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艳玲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牙尖
  • 3篇牙尖交错位
  • 3篇正中关系位
  • 3篇髁突
  • 3篇口腔
  • 2篇牙根
  • 2篇牙根外吸收
  • 2篇牙根吸收
  • 2篇锥形束CT
  • 2篇下颌
  • 2篇下颌偏斜
  • 2篇根尖
  • 2篇根外吸收
  • 2篇根吸收
  • 1篇单侧
  • 1篇单侧后牙反[...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前
  • 1篇学龄前儿童
  • 1篇牙合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董艳玲
  • 5篇陈军
  • 4篇邓锋
  • 3篇郑雷蕾
  • 2篇任洪芋
  • 2篇王睿
  • 2篇蒋琳
  • 1篇宋锦璘
  • 1篇蒋丹
  • 1篇刘雄
  • 1篇余勇
  • 1篇曹礼

传媒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激光杂志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可视化口腔技能竞赛探索实践
2023年
目的:探索新形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project-based and task-driven)可视化口腔技能竞赛在口腔医学本科生中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在口腔医学本科学生中开展新形式口腔技能竞赛,对竞赛作品评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新形式技能竞赛的感受。结果:雕刻作品平均分较可视化作品低。总得分与雕刻作品、可视化作品得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5位评委评分一致性分析显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学生对新形式技能竞赛满意度较高。结论:新形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可视化口腔技能竞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良好口腔技能和掌握口腔医学知识的教学目标。
曹礼董艳玲彭燕
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位置与牙弓宽度不调关系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单侧后牙反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与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髁突三维偏移的特点,分析牙弓宽度对髁突偏移的影响,为单侧后牙反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单侧后牙反患者33例与个别正常者33例,测量单侧后牙反患者牙弓宽度,使用架与髁突位置测量仪(measure condyle displacement,MCD)记录受试者CR位和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的差异及咬合变化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CR-MI不调的阳性率大于对照组(χ2=38.018,P=0.000)。2试验组反侧髁突CR-MI垂直向偏移量大于非反侧(t=2.719,P=0.010),两侧髁突CR-MI矢状向偏移量无统计学差异(t=-0.134,P=0.894)。3单侧后牙反组上牙弓宽度小于对照组(t=-4.008,P=0.000),2组间下牙弓宽度无统计学差异(t=1.653,P=0.103);试验组上下牙弓宽度差异与髁突CR-MI所有方向偏移量均无明显相关性。4试验组与对照组干扰发生率为90.91%与66.67%,经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02,P=0.033)。结论:单侧后牙反患者中,上颌牙弓宽度不足对髁突CR-MI偏移有影响,其中对垂直向偏移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在制定治疗计划前应对髁突移位情况进行评估,以期在真实的下颌位置与咬合情况下做出合适的诊断。
王睿邓锋陈军郑雷蕾董艳玲余勇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单侧后牙反[牙合]
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风险管控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对保障实验教学安全、有序开展至关重要。通过对口腔医学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及管控措施进行分析,为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安全管控提供经验。
董艳玲蒋琳蒋丹宋锦璘
关键词:口腔医学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家长认知度调查
2023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家长的参与度,以及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的认知情况,为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1月-2021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重庆市渝北区5所幼儿园348名3~6岁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儿童刷牙及家长协助情况、儿童口腔就医行为、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的认知等,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调查研究的家长348名。40.80%(142/348)的儿童为从2岁开始刷牙;其次为3岁开始刷牙,占24.43%(85/348);从半岁开始刷牙的儿童仅占7.47%(26/348)。不同性别组间开始刷牙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25,P>0.05)。每天至少刷2次牙的儿童占50.57%(176/348),有8.05%(28/348)的儿童不是每天刷牙。不同年龄儿童的刷牙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97,P<0.01);不同性别组儿童的刷牙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不同性别儿童家长协助刷牙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66,P>0.05)。133名儿童曾经就医看过牙齿(占38.42%),就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改善(Pearson χ^(2)=0.971,P<0.05);不同性别就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6,P>0.05)。有口腔就医经历的133名儿童中,100名儿童为12个月内就医,其中6个月内有就医经历的儿童占46.62%。口腔就医原因分别为咨询检查(占34%)、预防(占32%)、治疗(占32%)。近12个月未就医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家长认为牙没问题”,占65.32%(162/248);“认为乳牙要替换,不需要治疗”占8.87%(22/248);“太忙没时间”占8.06%(20/248)。96.56%(336/348)的家长认为儿童口腔健康保健工作非常重要或者重要;87.36%(304/34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将口腔健康教育与促进纳入幼儿园和学校的常规性工作;超过90%的家长愿意参与儿童口腔健康管理工作,认为有必要对不同时�
董艳玲吴艳秋蒋琳
关键词:口腔健康学龄前儿童家长刷牙
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三维位置不调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aximum intercuspation,MI)位不调的三维特征,探讨其对牙颌面畸形正畸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下颌偏斜患者34例为试验组,非偏斜患者50例为对照组,再将试验组按有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症分为2组。分别获取所有研究对象CR位、MI位时的咬合记录,记录CR位的干扰牙位,采用髁突移位测量仪测量CR位与MI位时髁突位置,比较干扰及CR-MI不调的比例、CR-MI在三维方向的偏移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干扰发生的比例在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94.1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21,P=0.010)。2组的干扰均大多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18%和68%;(2)CR-MI不调的比例在试验组为79.41%,对照组为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9,P=0.000);(3)经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中下颌偏斜侧与非偏斜侧CR-MI不调的比例(χ2=0.167,P=0.687)、CR-MI垂直向偏移量(t=0.283,P=0.779)、CR-MI矢状向偏移量(t=-0.743,P=0.463)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其下颌偏斜量、CR-MI的偏移量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偏斜患者更易出现咬合干扰及CR-MI不调,故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下颌偏斜患者CR-MI的一致性,在理想的颌位上确定正畸治疗方案。
董艳玲陈军邓锋王睿
关键词:下颌偏斜髁突
下颌偏斜患者髁突正中关系位与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的研究
董艳玲陈军
关键词:正中关系位下颌偏斜
锥形束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诊断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全颌曲面断层片(全景片)在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诊断中的差异。方法:选取8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完整的牙根)、轻度(根尖区表面1.0mm直径和深度的洞形)、中度(1.0mm牙根缩短)、重度(3.0mm牙根缩短)。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T和全景片获取两组X线图像。两名正畸医师通过对图像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根尖吸收的严重程度。结果:采用CBCT和全景片评估轻度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评估全部根尖吸收的正确率分别为81.9%和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相比于全景片,CBC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正畸临床中,CBC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任洪芋陈军邓锋郑雷蕾刘雄董艳玲
关键词:锥形束CT全景片牙根吸收
锥形束CT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根尖片诊断根尖区牙根外吸收(根尖吸收)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60颗单根前磨牙,用以模拟4种不同程度的根尖吸收:无、轻度、中度、重度。模拟完成后,对所有牙齿拍摄CBCT和根尖片获取两组影像学资料。正畸医师通过对影像学资料的分析独立地评估所有牙齿根尖吸收程度。采用McNemar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成像技术诊断不同程度根尖吸收的准确率。结果 CBCT诊断无、轻度、中度、重度及总的根尖吸收的准确率分别为95.0%、97.5%、42.5%、87.5%和80.6%,而根尖片的准确率分别为85.0%、42.5%、70.0%、92.5%和72.5%,两种成像技术轻度、中度及总根尖吸收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根尖片,CBCT对根尖吸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但其对中度吸收的敏感性较低。在正畸临床中,CBCT可用于对根尖吸收进行早期诊断,从而为继续或修正当前的正畸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
董艳玲陈军邓锋郑雷蕾任洪芋
关键词:牙根吸收锥形束CT根尖片正畸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