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风涛

作品数:1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6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清末
  • 3篇政府
  • 3篇铁路
  • 3篇风潮
  • 2篇政府应对
  • 2篇孙中山
  • 2篇历史研究
  • 2篇价值中立
  • 2篇北洋
  • 2篇北洋时期
  • 1篇大总统
  • 1篇新闻
  • 1篇新闻界
  • 1篇信仰
  • 1篇修筑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大师
  • 1篇元年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革命

机构

  • 7篇南开大学
  • 7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作者

  • 15篇葛风涛
  • 5篇苏全有
  • 2篇李玉莉
  • 1篇郭朝辉
  • 1篇李玉莉

传媒

  • 2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历史教学问题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殷都学刊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郑州航空工业...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扩散的危机:从保路风潮看清政府的危机应对被引量:1
2014年
清政府1911年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的保路风潮,是晚清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危机。铁路收归国有本不至于引发风潮,但决策者预设私意,办理不善,致使风潮迭起。面对危机,主政者又预判失误,措置乖张,触动形势急转直下;统治层协调不力,应对无序,难以挽救危局,保路风潮转向武装革命并最终带来严重后果。
葛风涛
关键词:清末清政府
夹漈草堂上的一座丰碑——郑樵的治学精神被引量:2
2009年
郑樵,字渔仲,福建莆田人,生于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世称夹漈先生。学术大师梁启超对郑樵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宋代史学中“朱子前一点,最伟大的是郑樵”,“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焉”。著名学者顾颉刚评价郑樵“有极高的热诚,极锐的眼光,极广的志愿去从事学问,在谨守典型而又欠缺徵实观念的中国学界,真是突出异样的人物。”他为后人留下一笔巨大文化财富的同时,也展现了丰富无比的治学精神。
葛风涛李玉莉
关键词:治学精神郑樵学术大师文化财富中国学
清末保路风潮何以激化
2014年
清王朝的灭亡起于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成功又与保路风潮密切相关,保路事件无疑成了引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导火线。保路风潮针对“千路收归国有”,本是铁路修筑体制的改革,何以导致事件激化并引发统治危机?对此学界已有不少评析。以往多数学者将之归结为清政府国有政策劫路夺款、借债丧权,
葛风涛
关键词:风潮清末武昌起义收归国有铁路修筑
近十年来民间信仰功用问题研究述评被引量:8
2009年
近十年来民间信仰功用问题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讨论关注之问题十分广泛,考察之视野也特别开阔,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深入研究和探讨了民间信仰的功能作用,多层次地勾勒出其清晰轮廓,而且综合运用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构建了多元化研究的路径。但成绩背后,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书写体系等方面也存有一些不足之处。
苏全有葛风涛
关键词:民间信仰
清末铁路风潮与政府应对——以1911年四省保路风潮为中心
葛风涛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北洋时期农业科技改良体系的构建及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北洋时期承继清末农业科技改良之进程,在发展农业科技方面颇有成绩,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进行适应性的本土化改造,为农业改良提供了条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改良的重视力度,建立起农业管理体制,颁布了相应的规则和条例,发展农业教育,建立起高、中、初级农业教育体系,同时推进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管理、教育、研究、推广相结合的改良体系,为农业科技持续改良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其成果的取得既要归功于业内人士特别是农学界的努力,也不应忽视政府的推动作用。历史呈现出多面性,进步和落后有时共存一体,评价时应该有所区分。历史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特征,北洋时期不是独立历史之外的特殊时期。深入考察北洋时期农业改良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技改良与农业发展的多重关系。
葛风涛
关键词:北洋时期农业科技农业改良
重访历史与关照现实——《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评介
2014年
《清末社会危机与政府应对》从清末的新军失控、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报刊舆论失控、民众运动、财政危机、教化危机等方面对清政府的危机应对进行考察,加深了对清末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该著立足政府视角阐述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偶然因素",呈现出新颖的研究取向、敏锐的问题意识、充分的学术对话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等特点。其着力探讨清末政府应对社会危机的优劣得失,得出诸多发人深省的结论,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葛风涛
关键词:清末社会危机政府应对
热情与理性的碰撞——1912年新闻界对孙中山铁路规划的质疑
2009年
孙中山很早就开始关注铁路问题,在1891年所撰《农功》一文中就提出“亟宜造铁路”以守边的主张,其后在《上李鸿章书》中又称“铁路为命脉”。然此后因政治革命无暇顾及,唯在1912年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专心致力于铁路建设。他四出考察讲演,宣传铁路的重要性。同时担当重任,规划全国铁路,提出10年筑20万里铁路的宏伟蓝图。
李玉莉葛风涛
关键词:铁路规划孙中山新闻界碰撞临时大总统政治革命
历史研究中“价值中立”的引入及其困境
2013年
"价值中立"原则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原为解决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面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价值中立"原则引介到我国学术界,首先在社会学领域引起广泛讨论。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之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其实"价值中立"原则减少主观判断、排斥价值渗入的追求不利于史学"求真"目标的实现,也束缚了史学致用功能的彰显。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研究不应忽视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念,没有主观参与和价值渗入,历史真实很难呈现,也无法理解。历史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史学著作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历史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如若一味强调"价值中立",轻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甚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既难以彰显史学致用的功能,也不利于坚持历史研究求真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引入具有客观主义趋向的"价值中立"原则将面临多重困境。
葛风涛李玉莉
关键词:历史研究价值中立历史科学
民国元年孙中山的铁路设计与宣传
2008年
民国元年是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发展的重要之年。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专心致力于发展实业尤其是铁路事业,不仅广泛宣传铁路的重要性,而且担当重任,积极筹划铁路建设。但由于当时困难重重,他的方案遭到很多质疑,并引起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迸发出的理性之光对当时我国铁路认知的完善和成熟有积极作用。
苏全有葛风涛
关键词:孙中山铁路民国元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