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莫济贤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东莞东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瘢痕
  • 3篇关节
  • 2篇代谢
  • 2篇皮瓣
  • 2篇皮瓣修复
  • 2篇瘢痕疙瘩
  • 2篇外科
  • 2篇外科皮瓣
  • 2篇关节镜
  • 1篇带线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因素
  • 1篇遗传学
  • 1篇有限切口
  • 1篇杂合性
  • 1篇杂合性缺失
  • 1篇人体质量指数
  • 1篇韧带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3篇东莞东华医院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莫济贤
  • 6篇苏顺清
  • 5篇戴新明
  • 4篇高锋
  • 3篇陈容容
  • 3篇汤奇
  • 3篇韩勇
  • 3篇张一鸣
  • 3篇高飞
  • 2篇王洪伟
  • 2篇乔巨峰
  • 2篇朱雁
  • 2篇李铭章
  • 1篇梁杰
  • 1篇莫伟胜
  • 1篇陈容容
  • 1篇罗少军
  • 1篇张宇
  • 1篇王洪伟
  • 1篇田可敬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瘢痕疙瘩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6年
瘢痕疙瘩是整形外科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查明,本文就其在遗传背景、免疫作用、胶原代谢、细胞因子、细胞凋亡的作用等方面有关研究的进展进行报告和分析,希望能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启示。
莫济贤罗少军梁杰张刚
关键词:瘢痕疙瘩遗传学免疫凋亡胶原代谢细胞因子
四肢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特点与皮瓣修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报道各种类型难愈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特点以及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应用皮瓣修复四肢难愈性创面28例(30处),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或肌皮瓣16例,局部皮瓣7例,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例,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1例。结果1例皮瓣远端约1cm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半年-2年溃疡无复发。结论对难愈性溃疡创面应用皮瓣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苏顺清戴新明朱雁莫济贤韩勇陈容容张一鸣
关键词:溃疡创面四肢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手术
瘢痕疙瘩染色体1pter-36.2的瘢痕抑制位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瘢痕疙瘩(keloid)的治疗是目前整形外科界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其根本形成机制迄今尚未清楚,筛选瘢痕疙瘩的相关调控基因已成为当前瘢痕研究的方向及热点之一。我们前阶段研究发现:1号染色体短臂dna拷贝数高频率缺失。...
莫济贤
关键词:微卫星DNA瘢痕杂合性缺失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麻风溃疡被引量:2
2010年
自2006年8月以来,我科采用封闭负压吸引的方法治疗13例麻风溃疡患者,取得满意疗效,为临床治疗麻风溃疡提供一条思路.
戴新明韩勇苏顺清莫济贤陈容容张一鸣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麻风溃疡封闭负压吸引
Proteus综合征二例
2012年
Proteus综合征(Proteussyndrome,PS)又名变形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由Cohen和Hayden于1979年最先描述,1983年Wiedennann等以古希腊海神Proteus的名字为其命名。该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偏侧肥大、
苏顺清乔巨峰果海娜陈容容莫济贤张一鸣田可敬
关键词:PROTEUS综合征变形综合征先天性疾病COHEN古希腊
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及体会。方法:对20例(20个膝,试验组)的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为单纯脱位,不合并骨软骨骨折、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等)患者,采用膝关节镜进行镜下诊断、关节腔清理、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小切口髌内侧支持带及关节囊带线锚钉缝合修补紧缩术,观察早期临床疗效,以Lysholm评分评价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并与既往使用传统缝合修复方法对照组(20例,20个膝)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及术后2、4、6、8周Lysholm平均评分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20个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1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膝前疼痛、弹响,无复发性脱位,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正常膝关节活动度时间、术后恢复负重屈膝深蹲时间、术后恢复正常跑步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Lysholm平均评分(96.7±2.0)分,与对照组的(85.9±2.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X线片或CT片,所有患者均复位良好,带线锚钉均无松动、松脱、断裂。结论:使用带线缝合锚钉手术治疗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由于关节镜手术创伤小,且复位固定更牢固,早期加强膝关节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康复期,取得了良好的可靠的早期临床疗效,恢复了日常工作、体育锻炼、学习,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高锋高飞李铭章汤奇莫济贤黄伟
关键词:缝合锚髌骨脱位关节镜膝关节
骨质疏松椎体变形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与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以GENANT半定量法为标准,按照胸腰椎椎体不同变形程度将883例骨质疏松患者分为GENANT 0级、0.5级、1级、2级、3级共5组,测量各组的BMD、体质量指数以及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中分子片段骨钙素(N-MID)等骨代谢指标,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变形程度与上述指标的相关关系,统计骨质疏松患者年龄、性别以及上述指标与骨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椎体变形等级与BMD、体质量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骨代谢指标呈正相关(P <0.05);椎体变形GENANT 3级骨质疏松患者BMD、体质量指数低于其他GENANT等级,GENANT 1~3级患者骨代谢水平高于GENANT 0级、0.5级,GENANT 0级患者骨代谢水平最低(P<0.05)。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其发生随年龄增加而呈现增大趋势;80岁以上人群BMD、体质量指数和骨代谢水平均低于其他年龄组,且存在椎体变形的比例最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变形与BMD、体质量指数以及PINP、β-crosslaps、N-MID等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综合运用性别、年龄、BMD、体质量指数和骨代谢指标能提高骨质疏松椎体变形的诊断准确率,对预测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程度和骨折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飞张宇王洪伟乔巨峰高锋莫济贤汤奇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骨代谢年龄因素性别因素人体质量指数
乳晕放射状切开松解合并双环形荷包缝合治疗乳头内陷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介绍一种有效治疗乳头内陷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乳晕放射状切口切开乳晕皮肤,离断松解短缩的纤维结缔组织及平滑肌,松解后应用双环形荷包缝合形成乳头颈部和根部并防止回缩。结果:应用该方法矫正治疗乳头内陷11例,术后回访1~6个月,其中10例效果良好,1例一侧乳头重新回缩。结论:乳晕放射状切开松解合并双环形荷包缝合法对于矫正乳头内陷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法,对Ⅰ型和Ⅱ型乳头内陷有其良好的应用效果。
韩勇张一鸣苏顺清戴新明陈容容莫济贤
关键词:乳头内陷
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4-01—2016-01诊治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40足)实施跗骨窦有限切口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3-12实施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足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Langre角、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Morrey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对跟骨解剖学指标及足踝功能的改善相当,但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更少。
莫济贤王洪伟高锋陈广辉汤奇
关键词:并发症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东莞市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术治疗的32例膝关节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3、6、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由治疗前的阳性转为阴性。结论关节镜下行LARS人工韧带重建ACL治疗交叉损伤短期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研究推广。
高锋李铭章王洪伟高飞莫济贤杨海宝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LAR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