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植松

作品数:19 被引量:4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内波
  • 5篇内孤立波
  • 5篇孤立波
  • 3篇大洋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遥感
  • 2篇英文
  • 2篇数值模拟研究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南海东北部
  • 2篇南黄海
  • 2篇内潮
  • 1篇遥感反演
  • 1篇跃层
  • 1篇振幅
  • 1篇正压
  • 1篇中层水
  • 1篇水模
  • 1篇水模拟

机构

  • 1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船舶信息...

作者

  • 19篇范植松
  • 5篇方欣华
  • 4篇司宗尚
  • 3篇胡瑞金
  • 3篇石新刚
  • 3篇张善武
  • 2篇刘海龙
  • 2篇于万春
  • 1篇李培良
  • 1篇吴玮
  • 1篇刘春笑
  • 1篇刘又毓
  • 1篇傅深波
  • 1篇高郭平
  • 1篇杜凌
  • 1篇尹训强
  • 1篇张远凌
  • 1篇王大奎
  • 1篇徐世昌
  • 1篇范宇

传媒

  • 9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海军工程大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改进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和分析的3种结果的比较:在稀疏网格的LICOM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证明在添加F方案的情况下,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模拟有较明显的改进。惯性内波破碎混合可能是维持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惯性频率风场的强迫作用可能是海洋内部混合的外部作用源。在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中均显示出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意味着除表层水和模态水之外,北太平洋中层水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为获得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进一步改进,高分辨率的海洋模式和锋面与羽流的参数化方案是必要的。
刘奇奇范植松胡瑞金刘海龙楚合涛
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的一个渐近解被引量:9
1998年
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本文求出了满足该方程的波函数的一个渐近解。该渐近波函数的振荡特性得到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向量水平分量对高模态(高波数)内波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范植松方欣华
关键词:大洋渐近解
南黄海非线性内波的数值模拟研究(2)——内潮的非线性演变被引量:2
2011年
在本工作的先行部分的基础上,本文中考虑第一模态半日内潮波分别从A站位(34°4′N,125°6′E)和B站位(36°34′N,123°51′E)向西、西南和西北方向的反射和非线性演变过程,使用的数学物理模型为适用于连续层化海洋并且考虑背景正压落潮流与涨潮流不同作用的一般化的KdV模型(简称之为GKd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南黄海的内孤立波集中分布于南黄海的南部,而在其北部极少出现内孤立波的主要原因是在南黄海的南部存在较强的背景斜压环流和很强的背景正压潮流,而且在涨潮时段(相对于朝鲜半岛的西海岸而言)背景斜压环流和背景正压潮流的方向基本相同,而在南黄海的北部这2种背景流都很弱。另外,由于出现高达0.75 m/s的正压潮流,自A站位向西北方向传播的半日内潮波处于不稳定状态。
司宗尚范植松于万春杜凌
关键词:内潮内孤立波南黄海
具有内波特性的渤海南部次重力波被引量:2
2003年
范植松高郭平尹训强范宇吴玮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被引量:1
1999年
依据在作者的前文中对于考虑旋转向量水平分量的大洋内波方程求出的渐近解,文中对S场,SI场(不计f影响的内波场)和SF场(S场中f相关联的部分)导出了能量谱和相干谱,此理论谱与Muller等的IWEX实验的观测结果相比较表明,SF场的水平动能谱和铅直位移谱基本上与水平流细结构和铜直位移细结构的观测谱一致。作者推测了SF场对应于中纬度大洋可逆细结构,但是对于相干谱的观测结果。
范植松方欣华
关键词:内波能量谱
印度洋塞舌尔穹隆区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变化
2015年
利用1959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ORA-S3资料,研究了印度洋塞舌尔穹隆区SST(海表面温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穹窿区SST季节变化上呈现年周期变化特点,1—4月升高,在4月最高,5—8月降低,8月最低,9—12月升高。1—3月的SST的水平分布存在低值中心(虽然较弱)。4—5月等温线基本与纬线平行,SST北高南低。北半球夏秋季节等温线呈西北-东南向。混合层热收支表明海面净热通量项在1—3月、6—7月和10—12月SD区SST的季节变化中起重要的作用;4—5月的卷夹项为影响SST的主要物理过程;8—9月影响SST的主要物理过程为水平平流项。
楚合涛胡瑞金范植松
关键词:海表面温度热收支
旋转向量水平分量对大洋内波方程的影响被引量:11
1998年
旋转向量水平分量对大洋内波方程的影响范植松,方欣华(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青岛266003)关键词大洋内波,“传统”近似,旋转流体1问题的提出在物理海洋学问题中,一般地采用固结在所研究海区中的直角笛卡尔坐标系(f-平面或β-平面近似),即原点在无...
范植松方欣华
关键词:大洋内波
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5年
在大洋环流模式中,铅直混合的参数化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首次应用于世界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中科院大气所(LASG)发展的20层世界大洋环流模式(OGCM)ML20,月平均风场作为强迫场,利用ML20模式在稳定初始状态下运行300a后的计算结果作为本实验进行数值模拟的初始场。该参数化方法对世界大洋环流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永久性温度跃层的厚度明显变薄;对深层水和底层水的模拟有改进;对南极中层水的模拟比较成功;但是对赤道海区的模拟结果欠佳。
刘又毓范植松
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应用海洋内孤立波2层流体模型的SAR遥感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内孤立波SAR遥感反演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不存在由同一波源生成的2个内孤立波波包的SAR遥感图像资料,可以利用Levitus等的月平均温盐资料确定跃层深度和约化重力加速度,进而确定内波波速并进行内波振幅的反演。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宝贵的SAR图像资源。
范植松耿建张远凌王大奎
关键词:内孤立波波速振幅
大洋细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Ⅲ.对混合过程动能耗散的估计(英文)
2000年
继第部分之后研究了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由f~的作用所致的剪切不稳定引起的破碎机制。物理上,该机制很象存在由风应力所致薄表面涡旋漂流层时表面波的破碎与饱和过程。惯性内波和近惯性内波的破碎产物与小尺度湍流一起形成了混合块,它与Gregg等人(1986)的持久混合观测结果一致。依据Thorpe(1973)实验的结果作者提出了一个估计湍流动能耗散率和消衰时间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剪切不稳定中近惯性内波在湍动耗散中起了关键作用,而惯性内波引起非常弱的湍动耗散。使用内波能量谱的标准总能量密度估计出的近惯性内波的耗散率和消衰时间与PATCHEX测量结果非常一致。文中还讨论了几个与此破碎机制有关的问题。
范植松方欣华
关键词:内波湍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