miRNA-mRNA关系。差异mRNA的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在ET中显著富集。两条通路涉及的关键靶点有:F2R、ITGA2B、ITGB1、ITGB3、PTGS1、GP1BB、THBS1和YWHAH,这些与血栓和增殖相关。利用qPCR验证上述网络节点,与健康组相比,18例ET患者GP1BB、ITGB1、THBS1、F2R、ITGA2B、ITGB3和YWHAH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PTGS1无显著差异(P>0.05)。使用qPCR检测上述患者治疗后样本中除PTGS1外的关键节点。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HBS1、F2R和ITGB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柴降血方可能通过下调THBS1、F2R和ITGB3的表达水平,调控ET相关lncRNA-miRNA-mRNA网络中的血小板活化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
- 赵霈杨二鹏孙妍李雨蒙郑茂凤陈卓王明镜吕妍胡晓梅
-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IRNAMRNA调控网络转录组学
-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系统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系统评价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Wed of Science)与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小剂量地西他滨为干预措施治疗成人ITP的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根据纳排标准纳入文献并提取文献特征、有效性结局指标[完全缓解例数(CR)、部分缓解例数、总有效例数,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安全性结局指标(不良事件数、不良事件类型、不良事件评价标准)等数据后,采用MINORS量表评分系统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软件的meta程序包对ITP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效性分析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5个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和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ITP的总有效率为47.4%[(95%CI(0.40~0.54)]。安全性分析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4个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和1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ITP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8%[95%CI(0.12~0.24)]。结论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成人ITP有一定的疗效、不良反应率较低。
- 曹新甜孙妍王德好宋英邹吉轩赵霈胡晓梅
- 关键词:地西他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 缺铁性贫血(萎黄病)中西医诊疗专家共识被引量:3
- 2023年
- 1背景、目的及意义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是营养性贫血的常见类型,是因体内贮存铁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一组疾病,发病率高,危害大^([1,2]),不仅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会增加医疗成本。IDA属中医学“萎黄”,其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谷精微缺乏,与现代医学的IDA发病特点基本一致^([3]),经专家讨论,将IDA的中医病名最后确定为“萎黄病”^([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胡晓梅罗梅宏
- 关键词:水谷精微中医病名缺铁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病因病机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表达CD7抗原的临床意义以及与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性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了解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表达CD7抗原的临床意义以及与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诊治的52例AML患者的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以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5例(28.8%)患者的骨髓白血病细胞表达CD7抗原。根据FAB分型,M2(18.5%)和M3型(20%)的CD7+率较低。CD7+组早期细胞抗原CD34、HLA-DR、CD117的表达率以及老年患者(大于60岁)比例高于CD7-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异常率、肝脾肿大及髓外白血病发生率均低于CD7-组。CD7+组完全缓解(CR)率高于CD7-组,无病生存期(DFS)短于CD7-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以上的CD7+AML患者分布在中等预后核型组。随着预后好、预后中等、预后差核型组的变化,AML所有病例、CD7-组、CD7+组的CR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与CD7-AML相比,CD7+AML更容易获得CR,可能与低的白细胞计数、低的染色体异常率以及低的肝脾肿大与髓外白血病发生率有关;CD7+AML患者年龄较大或同时表达早期细胞抗原,可能影响DFS。AML无论是否表达CD7抗原,染色体核型是判断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 胡晓梅杨晓红王洪志许勇钢刘池肖海燕郑春梅张姗姗李柳胡乃平刘锋麻柔
- 关键词:白血病CD7细胞遗传学
- 邓成珊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被引量:19
- 2012年
- 邓成珊(1938-),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病,尤其对各种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有深入研究,临床疗效卓著。
- 曲文闻胡晓梅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名医经验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致重因素中医干预方案的社区推广的困难和对策
- 2014年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病)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近年来威胁中老年人的重要慢性疾病,影响着患者和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近50年来,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障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市区内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很多患者不能得到有效和及时的治疗,慢性再障致重因素干预方案向社区推广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推广中面临很多困难,必须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获得政府的支持,必须建立三级医院的联动机制,加强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
- 唐旭东许勇钢李柳胡晓梅刘锋麻柔
-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