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秀波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干细胞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5篇脐带血
  • 5篇扩增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体外
  • 4篇脐带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体外扩增
  • 2篇祖细胞
  • 2篇微囊
  • 2篇微囊化
  • 1篇血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藻酸钙
  • 1篇正交

机构

  • 9篇大连理工大学
  • 3篇牛津大学

作者

  • 9篇范秀波
  • 8篇马学虎
  • 8篇刘天庆
  • 5篇刘洋
  • 4篇崔占峰
  • 3篇鲍春雨
  • 2篇葛丹
  • 2篇李香琴
  • 2篇郝永杰
  • 1篇孙相彧
  • 1篇孙相玉
  • 1篇刘洋
  • 1篇殷轶群
  • 1篇赵国锋
  • 1篇刘铭彦
  • 1篇宋克东

传媒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10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微囊化基质细胞对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扩增支持被引量:1
2010年
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与包埋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海藻酸钙微胶珠在3种不同的培养液中进行了7d的体外静态共培养.每24h进行总有核细胞计数,在0、72和168h进行流式CD34+细胞分析以及甲基纤维素集落检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7d的静态共培养,在添加常规剂量造血生长因子的培养液中,总有核细胞扩增了(15±2.85)倍,CD34+细胞扩增了(5.33±0.32)倍,CFU-Cs扩增了(5.6±1.21)倍.微胶囊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共培养隔离手段,微囊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添加适量血清或者造血生长因子组合的条件下对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在静态下的扩增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刘洋刘天庆范秀波鲍春雨马学虎崔占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一种动态悬浮条件下共同培养脐血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悬浮条件下共同培养脐血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与组织工程领域。其特征是不添加血清、只添加细胞因子和滋养细胞,用海藻酸钙壳聚糖胶珠将滋养细胞包埋起来,结合微载体与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技...
刘天庆李香琴范秀波孙相彧崔占峰马学虎
文献传递
同时扩增与收获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为利用生物反应器,实现脐带血(Umbilical cord blood,UCB)来源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同时扩增与收获。方法为在不添加血清、只添加细胞因子组合(SCF15ng·mL-1,FL5ng·mL-1,TPO6ng·mL-1,IL-315ng·mL-1,G-CSF1ng·mL-1,GM-CSF5ng·mL-1)及海藻酸钙壳聚糖胶珠包被基质细胞支持的条件下,采用玻璃包被的聚苯乙烯(Glass coated styrene copolymer,GCSC)微载体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的策略,考察了UCB-HSCs与UCB-MSCs在转瓶及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otating wall vessel bioreactor,RWVB)内的共培养。结果RWVB中的扩增效果最佳,12天内有核细胞(Nuclear cells,NCs)扩增了3.7±0.3倍;集落形成细胞(Colony-forming units in culture,CFU-Cs)扩增了5.1±1.2倍;CD34+CD45+CD105-(HSCs)细胞扩增了5.2±0.4倍;CD34-CD45-CD105+(MSCs)细胞扩增了13.9±1.2倍。培养结束后,通过自由沉降的方法分离UCB-HSCs和粘附在GCSC微载体表面的UCB-MSCs。同时,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及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粘附在GCSC微载体表面上的细胞能够向骨、软骨及脂肪细胞分化;并能够表达间质细胞相关表面标志CD13,CD44,CD73和CD105,而不表达造血细胞的相关表面标志CD34,CD45及HLA-DR,与骨髓MSCs相一致。结论为添加细胞因子、基质细胞及微载体支持的条件下,在生物反应器内能够实现UCB-HSCs和UCB-MSCs的同时扩增与收获。
范秀波宋克东刘天庆殷轶群郝永杰马学虎崔占峰
关键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生物反应器扩增
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1
2008年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B-MSCs)不仅可以作为滋养层细胞支持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大规模扩增,在造血移植过程中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加速造血重建功能的恢复.但是,目前UCB-MSCs的原代分离培养成功率一般只有30%左右,为进一步提高该成功率,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对UCB-MSCs体外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细胞的接种密度、细胞因子的组合及用量、是否添加血清和滋养层细胞,进行逐层筛选,并对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了流式细胞分析和向成骨、软骨及脂肪方向的诱导分化检测,以期获得UCB-MSCs培养的最佳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细胞的接种密度是UCB-MSCs培养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1),接种密度越大,MSCs越容易生长,能够培养出MSCs的几率就越大,其次为细胞因子,添加细胞因子能有效地刺激MSCs的生长.在高接种密度的基础上,添加细胞因子IL-3(15μg/L)和GM-CSF(5μg/L),可大大提高UCB-MSCs体外原代培养的成功率,从30%左右提高到90%以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抗原(CD13+、CD29+、CD44+、CD105+、CD166+),不表达造血细胞的抗原(CD34-、CD45-、HLA-DR-),并能够向成骨、软骨及脂肪方向分化,这与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相一致.所建立的培养方法能够为UCB-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大量优质的种子细胞.
范秀波刘天庆郝永杰刘洋马学虎崔占峰
关键词:正交设计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细胞因子
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中微囊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被引量:10
2008年
为了构建一种新型的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细胞动态共培养体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和包埋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lginate-chitosan-alginate,ACA)微胶囊在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otating wall vessel,RWV)中进行了7d动态悬浮共培养。培养液不含血清,补充多种生长因子(SCF50ng·mL-1,FL50ng·mL-1,TPO50ng·mL-1及IL-325ng·mL-1)。每24h进行总有核细胞计数,并测量培养液的pH和渗透压,在0h、72h和168h进行流式CD34+细胞分析以及集落形成能力检验。结果表明在RWV动态共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pH保持在7.2~7.4,渗透压保持在280~310mmOsmol·kg-1,均适合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经过7d的无血清动态共培养,总有核细胞、CD34+细胞以及混合集落(colony-formingunitsinculture,CFU-Cs)分别扩增了107.05±6.08,26.52±1.5和19.2±3.18倍。这种新型的动态微囊化共培养体系支持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大规模体外扩增,基质细胞抑制了造血干/祖细...
刘洋刘天庆范秀波刘铭彦赵国锋鲍春雨马学虎崔占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网络模型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效果评价及预测
2008年
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造血干细胞HSCs体外扩增能力建立了评价及预测模型.总结了前人的实验结果,共获得341组数据.选取细胞接种密度、细胞因子组合、细胞来源、血清、基质细胞、反应器类型和培养时间等7个影响因子作为网络输入特征参数,分别对有核细胞(nuclear cells,NCs)、CD34+细胞和成集落细胞(colony-forming units,CFU-Cs)进行体外扩增能力的拟合评价及预测.选取124、90及86组实验数据分别用于NCs、CFU-Cs和CD34+细胞为评价指标的神经网络训练;而17、10及14组实验数据分别用于NCs、CFU-Cs和CD34+细胞为评价指标的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表明,对NCs、CFU-Cs和CD34+细胞的区间训练准确率分别为85.5%、86.7%和86.1%;区间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2.4%、70.0%和71.4%.由此可知,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模拟使定量描述HSCs体外扩增效果与培养条件间的关系及预测HSCs的最佳体外扩增条件成为可能.
范秀波刘天庆李香琴刘洋马学虎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影响因素
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利用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otating wall vessel,RWV)体外培养脐带血干细胞,使其大量扩增。以满足临床应用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从脐带血分离得到的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在T—flask中培养24h,之后接种到RWV反应器中。培养200h。每24h细胞计数,测量培养基的pH和渗透压变化;在144h和197h测CD34^+细胞含量并做CFU—GM半固体培养。有核细胞(Nucleated cells,NC)与CD34^+细胞在第197h,分别扩增了435.5±87.6倍和32.7±15.6倍,CFU—GM(Colony—forming unit—granuloeyte/maerophage)细胞扩增了21.7±4.9倍。整个培养过程中。RWV反应器中的pH和渗透压都保持在造血细胞最佳的扩增条件内,pH基本保持在7.2~7.4之间,渗透压基本保持在290-310mmol/kg之间。由于旋转壁式生物反应器(RWV)结构上的特殊性,可以保证细胞在悬浮流动的状态下生长,很好地模拟了脐带中的造血微环境。使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在该反应器中短期内得到大量扩增。
范秀波鲍春雨刘洋刘天庆孙相玉葛丹马学虎
关键词:脐带血体外扩增
脐带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优化与共培养研究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已被用于基因治疗、肿瘤净化和造血重建等方面,然而由于HSCs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虽然前人对HSCs的体外扩增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由...
范秀波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细胞体外培养
旋转壁生物反应器内无血清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
<正> 造血干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造血重建、基因治疗、肿瘤净化及免疫治疗方面,但目前阻碍造血干细胞治疗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从患者体内抽取的干细胞数量达不到临床应用的要求,所以人们将目光逐渐转向造血干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上来。能...
范秀波刘天庆刘洋葛丹马学虎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